•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原創作品專欄>優秀作文>

    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5篇

    時間: 楊杰0 分享

    小康生活是住上洋房,開上好車,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講究品質生活,這是很多人對的想法。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于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5篇,希望你喜歡。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篇一

    夏日雨后,滿目的綠色愈加青翠;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清香,沁人心脾。誰能想到,擁有如此風光的山西省右玉縣蒼頭河濕地公園,在70年前是一片“風起黃沙飛,雨落洪成災”的不毛之地。

    7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右玉人,用勤勞的雙手和吃苦耐勞的品格,在創造“荒漠變綠洲”生態奇跡的同時,也創造了“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右玉精神”。

    生態美,七十年荒漠變綠洲

    “進趟城真難,風呼呼地刮,鼻子、嘴里全是沙子。”今年76歲的王德功生在右玉,長在右玉,工作在右玉。9歲時第一次進縣城,最深的記憶就是漫天風沙。

    轉機從種樹開始,王德功見證、參與了右玉縣的種樹歷程。“12歲在縣城上小學時,正趕上‘一戰黃沙洼’。”他說,那時種樹是全民行動,作為學生也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黃沙洼大戰了40天。

    “右玉人的艱苦生活,無法想象。”王德功說,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時,他已參加工作,一次到村里下鄉,在一戶農家吃派飯時的場景,現在想起來眼睛都會發酸:吃完飯后,一位婦女小心翼翼地抱出一個壇子,從里面倒出小半碗水,洗完碗筷后又把上層清水倒回壇子里,下層稠的還要收集起來喂雞。

    “直到20世紀80年代,右玉山區群眾的缺水狀況才有所改善。”王德功說,“就是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一任接一任的右玉縣委書記們,堅持帶領全縣人民,一茬又一茬地種樹改善生態環境。”

    “我就是一棵右玉‘小老楊’。”以“小老楊”自喻,傳遞的是王德功對右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血脈深情。

    “右玉現在有46種樹,植樹成活率在85%以上。”57歲的趙守忠是右玉縣林業局的一名技術員。工作37年,親眼見證了11任縣委書記帶領全縣人民育苗植樹。在縣城南部的南山森林公園淅淅瀝瀝的小雨中,他動情地說:“這幾年右玉的降水量都超過400毫米,這就是環境變好的有力證明。”

    產業興,一把小蔥走向國際

    “真想不到,右玉能有這么好的一家農業龍頭企業。”在右玉縣圖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圖遠公司”)生產線參觀后,不少人發出這樣的感嘆。

    “原來是給方便面做料包,但蔬菜用的沒多少,對農民幫助不大。2001年企業在技術升級、換凍干生產線時,就想著找出新路子,能帶動大家致富。”喝著蒼頭河水長大的劉軍,是圖遠公司的董事長。他告訴記者,得益于右玉縣70多年堅持不懈造林綠化,為發展無公害出口農產品提供了優良生態環境。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小香蔥在國際市場有很大利潤空間。”如今,圖遠公司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凍干小香蔥生產企業,公司的主打產品凍干德國小香蔥,因品質優良,一直供不應求,年平均外貿出口700多萬美元。劉軍說,雖然今年銷售價格同比增長了15%,但截至目前,已簽訂的250噸銷售訂單是去年全年的總訂單量。

    帶動農民共同致富,圖遠公司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大力培育原料種植基地。“種蔥真不賴,去年純收入十六七萬呢。”劉凱是圖遠公司劉家窯種植基地的承包戶。2017年承包蔥地前,家里的日子緊巴巴:一家5口人,靠種玉米、土豆,一年下來毛收入才三四萬元。盡管省吃儉用過,可倆兒子娶媳婦、女兒上大學還欠下20多萬元外債。種香蔥幾年,劉凱不僅還請了全部外債,還計劃著去縣城里買套房。

    “割一斤蔥能掙八毛錢,一天下來就是100多塊。”69歲的常蓮是劉凱雇來的割蔥工,每年5個月割蔥季節,她保守能掙1.5萬元。據介紹,小香蔥種植基地為200多位像常蓮這樣的農民提供就業崗位,人均月工資3500元。

    百姓富,綠水青山振興右玉

    “全縣域宜林荒山基本綠化的目標已經實現。綠化、彩化、財化,進一步擴大生態興縣效應成為新目標。”今年4月右玉縣縣長王志堅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讓種了70年樹的右玉人著實自豪了一把。

    站在新起點,右玉從植樹造林到統籌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美麗”資本。按照規劃,未來5年,右玉要在完成全域綠化后,繼續投資14億元實施19個生態環保提質增效的產業項目,林木綠化率將由現在的56%上升到60%以上,真正走上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以前是‘荒山不長草、風吹石頭跑’,現在是‘林草遍地有,野兔到處跑’。”有著42年黨齡的李云生看著馬頭山上自己18年植樹的成果,開心地說:“若干年后,等馬頭山成了花果山,到時候我李云生就是‘美猴王’。”2002年,李云生拿出多年做生意的積蓄,回村承包了馬頭山一萬多畝沙土地,進行綜合治理。這些年,他先后投入600多萬元,栽植松樹、杏樹等上百萬株。如今,馬頭山環境好了,李云生又干起了養殖,每年有三五十萬的收入。下一步,他計劃搞生態旅游,讓更多人感受馬頭山的綠色。

    如今,右玉的綠色產業已初具規模,形成擁有75萬只羊、40萬畝小雜糧、4.2萬畝多樣化種植和20多家綠色農業龍頭企業的綠色產業體系。“右玉燕麥米”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右玉羊肉成為山西省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的畜產品。2017年,右玉成立山西首家生態文化旅游開發區,著力構建以生態文化旅游業為核心的綠色產業體系。2019年,右玉全縣全年接待旅游總人數388.3萬人次,實現收入35.6億元,連續3年實現旅游收入年均30%以上增長。

    良好生態為右玉在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兩場戰役奠定了堅實基礎。2018年8月8日,右玉縣成為山西首批摘帽的國定貧困縣;2019年,全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3萬元,增長13.1%。今年4月履新右玉縣委書記的張震海表示:“我們必須扛起時代使命,讓右玉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篇二

    又逢一年枸杞成熟時,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新村一片火紅。采摘工蘇格買將果子一粒粒掐下,過不了多久,經她之手的枸杞將變成原漿、酵素,銷往全國各地。

    “采摘季能賺五六千元,全年下來收入過萬元。”2014年秋,蘇格買搬離生活了24年的固原山區,來到紅寺堡這片陌生的土地。兩年后,寧夏永進枸杞扶貧車間在這里開辟了6000畝種植基地,帶動50多戶移民脫貧,蘇格買也由此迎來新生活。

    近年來,“易地搬遷+扶貧車間”模式在寧夏各地實施。大批像蘇格買這樣的山區群眾遷出深山,走進車間,邁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旱天嶺引來黃河水

    6月15日清晨,天上飄落蒙蒙細雨。旱天嶺村黨支部書記丁建華告訴記者,這是近3個月來的第一場雨。

    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蒸發量超過2000毫米,旱天嶺的自然條件并不優渥。因靠近黃河和縣城,這片土地被選為同心縣的縣內移民村,9年來已接收山區移民3351人。

    “我最后才搬來,算起來還不滿6年。”馬國才一邊歸置著牛槽里的草料,一邊跟記者聊。2012年,群眾搬遷下山,馬國才很是執拗,“聽名字就知道缺水,能比山里好到哪去?”

    到了2014年,為照顧已經搬遷的年邁母親,馬國才思慮再三,終于搭上了易地搬遷的末班車。100多里的下山路,汽車彎彎繞繞走了兩個鐘頭,看不穿的大山,漸漸變成了望不盡的平川。

    “搬來有沒有后悔?”

    “后悔沒早搬來!山外一天一個樣,山溝溝還是老模樣。”天氣陰沉,但馬國才笑得燦爛,“到這才知道啥是好生活!你看,這邊是我養的20多頭牛,還有那邊的大瓦房。”

    丁建華說,2013年旱天嶺村依托易地搬遷扶貧政策,引來黃河水,通了自來水,2016年又借助央企幫扶搞起了牛羊養殖和扶貧車間,移民們漸漸站穩了腳跟,人均年收入眼看就要突破7000元。

    在同心縣,像旱天嶺這樣的移民村還有20多個。而這些僅是寧夏移民搬遷工程的一個縮影。面對部分地區“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多年來,寧夏一直將移民搬遷作為“拔窮根”舉措持續推進。吊莊移民、扶貧揚黃工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像蘇格買、馬國才一樣走出大山的群眾,在寧夏累計已有百萬人。

    小車間承載大夢想

    移民搬遷,脫貧致富是目的。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過著舊日子”?產業配套、就業保障又該如何跟進?小小扶貧車間,成了破題的金鑰匙。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東南,恒達紡織扶貧車間內,紡織女工馬建建向記者講起這些年來的經歷。

    “祖祖輩輩都在山溝溝里種土豆,趕上年景不好雨水少,一年攢不下幾個錢。”2012年,馬建建以勞務移民身份搬遷到大武口區,但因缺少一技之長,只能在餐廳打零工,收入并不穩定。

    轉折出現在2015年,石嘴山市引進恒達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扶貧車間,讓移民群眾變身產業工人,馬建建成為其中一員。“如今每個月收入4000多元,加上丈夫在外務工,全家年收入能有10萬多元。”

    “日子紅火了,沒打算添點大件兒?買輛汽車?”

    “去年就買了!”馬建建笑著解釋,“二手的,不貴不貴。今年還想換套大點的房子,然后就得攢錢供孩子念大學啦!”

    從靠天吃飯的父輩,到變身“上班族”的自己,再到有望步入大學校門的孩子,談起三代人的生活變遷,馬建建感慨萬千。

    近3年來,寧夏累計創建各類就業扶貧基地238個,給1.66萬名貧困群眾及其家庭帶來新希望。

    “這個法子同步解決了移民脫貧難和企業招工難,可謂一舉兩得。”恒達紡織扶貧車間負責人馬元營介紹,“車間雖不大,可承載著幾百人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

    可喜變化越來越多

    “搬出大山,走進車間,環境變了,精氣神兒也足了!”談起村里的變化,石嘴山市惠農區燕子墩鄉海燕村黨支部書記何鵬這樣評價。

    作為生態移民村,海燕村近年來先后投資1300多萬元建成3個面積各1000平方米的扶貧車間,幫助160余人穩定就業。

    在織襪車間,李曉琴和十幾名工友穿梭于機器之間,織造、縫頭、包裝……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

    “這邊針線串好了,再按那幾個按鈕,一點不難!”趁著工作間隙,李曉琴介紹起自己的工作,自信地說,“工友們干勁很足,每天都有人申請加班。等我操作熟練些,工資還能再漲!”

    “你看,信心足了,觀念也變了。”何鵬說,“過去圍著鍋臺轉的家庭主婦,現在學習了產業技能,成了獨當一面的工人。”

    類似的變化,還出現在銀川市閩寧鎮原隆村。

    “金絲菊配枸杞,粉絲朋友一定要嘗一嘗……”在村口一側的禾美電商扶貧車間,27歲的馬燕對著手機鏡頭侃侃而談。面前的桌子上,枸杞、紅棗等當地特產依次排開。誰能想象,經過扶貧車間短暫的培訓,只有小學文化的馬燕成功從車間工人轉型為帶貨“網紅”。

    時間回到8年前,馬燕還生活在西海固山區,對外面的世界所知不多。“除了大山還是大山,除了種地只能種地。往后有什么打算,沒有想過。”談起當下,馬燕兩眼里有光,“如今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把車間的產品賣到全國去。”

    “鄉親們在這里務工,最大的變化不是賺得多了,而是有夢想、有奔頭,敢想更敢干。”禾美電商扶貧車間負責人徐美佳說,“趕上了新時代,這種可喜的變化一定會越來越多!”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篇三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這是歌曲《人說山西好風光》的歌詞,歌詞中的小村就是影片《我們村里的年輕人》里的孔家莊,其原型就是山西汾陽賈家莊村。

    走進賈家莊村,寬闊平整的柏油馬路兩旁寫著“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幾個大字;田野里郁郁蔥蔥,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如今的賈家莊村,集體固定資產超6.5億元,年人均純收入接近3萬元,是個名副其實的“幸福村”。誰能想象,生活富足、環境優美的賈家莊村,曾是一個鹽堿地遍布的窮地方?

    50多年前嫁到賈家莊村的賀寶英回憶道:“那個時候,村里正搞鹽堿地改良改造,我們這些新過門的媳婦也都要刨土挖地。賈家莊人就憑這股子干勁,誓言要把窮根挖掉!”說到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賀寶英眼里閃爍著激動的光芒。

    勞動沒有讓她覺得苦,而是讓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既無沃土良田,又無礦產資源,怎么辦?賈家莊村村民靠著勤勞的雙手治水改堿,賈家莊村成了當年北方地區第一個糧食畝產超過800斤的村莊。

    為這片熱土奮斗了一輩子的村民年紀大了,不過賈家莊沒有忘記他們。村里投資建起了老年活動中心。在這里,老人們可以唱歌、跳舞、下棋,70歲以上的老年人還可以享用免費午餐和接受日間照料。據賈家莊村黨支部書記邢萬里介紹,每天早飯后,很多老人都會到活動室去,村里還會為老人專門聘請教練,教他們手指操、保健操等。“老人們身體好,年輕人顧慮少,賈家莊人就能騰出更多精力拼搏奮斗,有機會共享發展成果。”邢萬里說。

    如何讓發展成果轉化成每個村民心坎兒里的幸福?近年來,賈家莊人做了很多努力。村里蓋起了漂亮舒適的樓房,上世紀90年代建的農家小院也通了暖氣,廁所改造得既衛生又便利,污水管網也得到了整治,各家各戶都免費裝上了天然氣……

    共同富裕是賈家莊村的“基因”,也是一代代賈家莊人不懈追求的目標。邢利民是賈家莊村黨支部的老書記,也是邢萬里的父親,上世紀80年代,賈家莊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全村收入快速提高,心細的邢利民卻高興不起來,他發現鄉親們之間收入的差距越拉越大,便下定決心要改變現狀,帶領大家走共同富裕道路。邢萬里回憶說:“我父親當時提出一個口號,叫‘不當百萬富翁,要建億萬富村’,他帶頭把自己辦的企業低價折給集體。”在邢利民的帶動下,7名村干部讓出了自己創辦的企業。隨著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今天的賈家莊還辦起了建材公司、酒業公司、綠色農業公司和旅游開發公司,不僅讓全村近3000人安居樂業,還輻射帶動了周邊村鎮共同發展。

    賈家莊村集體企業越辦越興旺,經營項目越來越多元,老鄉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隨著邢萬里在鄉親們的期盼中接過了老書記邢利民手中的接力棒,賈家莊立足自身定位,開拓發展思路,在鄉村生態文化旅游建設道路上闊步前進。

    賈家莊村通過整合,走上了一條以旅游業為主導,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新路。“賈街”的美食讓游客流連忘返,停產的水泥廠區被改建成了頗具年代感的工業創意園,這片長滿“故事”的土地還建起了“作家村”,落成不久的“種子影院”讓鄉親們可以不出村就能看上院線大片……

    如今,賈家莊已經是“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還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邢萬里說:“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要靠雙手來創造。我們爭取再用3年到5年時間,讓賈家莊的各項事業再上一個臺階。把集體經濟的蛋糕做大,讓每個賈家莊人都能感受到幸福,都能享受到發展成果。”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篇四

    細雨浸潤下,寧夏西吉縣下堡村碧綠如洗。村口一側的艾草扶貧車間內,數十名女工或分揀,或裝袋,場面熱火朝天。每個月,經她們之手加工銷售的艾草護墊和沐浴包,總價40萬元。

    下堡村所在的西海固地區,“苦瘠甲天下”,到2000年,貧困人口還有100多萬。如今,20多年閩寧協作、數年如一日精準扶貧,西海固已脫胎換骨。

    盛夏時節,記者走訪西海固,一張張笑臉、一幅幅欣欣向榮的場景,昭示著這片土地的新生。

    閩寧協作:特色產業讓農民就業增收

    丈夫聾啞,孩子才幾歲,家里離不開,地里沒多少收入,出去務工不現實,下堡村村民馬花一度為生計發愁。2018年,在閩寧專項扶持資金幫扶下,下堡村有了艾草車間,30多名像馬花一樣不能離家的貧困村民,家門口就業。

    “風吹不著,日曬不到,干一天能賺100元,這好日子,做夢都沒夢到過。”馬花現在很滿意。

    下堡村黨支部書記馬俊平告訴記者,今天的好日子還得從20多年前說起。

    1996年,福建對口幫扶寧夏,拉開了跨越2000多公里的閩寧協作大幕。

    在閩寧協作的春風下,西吉縣2012年建成寧夏首個“閩寧產業園”。截至目前,入園企業超過20家,實現工業總產值2.89億元,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3億元。

    一花引來百花開。入駐企業以發展特色產業為重點,精準施策助力脫貧,把大大小小的車間建在了貧困村邊,下堡村也由此成為受益者。

    “聘用的工人主要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可解決了我們村的大問題!”談起這種扶貧模式,馬俊平將其概括為不出村、有工打、有錢賺,務農、顧家、掙錢都不誤,“除了幫助貧困戶就業,企業還扶持帶動全村人種植艾草,3年時間,光土地上的收入都翻了番。”

    精準幫扶:肉牛養殖成了致富門道

    養牛,在西海固不算新鮮事兒。

    “不過,以前養牛是為了犁地干活出大力,可十年九旱,莊稼都沒得種,還犁啥地?現在不一樣,養牛就是養牛,就是為了長肉增膘。”在海原縣史店鄉徐坪村,65歲的馮義祥談起養牛頭頭是道,“這些牛,只要用心養,長得飛快。才兩個月的牛娃子,你看這個頭。”

    正說著,從鄉上回來的老支書田虎成也進了牛棚。看見牛把槽里的料拱到槽沿,他忙拿起木耙子歸置起來。

    “田書記,我那事問清楚了?”

    “這不來給你送好消息了,擴建牛舍、擴大養殖,跟之前一樣享受扶持政策。”田虎成說。

    2015年,華潤集團幫扶海原縣創建“基礎母牛銀行”模式,截至目前累計外調基礎母牛32051頭,其中投向1046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1409頭。在企業帶動下,全縣建成萬頭養牛鄉鎮4個、肉牛養殖示范村57個,肉牛飼養量超過27萬頭。其中,基礎母牛存欄8萬頭,31家新建規模牛場已全面啟動建設。

    短短5年間,肉牛養殖成了海原縣農戶的致富門道。

    “我賒購了2頭牛,第二年就還清了欠款,這4年已經有了8頭牛。新下的犢子就能賣6000元,育肥一年還能翻一番。去年3頭就賣了4.7萬元。”馮義祥摸著牛背說,“有補貼、有技術支持,一頭牛掏個零頭就牽回家了,要是現在的日子還過不到人前頭,羞得出不了門。”

    “我們村615戶2376人,第一年80戶引進了354頭牛,現在145戶養了654頭牛,今年初又有56戶申報增養246頭基礎母牛。和老馮一樣,村民們現在養牛的積極性可高咧!”田虎成說。

    產業引導:村民富了,村集體收入增了

    剛到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村口,一股胡麻油香味撲鼻而來。走進意興油坊,55歲的村民齊國璽熱情招呼。

    和許多坐落在六盤山下的村莊一樣,曾經的李士村人多地少,靠天吃飯,產業無從談起。年輕一點的村民紛紛外出打工,想家但又不想回家,齊國璽也曾是其中一員。

    “以前在銀川的糧油企業干,一個月能掙3000多元,可生活成本高,一年落不下多少錢。回鄉發展嘛,也行不通,土坯房、泥濘路,能有啥奔頭?”長期在外打工,齊國璽說話不遮不掩。

    轉折出現在2018年,李士村利用自治區財政廳撥付的村集體經濟壯大發展項目資金200萬元,整合縣扶貧、農牧等部門資金10萬元,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

    按照“村集體+股份合作社+農戶”的運行模式,李士村建成昌信農家超市、鳳河醋廠、意興油坊、小雜糧磨坊,并組建農機服務隊,多渠道、多元化創新發展村集體經濟。

    齊國璽回來了,在外打工的很多村民也回來了。

    “村里就像是專門為我想的,辦起了油坊。在家門口,一月能掙3000元,家里的八九畝地也能照顧上。”去年,齊國璽一家順利脫貧。

    “純手工生產、無添加劑、原生態,這些招牌城里人稀罕得很。3年多的光景,不光村民富了,村集體收入增長也快。”李士村黨支部書記齊永新介紹,從2016年的零收入,到2017年的1.8萬元、2018年的32.6萬元、2019年的39萬元,今年預計能到50多萬元。

    在李士村帶動下,鳳嶺鄉8個村紛紛推出自己的傳統特色產品。馮碑村的石磨面、齊岔村的蜂蜜、卜岔村的土雞蛋、薛岔村的桃核制品……2019年,8個村統一注冊了“朱莊河”品牌,“鳳嶺八珍”線上線下賣得火熱。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篇五

    凌晨4點,天還烏黑烏黑的,山西大同市云州區志海黃花專業合作社監事楊旗就穿著雨鞋打著燈,來到黃花地里。現在正是黃花收獲的季節,為確保品質,他要帶著村民們連夜采摘黃花,趕在黃花綻放之前全部摘完。“采摘季,大伙兒都是每天凌晨3點多起床,在地里連續工作三四個小時。”楊旗說,之所以這么拼命,是因為這小小的黃花,實打實是當地人的“致富花”。

    黃花又叫忘憂草,云州區是我國黃花菜的主要生產基地,富鋅富硒的火山土,孕育出五瓣七蕊的“大同黃花”。老百姓算過賬:種一畝黃花等于種10畝玉米,一斤黃花能頂得上一斤豬肉的價。但過去,云州區村民卻沾不上它一點好處。長期以來,因為種植黃花周期長、見效慢、采摘期短、勞動力不足、晾曬場地不夠等困難,始終沒有形成規模化種植。

    2016年開始,大同市委開始動員有基礎和有條件的鄉村發展黃花產業,依托支部成立合作社,村干部帶頭,帶領大伙兒種黃花。

    光有領頭雁還不夠,還得有好政策。“要不就成了‘趕鴨子上架’,哪能飛起來?”楊旗告訴記者,當地政府出臺了10項政策,把“五怕”變成了“五不愁”。“怕天旱,就給打機井、搞噴灌;怕蟲災,就拿錢幫我們上保險;怕周期長見效慢,就給一畝地500元補貼,貧困戶還多補500元;怕采摘期缺勞動力,就幫著聯系采摘工,動員全市機關干部去幫忙摘;怕沒地方晾曬,就擴建硬化場地、建冷庫、在田間地頭安裝烘干設備,到了集中晾曬期,還把學校操場、機關單位的停車場騰出來給農民曬黃花。黨和政府還幫我們開拓市場、延伸產業鏈,我們現在是‘不愁種、不愁摘、不愁曬、不愁賣,天災來了也不愁’。”

    “農民就講個‘比、看、算’,有黨和政府給咱減負擔、當‘保姆’、解憂愁,當然愿意跟著干。”楊旗說,這幾年,云州區種植黃花的農戶越來越多了。他帶領全村108戶村民,流轉了500多畝土地,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收購,平均每戶一年能收入兩三萬元。“我以前是蹬著三輪車走村串戶收黃花,現在,三輪車換成了依維柯汽車,光我們村里就有30多臺依維柯呢。”楊旗說。

    楊旗開著他的依維柯帶記者又走了幾個村子,每個村子的地里都長滿了黃花,幾乎都是合作社統一種植模式,村民也多數成為合作社的社員,不少年輕合作社社員還成為經紀人,同時也是黃花種植的監管員。“這些孩子肯吃苦,頭腦也靈活,很快就摸到了推銷黃花的門道。每一季黃花收完后,他們都能掙5萬元到10萬元,加上干別的農活,一年收入很可觀。”楊旗說。

    令楊旗最欣慰的是,現在跟著自己銷售黃花的人,雖然很多人文化程度不高,卻很重視對下一代的教育。有的人家里供出了大學生,有的人為孩子上學專門在城里買了房。“新時代新農村,當個農民也得有文化、懂網絡、懂技術。”楊旗鄭重地說。

    對楊旗來說,今年5月11日是個好日子,此生難忘。“我做夢也沒想到,這輩子能和習近平總書記面對面說上話。那天,我們正在鋤草,沒想到總書記走進了我們黃花地里。更沒想到的是,總書記對種地那么在行,說的都是莊稼人的內行話。”楊旗回憶起那天的情景依然神情激動,他逐字逐句地告訴記者,“‘小黃花、大產業,要保護好、發展好,讓它成為人民群眾的致富花’,這是總書記關于保護好、發展好黃花產業的重要指示,也是我們農民未來發展黃花產業的信心之源。”

    現如今,黃花在勁風吹拂下,有如波浪翻滾。種植面積已達17萬畝的黃花成了云州區當之無愧的支柱產業,15家龍頭加工企業、95家黃花專業合作社、8個國家級品牌……去年,全區黃花年產值達7億元,鄉辦、村辦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種植3.8萬畝,達到了除社保兜底外29722名貧困人口人頭一畝(非人均)的目標,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舞臺更大了,楊旗很多從前不敢想、沒想到的思路越發清晰起來——全市現有的黃花專業合作社應進一步規范,提升管理水平;整個銷售行業要加強自律,誠信經營,共同維護“大同黃花”商標國家原產地保護認證等來之不易的品牌榮譽;銷售渠道要做寬變長,從種植源頭開始嚴格把控每一個環節,更有利于推動大同黃花產業從擴面量產向提質增效轉變;假期應該大力開展“黃花研學”,加強黃花產業的認知要從學生抓起……

    “感覺肩上的擔子更重了。要更努力帶領鄉親們致富,絕不辜負總書記的囑托。”楊旗說,“黃花不僅是我們的‘致富花’,更是我們發自內心的‘感恩花’。”


    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5篇相關文章

    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作文最新5篇

    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優秀作文5篇精選

    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作文大全最新5篇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作文精選5篇2020

    關于追夢2020共奔小康作文優秀范文5篇

    關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作文精選5篇

    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作文800字精選5篇

    關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作文精選五篇2020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優秀作文5篇精選2020

    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滿分作文800字范文五篇

    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5篇

    小康生活是住上洋房,開上好車,一家人和和睦睦在一起,講究品質生活,這是很多人對的想法。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于2020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5篇,希望你喜歡。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征文篇一夏日雨后,滿目的綠色愈加青翠;泥土的芬芳和花草的清香,沁人心脾。誰能想到,擁有如此風光的山西省右玉縣蒼頭河濕地公園,在70年前是一片“風起黃沙飛,雨落洪成災”的不毛之地。70年來,一代又一代的右玉人,用勤勞的雙手和吃苦耐勞的品格,在創造“荒漠變綠洲”生態奇跡的同時,也創造了“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追夢2020共奔小康作文精選5篇
      追夢2020共奔小康作文精選5篇

      小康代表著溫馨美滿,為的是讓人們都過上幸福的生活,人們向往小康生活,非常期待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追夢共奔小康作文,以供大家參考,我們

    • 決勝全面小康共襄復興偉業作文800字優秀
      決勝全面小康共襄復興偉業作文800字優秀

      小康社會其實并不是單純的解決溫飽而是要從政治 文化 社會 生態等各方面滿足城鄉發展需要。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決勝全面小康共襄復興偉業作

    • 決勝全面小康共襄復興偉業征文800字高中
      決勝全面小康共襄復興偉業征文800字高中

      小康社會是一種美好的社會象征,千百年來,人們都心向往之。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決勝全面小康共襄復興偉業征文800字高中”,歡迎閱讀與借鑒

    • 關于決勝全面小康共襄復興偉業作文800字
      關于決勝全面小康共襄復興偉業作文800字

      小康社會,每個人心中的向往。如今,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村子,甚至每一座城市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下面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了“關于決勝全面小康共

    5364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精品视频3| 欧美色综合高清视频在线|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最近免费中文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视频导航| 成年女人免费观看视频| 年轻的妈妈在完整有限中字第4 | 日本私人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人的色道www免费一区| 成年人视频网址| 在线成年人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噜噜影院在线视频在线观看|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观看| 亚洲免费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免费观看精品3| 一区二区3区免费视频| runaway韩国动漫全集在线| 黄网在线免费观看| 男人的j插女人的p| 最好看的免费观看视频| 无码专区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 教官你的太大了芊芊h|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天天弄|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金莲你下面好紧夹得我好爽| 国产精品免费精品自在线观看| 5555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91资源在线观看|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 亚洲另类精品xxxx人妖| 欧美性猛交xxxx乱大交丰满|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首页|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柳岩老师好紧好爽再浪一点| **aaaaa毛片免费| 老司机深夜福利在线观看| 正点嫩模大尺度写真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