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后感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后感
高舉旗幟,積極踐行“四力”要求,用手中的筆、鏡頭、話筒禮贊新中國、描繪新時代,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全方位挖掘婁底兒女的奮斗故事。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后感,希望對大家的工作和學習有所幫助,歡迎閱讀!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后感1
用真情溫暖人心,用雙腳丈量新時代,用愛心傳遞正能量。他們或身在一線,經歷重大事件報道;或深入基層,為困難群體撐起一片天空——58位演講人用心記錄著讓他們感動的人和事,也用行動感動著他人,用好故事講述著廣大新聞工作者的心聲。
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記者董新英講述自己從2017年至今,走遍了黑龍江省28個貧困縣、近600個村,行程14萬公里。作為黑龍江省十二屆政協委員,她提交了多份聚焦精準扶貧的提案。“講好龍江脫貧故事,守望每一個貧困村莊的鄉愁,我與1778個貧困村的故事在繼續。新聞記者一直在路上,走向2020年——不言啟程,只望遠行。”她動情地說。
長達一個月的臥底,不懼威脅勇于揭黑,曝光違法犯罪行為……西安廣播電視臺記者李誠講述自己作為一名調查記者的心路歷程。“記者不僅僅需要能吃苦,更需要勇敢與忠誠,我們發現陰暗是為了這個世界有更多的光明。”他用堅定的語氣說,使命在心,重任在肩,這一份信念,不因科技進步而變,不由潮流變換而易,矢志不渝。
人民日報社記者張爍從前輩告誡自己的兩句話講起:要想把采訪做得生動,就要學會“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蹲在田埂上找感覺”。“站在天安門上看問題”是要著眼時代大局,把握“大勢”“大事”;“蹲在田埂上找感覺”是要不斷增強自己的“腳力”,把采訪做得扎實、深入。在著名植物學家鐘揚離開的日子里,張爍一路追隨他曾經的足跡,行程1萬多公里,經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才栩栩如生地刻畫出這名“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崇高形象。
中國邊防警察報社的由永懷談到自己作為駐西非特派記者,肩負新聞官和維和戰斗員雙重任務:“我時刻準備著,當祖國召喚的時候,重返戰場。一手握筆,一手拿槍!”
……
報告會現場,一個個有情感、有溫度、有力量的好故事生動展現了新聞理想與職業精神,深深打動著在場聽眾的心。
許多新聞從業者表示要以好記者為榜樣,以好故事為動力,積極踐行“四力”要求,追求理想、忠誠職業、堅持操守、甘于奉獻。
鮮活的故事、感人的事跡讓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的黃國春熱淚盈眶,“真實的經歷、真實的故事才能帶來真正的感動,比任何文學形象都能打動人。”
“好記者們用簡潔有力的語言講述親歷故事、訴說內心觸動、暢談著新聞理想。我感受到了優秀媒體人的風度,感受到了平凡人的溫度與力量。”當代貴州雜志社李思瑾說。
遼寧營口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雷鳴說,本次“好記者講好故事”巡講活動對自己來說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歷,更是一次前進的鞭策。“作為一名記者,當看到新聞報道推動問題解決的時候,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新聞的力量。”
“聽了好記者分享給我們的好故事,心里像打開了一扇窗。”鄂豫晥革命紀念館的沈丹說,好記者們的講述給了她很大啟發,“如何把紅色故事講得感人,讓紅色故事走進每個人的心里,我們還需加壓奮進。”
“記者老師們心中有大愛,用好故事詮釋了責任和擔當精神,他們的講述對我們是一次豐富的精神盛宴。”信陽職業技術學院播音系的呂佳姝說,好記者們的演講激勵著她投身新聞事業的決心,為了理想信念去追夢、去奮斗。
好故事講到哪里,感動和力量就傳播到哪里。好記者們用手中的筆和相機記錄著時代的發展,展現記者的責任與擔當。他們用自己的堅守和勇敢傳播著中國聲音,他們無私奉獻、愛崗敬業的精神風貌也將吸引更多的新聞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好記者講好故事網絡直播觀后感2
一、踐行“四力”,以人民為中心抓落點
作為主流媒體,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銳,開動腦力,推出主題宣傳策劃,不斷為人民群眾打造優秀新聞產品。
(一)尋找人民群眾的關切,挖掘黨心和民意的共鳴點
以浙江之聲推出的重大主題報道《向人民報告》為例,其創新性地開辟了主題報道的傳播格局,讓重大主題上接“天線”、下接“地氣”,贏得浙江省黨委政府和當地人民群眾的高度評價。《向人民報告》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題,諸如新任縣(市、區)委書記的工作情況,綠水青山有沒有轉化為金山銀山,“最多跑一次”改革有沒有改出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等。以浙江省民生實事之一的“客車村村通”攻堅行動為例,節目集中在“客車村村通”的攻堅克難上,17 位縣(市、區)黨政一把手向人民報告“客車村村通”的實施情況,節目的宗旨是促進惠民項目更好更快地服務于民。可以說,媒體通過節目展現當地政府的作為,凸顯了我們黨“一切為了人民,讓人民滿意”的執政理念。
(二)在百姓中找尋源頭活水,讓報道更鮮活、 更具泥土氣息
向互聯網傳播學習,改變過去傳統媒體總結式報道、俯視式表述的傳播模式,用平民化視角進行交流對話式傳播。在日常報道中,浙江之聲記者活躍在不同縣區、不同鄉鎮、不同村社,用各自的風格記錄一個個令人感動的場景。以“最多跑一次”系列報道為例,記者蹲點浙江省的一線辦事部門,實地調查研究,從中發現好的報道素材和典型案例,推出數篇“帶響” 的精品報道。從“人”的個體感受說起,透過老百姓辦事過程中發生的微妙變化來呈現“最多跑一次”工作的推進軌跡。如記者跟隨杭州市民陳先生到浙江省出入境管理局辦理出入境手續,10 分鐘時間就辦理了一家三口的護照。記者現場捕捉到辦事人員熱情接待的生動音響,透過老百姓的視角來講述“一窗辦理”、流程簡化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成效。
身在基層,心里才有群眾;人在現場,心里才有感動。作為新聞工作者,只有踐行“四力”,扎根人民,才能讓我們的新聞報道吸引人、感染人、影響人。
(三)運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在融媒傳播上下功夫
針對時代特點,創新傳播手段,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是新聞工作者應對傳媒格局變化、引領時代進步的關鍵所在。認真踐行“四力”,打造有情懷、有溫度、有味道的精品融媒力作,是主流媒體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制勝法寶。
去年以來,浙江之聲致力于打造可聽、可讀、可視的融媒體新型廣播,頻率專門配備了可視化設備,培養全媒體記者。2018 年 12 月 25 日杭黃高鐵(浙江省杭州市與安徽省黃山市的高速鐵路)通車首日,浙江之聲推出特別直播節目《最美杭黃看“浙”里》,整合富陽、建德、桐廬、淳安等沿線縣(市)廣播電視臺,打通媒體融合“最后一公里”,實現新聞生產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媒體傳播。同時,記者提前蹲點沿線各站,以走街串巷的方式,走訪當 地百姓生活,展現杭黃高鐵沿線美景、傳遞沿線好故事。為做好二次傳播,浙江之聲獨家策劃了視頻直播,用視頻記錄了一對金婚老人乘坐高鐵重游故地的暖心故事。這組短視頻在“今日頭條”“人民號”“央視新聞” 客戶端、新浪微博等平臺發布后,點擊量破千萬人次。
傳統媒體的轉型絕不是簡單的傳統內容的平臺轉移,而是運用現代手段、全新的平臺,更好地提升媒體公信力,放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可以說,在技術驅動環境下,采編人員的腦力和筆力得到了一次整體的提升。
二、踐行“四力”,記錄時代變遷
浙江之聲踐行“四力”要求,致力于打造有思想、有溫度的新聞報道,建立一支兼具工匠精神和人文情懷的采編隊伍,持續深入“走轉改”。
以今年 4 月由浙江之聲承辦的 2019 全國百家電臺踐行“四力”全媒體采訪活動——“美麗鄉村浙江行”為例,在 6 天時間里,浙江之聲和全國百家電臺的記者、編輯、主持人兵分三路,深入浙江鄉村,用實際行動錘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傾心探索融合傳播,將“四力”要求落實、落細、落小,落到泥土里,落到群眾中,落到美麗鄉村建設的最基層。
(一)錘煉腳力,步履不停
踐行“四力”的根基是增強腳力,要走出新聞編輯室、直播室,走進百姓生活。在“美麗鄉村浙江行” 采訪中,記者深入走訪浙江 18 個縣(市、區)的近 50 個鄉村,翻山越嶺,步履不停。盡管路途奔波勞累,日曬雨淋,但記者都為找到新聞“富礦”而興奮,絲毫不覺得疲倦。基層實踐是最好的課堂,人民群眾是最好的老師。新聞工作者只有步履不停,才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變化 ;只有到現場中,才能看得到真實的情況 ;只有往基層去,才能聽得到群眾的心聲。
(二)錘煉眼力,同頻共振
獨到的“眼力”,是宣傳思想工作中分析、判斷、思考的基礎。看到真實的現場,看到變化的細節,才能洞察事物發展的脈絡。采訪中,記者不僅看到綠水青山,更看到了創造“金山銀山”的內生動力。
新聞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帶著讀者、聽眾、觀眾、網友的“眼睛”去看世界。在采訪中,記者通過多種方式將浙江美麗鄉村信息傳遞到受眾身邊。上海東廣新聞廣播的記者和主持人發揮融媒體采編的優勢,向上海聽眾以“進行時態”全方位呈現“美麗鄉村浙江行”采訪中的所見所聞。“阿基米德”音頻客 戶端進行了 7 場音頻直播,平均瀏覽人數過萬。正是這樣的現場記錄與直播,把受眾的“眼睛”帶到了美麗鄉村的一線,帶到了鮮活的基層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考驗記者發現與洞察的眼力,同時也激發了記者思想的火花。
(三)錘煉腦力,深入思考
將現場鮮活的新聞傳遞到受眾身邊,只是新聞宣傳工作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思考美麗鄉村建設背后的發展智慧,這樣才能給予報道以靈魂、內核。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站得高才能望得遠,走得近才能想得深。在“美麗鄉村浙江行”采訪中,記者平均每天走訪三四個村莊,大家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了采訪的“刀刃”上,邊走邊看,邊采訪邊思考。記者們每到一村,都積極與村干部、村民交流,關心村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不斷思考,不停追問。
(四)錘煉筆力,融合傳播
筆力,要求新聞工作者妙筆生花,是政治素質、 理想情懷、知識水平、文化修養和專業功底的集中體現,腳力、眼力、腦力的成果最終都將反映在筆力上。在當今的媒體環境下,不僅要求記者寫得好看、說得 好聽,還要具有融合傳播的“十八般武藝”。
在“美麗鄉村浙江行”采訪中,記者們往往是下車采訪,上車寫作、制圖、編輯音頻,一名記者就是一支融媒體傳播隊伍,顛簸在盤山路上的大巴車就是融媒體工作室。除了廣播記者標配的錄音筆,記者們用上了各種“工具”,如“長槍大炮”的攝影器材、最新款的口袋云臺相機、便攜靈活的直播設備等,可以做音視頻直播,進行電話連線,實時發送微博、微信,制發視頻博客(vlog)。
三、踐行“四力”重情懷, 詮釋美好生活
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物質需求更多走向了精神追求。浙江之聲抓住文化類節目的發展機遇,在媒體融合的競爭格局中打造了“爆款”節目《星空朗讀》,這也是深入踐行“四力”的實際作為。
《星空朗讀》自 2017 年推出后,現場參與聽眾 達數十萬人次,音視頻和圖文全網瀏覽量過千萬人次,節目入選國家廣播電視總局 2018 年第三季度廣播電 視創新創優節目,已成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廣播業內的名牌節目。2018 年年底,節目還榮獲“第七屆浙江 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
(一)以眼力發現美
兩年來,浙江之聲《星空朗讀》節目始終追求發現生活中的美。為了使“詩”和“遠方”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星空朗讀》表現的是人們耳熟能詳和心馳神往之地。在麗水云和站,舞臺倚靠梯田,將當地特色民族歌舞融入節目 ;在富春江畔,朗讀者泛舟朗誦“三吳行盡千山水”;在杭州,人們在南宋御街鼓樓的城墻上朗誦“東風夜放花千樹”。《星空朗讀》以文化的內核、綜藝的外殼、匠人的創制,創造了一種全新的表達,讓自然之美與經典之美相互交融。
(二)以腳力挖掘美
每一場演出,主創們都會提前趕赴當地采風,結合風土人情,再定制內容。在《星空朗讀》第一季走進新疆阿克蘇地區的啟幕站中,導演組發動浙江各地媒體走上街頭,收集浙江人眼中的阿克蘇印象,如冰糖心的蘋果、新疆烤肉等,導演組將其制作成短片在晚會中呈現,為新疆當地人民送上溫馨的驚喜。導演組還走訪援疆干部專家家屬,讓他們對遠方的親人送上寄語,家人的叮囑和祝福為遠在新疆的援疆工作者帶來暖暖的溫情。
(三)以腦力呈現美
圍繞慶祝改革開放 40 周年主旋律,《星空朗讀》節目組策劃推出了“詠立潮頭”系列,先后走進浙江省義烏市和溫州市,40 多位浙江廣電主持人齊聚一堂,憶改革開放 40 年中的浙江變遷,詠新時代祖國發展的美好藍圖。2018 年 12 月,浙江之聲承辦的“激蕩 40 年——浙江省新聞界慶祝改革開放 40 周年專場晚會”,創新性地將浙江衛視理論節目《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的記者版搬上舞臺,邀請記者講述鏡頭下的改革瞬間,為節目注入深沉大氣的時代精神和家國情懷。
(四)以筆力書寫美
《星空朗讀》在內容上,從最初的“搬運經典”升級至如今的“創造經典”,全面推出文化定制模式。節目組邀請魯迅文學獎得主黃亞洲、著名作家海飛等擔任《星空朗讀》的文學顧問,并請浙江省內的優秀作家、詩人組成了創作團隊,定制創作出《我來了,義烏》《大潮起錢塘》《歸鄉的路》等一系列符合時代要求又帶有新潮氣息的作品,喚起觀眾與聽眾強烈共鳴。
四、踐行“四力”有擔當, 引領時代正氣
浙江之聲在踐行“四力”過程中,保持清醒頭腦,站穩政治立場,保持政治定力,在面對各種社會現象時,能夠目光敏銳,提升思考深度和穿透力,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遞正能量,引領時代正氣。浙江之聲策劃的“萬朵鮮花送雷鋒”“一杯水”等大型公益活動就是踐行“四力”的生動體現。
2011 年 3 月,浙江之聲創意并發起了“‘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動——萬朵鮮花送雷鋒”活動,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好評,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 9 屆。9 年來,群眾通過熱線電話、網絡等渠道,向浙江之聲和浙江省 60 多家市縣廣播電臺推薦身邊的“雷鋒”2 萬多人,送出鮮花 3 萬多束,參與活動的人數達 10 萬人。浙江之聲把浙江的“最美”現象放大到全國,提升“最美浙江人”品牌活動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每年聯合山東、湖北、陜西、重慶、新疆、內蒙古、福建、廣西、貴州、青海、海南、吉林等地 12 家省級廣播媒體同步組織這項大型公益活動。2019 年,活動突出弘揚奮斗精神,倡導以實際行動學習和致敬身邊榜樣,有力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凝聚了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社會正能量。
“最美浙江人”大型公益活動感動人們的心靈,提升公民的品格。它向社會傳遞出對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文明風尚的贊揚,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百姓心中。
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奮進的時代,浙江廣播人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認真踐行“四力”,立足于最堅實的實踐基礎、最深厚的人民情懷,捕捉最鮮明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