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趣聞2020
端午的粽葉清香,艾草清苦,鴨蛋咸香。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趣聞,希望你喜歡!
端午節習俗趣聞:收集“午時水”煮飯驅邪
據華東師范大學人類學與民俗學研究所所長、民俗學教授田兆元介紹,端午節是五月初五,“五”是陽 性,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午時驅邪最佳,所以端午當天有取“午時水”的說法,用來煮飯、燒水、煮湯,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午時水”指的是端午節當天中午11點到下午1點之間的水,過去這個水著重指井水,后來漸漸演變成自來水。取這一時段的水來飲用,而由于水是陰 性,可以達到陰陽平衡、和諧的目的。現在這個習俗沿用的不多。許多上海人兒時都在胸前掛過網兜,里邊裝著雞蛋,用五彩絲線纏繞,或是涂上彩色,也是驅邪報 吉祥的意思。
端午節在歷史上是促進人際交往的佳期,這一天岳父岳母要給女婿送夏衣。每個人都要進行身體和房屋的大掃除,噴灑農藥,清理庭戶。夏天到了,霉氣、暑氣都很重,這些在過去具有現實意義的習俗對現在來說也很重要。
老習俗中的養生奧秘
端午節,在古代有“衛生節”之稱。古人稱農歷五月為“毒月”,五月初五則被稱為“毒日”,這是因為農歷五月天氣漸熱,空氣中的濕熱之氣郁蒸,易滋生蚊蟲,各種病原微生物也大量繁殖。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全民族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美好節日。
艾蒿、香囊、雄黃酒被稱為“端午三友”。按照傳統習俗,在端午節,人們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蒿草、艾葉驅邪,喝雄黃酒、五加酒,吃粽子,掛香囊,以表達保持健康體魄的美好愿望。現在的端午節,一些古老習俗已經慢慢被摒棄,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的傳統習俗蘊含著很多養生學問,下面就為您介紹端午習俗中的養生奧秘。
艾葉、菖蒲——驅毒除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有的用艾葉、菖蒲燒水洗澡,并噴灑在房前屋后。
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毒除瘟作用。“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葉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臨床上常用來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五月艾的藥效最佳。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艾葉含有的桉油精,具有很強的抑制微生物生長和殺滅細菌的作用,插艾草、菖蒲來消毒,可謂事半功倍。其中,熏艾草的消毒功效更大。
香囊——散風驅寒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民間就有佩戴香囊以避除穢惡之氣的民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2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或車內。這幾味中藥,中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雄黃酒——殺蟲解毒
俗話說“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都已步入梅雨季節,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飲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服。
與其喝雄黃酒來解毒,還不如直接將其外涂在毒蟲叮咬和長包長癤、生痱子的地方更有效。涂灑雄黃酒是端午節習俗之一。在端午節,將雄黃摻在酒里制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墻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于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涂擦,以防中毒。
端午節習俗趣聞:佩艾、采藥、避瘟、保健、祭神與憑吊屈原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端午節逐漸演化出一系列的民俗,囊括儀式、飲食等各個方面。據蕭放了解,端午節習俗主要包括佩艾采藥、避瘟保健,裹粽競渡、祭神與憑吊屈原,斗草送扇、歸省探親等活動,具體在南北方又略有不同。
或許正是因為端午節起先并非吉祥節日,人們會采取很多避忌的手段,比如飲菖蒲雄黃酒、“懸艾避瘟”。還會用艾草做成人形,懸于門戶之上“以禳毒氣”,清代江南民間將之稱為“健人”,其保健意義不言自明。同時,民間多用五色線系在小兒手腕上,男左女右,稱為“端午索”或“長壽線”。
至于與端午節聯系緊密的粽子則屬于南方民族傳統食物與祭品。梁朝《續齊諧記》明確記載,五月五日楚人以竹筒貯米,投水以祭屈原,后因避蛟龍竊食,在竹筒上塞楝葉,并纏彩絲。后世改為菰葉包裹,有的地方在糯米中裹以一棵紅棗,象征屈原愛國的赤膽忠心。
娛樂性是節日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蕭放介紹,斗草有兩種方式,一種唯互以草名對答,對不上為輸;一種比試草的韌性,以強健為勝。
另外,端午節還有一個有趣的送扇節俗,唐代便已出現,并在當時成為風氣。宋明以后端午節親友之間除了饋贈粽子、香囊外,還以扇子為節禮。
傳承:節日需真正回歸百姓生活
到了現代,端午節的形態也發生了一些改變。在古代,人們將端午節視為家庭倫理、社會交往的重要機會,全面參與。當今由于文化環境的變化,人們的生活節奏與傳統社會已大不相同,端午節的地位也在逐漸“降低”,目前在鄉村社會或城市中有傳統意識的居民、有意識保護傳統的文化人仍重視它之外,端午節已成為一個平常的假日。
真正傳承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內涵,關鍵或許便在于要讓全社會的人們真正認識到端午節在傳承民族文明方面的重要作用。蕭放建議,首先可以大力恢復端午節衛生保健的傳統習俗,如清潔環境、個人身體保健;其次強調端午節團結社會的功能,可利用龍舟賽、詩會等集體性的協作與競技的方式,讓民眾得到一個生命意識激發與情感交流的機會;再次,倡導屈原等歷史先賢愛國愛鄉土的倫理精神,培植與弘揚當代公民的家國情懷,
“我們可以通過上述途徑實現傳統節日在當代的復興與重建,過一個既傳統又現代的民族節日是我們共同的期待。”蕭放分析道。
不可否認,節日慶典在復興傳統節日、擴大公眾認知方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蕭放表示,端午的傳承最根本仍然要靠廣大民眾,只有節日真正回歸百姓生活,節日文明才能傳承下去,“未來階段,我們利用現代媒介,在營造節日環境、傳播節日習俗與共享節日文化的理念上,作適當的社會服務工作就夠了。讓百姓成為節日的主角,讓過傳統節日成為現代中國人的一種文化享受與生活方式,傳統節日才能真正在現代社會扎根”。
端午節的習俗趣聞2020相關文章:
端午節的習俗趣聞2020





上一篇:關于端午節的來歷與習俗2020
下一篇:端午節習俗作文集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