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輪復習模擬試題含答案
十年寒窗埋頭苦讀,一朝高考做如意郎,愿你如大鵬一日隨風起,扶搖而上九萬里。在考試的日子里,愿你吃的舒心,睡的溫馨,考的順心,笑得開心。高考順利!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輪復習模擬試題含答案,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輪復習模擬試題
1.某種植物病毒V是通過稻飛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間傳播的。稻田中青蛙數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B.水稻與青蛙是競爭關系
C.病毒V與青蛙是寄生關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關系
【答案】A
【解析】稻田中青蛙增加抑制病毒傳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飛虱,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A項正確;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資源,兩者不是競爭關系,B項錯誤;病毒V和水稻之間是寄生的關系,C、D項錯誤。
2.下列關于環境容納量的敘述,正確的是
A.環境容納量是指種群的數量
B.種群的內源性調節因素不會改變環境容納量的大小
C.在理想條件下,影響種群數量增長的因素主要是環境容納量
D.植食動物在自然環境條件下,一年四季的環境容納量以冬季
【答案】B
【解析】環境容納量是指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所能維持的種群數量。也就是說環境中的種群數量有可能超過環境容納量,故A錯誤;環境條件若改變,環境容納量也會改變,而內源性調節因素不會改變環境容納量的大小,B正確;理想條件下為“J”型增長,無環境容納量,C項錯誤;自然條件下,冬季植食動物的食物減少,其環境容納量會變小,故D錯誤。
(廣東卷)6、在一穩定生態系統中,灰線小卷蛾幼蟲以落葉松松針為食,幼蟲攝食對松樹的代謝活動有一定影響,進而影響下一年幼蟲食物的質和量。幼蟲密度與松針長度的變化如圖3所示。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幼蟲密度呈周期性波動
B、幼蟲攝食改變了落葉松的豐富度
C、可利用樣方法調查幼蟲的密度
D、幼蟲攝食對松針長度的影響具滯后性
【答案】B
【解析】據圖可知,幼蟲密度隨時間呈周期性波動,故A正確,豐富度是指該生態系統的物種.種類數,而捕食關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數量降低為0,因此沒有改變落葉松的豐富度,故B錯;由于灰線小卷蛾幼蟲以落葉松松針為食,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可采用樣方法調查其種群密度,故C正確;根據題干可知,幼蟲攝食對松樹的代謝活動有一定影響,進而影響下一年幼蟲食物的質和量,表明幼蟲攝食對松針長度的影響具滯后性,故D正確。
3.研究人員用樣方法調查了某地北點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種群數量變化,結果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1972年北點地梅個體間生存斗爭程度較1975年低
B.1971年種子萌發至幼苗階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
C.統計種群密度時,應去掉采集數據中、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環境條件的限制,5年間該種群數量呈“S”型增長
【答案】B
【解析】分析圖示曲線可知,1972年北點地梅種群密度比1975年的大,個體間生存斗爭也大,A錯誤;橫坐標為種群密度(表示單位面積的個體數)縱坐標為時間,而死亡率可看成單位個體數在單位時間死亡的個體數,從圖中數據可知1971年種子萌發至幼苗階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階段,B正確;統計種群密度時,不應舍棄所得數據,C錯誤;從5年數據可看到,種群密度每年都在下降,D錯誤。
4.下列關于種群和群落的敘述,錯誤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鵲是一個灰喜鵲種群
B.可以用標志重捕法調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種群密度
C.演替達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組成不再變化
D.洪澤湖近岸區和湖心區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
【答案】C
【解析】生活在一定區域內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稱為一個種群,A正確。標志重捕法適用用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較大的動物,調查壁虎的種群密度,可用標志重捕法,故B正確。群落演替到相對穩定的階段后,群落內物種的組成仍處在動態變化中,故C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變化、土壤濕度、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以及人和動物的影響等因素造成不同段往往分布著不同的種群,構成群落的水平結構,D正確
5.某池塘中,某種成年魚生活在底層,取食多種底棲動物,而該種魚的幼體生活在水體上層,濾食浮游動物和浮游藻類。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該種魚的幼體與浮游動物具有競爭和捕食關系
B.該種魚的發育階段不同,其所處的營養級可能不同
C.底棲動物和浮游動物分層現象屬于群落垂直結構
D.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在水中的分布構成群落的垂直結構
【答案】D
【解析】據題意,該種魚的幼體生活在水體上層,濾食浮游動物和浮游藻類,而浮游動物以浮游植物為食,該種魚的幼體與浮游動物具有競爭和捕食關系,A正確;該種魚的發育階段不同,其食物結構可能發生變化,所以其所處的營養級也可能變化,B正確;底棲動物和浮游動物分層現象屬于群落垂直結構,C正確;該種成年魚及其幼體是同一物種不同發育階段,在水中的分布屬于種群的分布,D錯誤。
6.(11分)請回答關于群落演替的問題:
(1)在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和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中,哪個屬于初生演替,哪個屬于次生演替?
(2)一般來說,若要演替到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上述兩個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時間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據調查,近5萬年以來,某地區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近50年來,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該現象表明:與該地區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類的開墾活動使得該地區群落的演替速度(填“未發生改變”、“變慢”或“變快”),演替的方向(填“發生改變”或“未發生改變”)。
【答案】(1)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為初生演替從森林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條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時即具備該條件,而從祼巖開始的演替要達到該條件需要漫長的時間
(3)變快未發生改變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的地方。
(2)次生演替有土壤條件,保留種子,有利于植物的繁殖,演替速度快,而初生演替植物生活條件貧瘠不利于繁殖,演替速度較慢。故人的作用會加速演替的速度。
(3)群落之外的環境條件,諸如氣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為引起演替的重要條件。由于人類過度開墾,破壞了土壤表土層及耕作層的結構,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使得該地區群落的演替速度變快,自然環境本身變得干燥,會向荒漠化方向演替,所以演替的方向未發生改變。
7.(24分)
(14分)一片玉米農田就是一個生態系統。
(1)同種植單一品種相比,在不同田塊種植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種,可增加_______________,提高農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若玉米和大豆間作(相間種植),可提高土壤肥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玉米螟幼蟲能蛀入玉米莖稈和果穗內取食。若調查玉米螟幼蟲的密度,應采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甜菜夜蛾幼蟲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和甜菜夜蛾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_______。在我國北方部分地區,亞洲玉米螟和歐洲玉米螟的分布區出現重疊,兩種玉米螟依靠不同的性信息素維持_______________。
(3)取兩份等質量同品種的玉米粉,一份經發酵做玉米饅頭,另一份煮玉米粥,這兩份食物中所含能量較少的是_______________。
(4)纖維素分解菌可用于玉米秸稈還田。用_______________染色法鑒別纖維素分解菌時,培養基上的菌落周圍會形成透明圈,其大小能反映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遺傳(基因)多樣性,根瘤菌與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具有固氮作用
(2)樣方法,競爭,生殖隔離
(3)玉米饅頭
(4)剛果紅,菌株產酶能力或酶活性強弱
【解析】
(1)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他們屬于同一物種的不同品種,其區別是基因有所不同,因此共同種植可增加了遺傳(基因)多樣性。根瘤菌與大豆共生形成根瘤,其中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從而提高土壤肥力。
(2)玉米螟幼蟲為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因此采用樣方法來調查種群密度;根據玉米螟和甜菜夜蛾共同取食玉米,可知兩者為競爭關系;亞洲玉米螟和歐洲玉米螟為不同的物種,因為它們各自釋放的性信息素不同,保證了他們之間不能相互繁殖,從而維持了兩物種間的生殖隔離。
(3)發酵過程會有部分有機物被微生物呼吸作用分解同時釋放出能量,故所含能量會減少,因此玉米饅頭的能量相對較少。
(4)剛果紅可以與培養基中的纖維素形成紅色復合物,當纖維素被纖維素分解菌產生的纖維素酶分解后,培養基中就會出現以纖維素分解菌為中心的透明圈,可用此來鑒別纖維素分解菌的分解作用;透明圈越大,說明對纖維素的分解能力越強,反之越弱,因此通過透明圈的大小可用來反應菌株產酶能力或酶活性強弱。
8.(20分)
為治理某廢棄采石場的生態環境,對其進行了公園化建設。
(1)對其進行整理和覆土,并選擇適生植物進行人工造林,不同恢復時期的植物物種數如題7-Ⅰ圖所示。t0→t1,植物殘體及凋落物中的有機物被生態系統中的轉化為無機物,使土壤條件得到改善;同時由于人工林土壤中存在,導致群落中植物物種數增加;t1→t3,人工林抵抗力穩定性的變化是;群落中植物物種數逐漸增加,物種之間加劇。
(2)通過人工林建設的園林景觀構建,既改善了生態環境,又可提高社會和經濟效益,這主要體現了生態工程的原理。
【答案】(1)分解者;種子或繁殖體;增強;競爭(2)整體性(系統論)
【解析】(1)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中分解者的功能是將動植物遺體殘骸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從廢棄采石場開始進行的演替為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他繁殖體能使群落中植物物種數可迅速增加;t1→t3植物物種數變多,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抵抗力穩定性越強;群落中的植物物種數增加,相互爭奪資源(如陽光、水)和空間越激烈,競爭加劇。
(2)生態系統改善后,考慮到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體現了整體性原理、
9.(12分)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海洋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
(1)根據圖甲分析,要獲得持續捕撈量,捕撈后大黃魚種群數量應處于__________點。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大黃魚種群密度時,若標記個體更易于被捕食,則種群密度的估計值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或“不變”)。
(2)海洋魚類生活在不同的水層,這體現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結構。新建碼頭的樁柱表面很快被細菌附著,隨后依次出現硅藻、藤壺、牡蠣等,該過程稱為_____________。
(3)圖乙表示某海域能量流動簡圖,A、B、C、D表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圖中________和_________(填字母)在碳循環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能量在第一營養級和第二營養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___________。
(4)海洋會受到石油、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等污染。如果污染超過海洋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______,海洋生態系統就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答案】(1)b;偏高
(2)垂直;(群落的)演替(或初生演替)
(3)A;B(注:兩空可顛倒);20%
(4)自我調節能力(或自凈能力)
【解析】本題考查了種群數量變化規律中有益動物的利用和種群密度的調查;以及群落的垂直結構和群落演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等知識;
(1)種群中有益動物的開發和利用,為了能獲得持續捕撈量,應在種群數量大于K/2時進行捕獲,并使捕獲后種群的數量保持在K/2點,此時種群增長速率,資源再生能力強;用標志重捕法調查動物的種群密度時,根據公式:個體總數N∕初次捕獲個體數M=重捕個體總數n∕重捕中被標記的個體數m,可推出種群個體數N=M×n∕m,由于標記個體更易于被捕食,所以分數中分子不變,分母減小,分數值增大,即種群數量偏大;
(2)群落中各種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叫群落的垂直結構;新建碼頭的樁柱表面很快被細菌附著,隨后依次出現硅藻、藤壺、牡蠣等,是群落演替中的初生演替;
(3)從圖中能量流動來看,固定太陽能的是生態系統的生產者,是能量流動的起點,整個生物部分最終都流向B,說明其是分解者,C、D消費者;連接生物部分與非生物的主要生物成分是:生產者和分解者;在食物鏈A→D→C中,傳遞效率為:1.5×10∕7.5×10=20%。
(4)生態系統之所以能抵抗干擾保持原狀,取決于自我調節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凈化能力,但其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若超過該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或抗污染的自我凈化能力,就很難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2020人教版高三生物一輪復習模擬試題含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