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機關單位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2020機關單位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
守住“保”這一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就能為渡過難關贏得時間、創造條件,實現穩中求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于2020機關單位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希望你喜歡。
機關單位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篇一
“六穩”加“六保”一共十二個方面,每個都要做好,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平均用力。“抓住重點帶動面上工作,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一貫倡導和堅持的方法。”那么,在“六穩”和“六保”中抓重點,要從當務之急入手。
當務之急是保居民就業。就業決定收入,收入決定消費,消費是經濟增長最重要最基礎的力量。消費還能帶動投資、進出口,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有系統性影響。就業如果保不住,一切都可能失守,甚至社會穩定的底線都會失守。保居民就業要精準施策,要針對農民工、大學生等群體,服務業、外貿等行業采取針對性措施。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中央財政要加大穩就業轉移支付力度,加快社保基金中央調劑進度,發揮社保保障作用。更加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穩就業中的主導作用,鼓勵地方政府完善就業服務、提供就業援助、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等。
就業的提供主體是企業,保居民就業就要保企業、保市場主體。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沖擊最大,要把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放到突出位置。企業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現金流量表危機,要加大對企業的金融支持,通過融資性現金流來彌補經營性現金流斷流,堅決阻斷向資產負債表衰退的蔓延。完善現有的“增貸續貸、減稅減費、補貼”政策,可設立“援企穩崗”專項貸款機制,鼓勵地方政府成立“援企穩崗”專項基金,入圍企業以不裁員為前置條件。保市場主體還要加快改革,破除市場準入障礙,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激活市場主體的潛能。
在全球化時代,企業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產業鏈供應鏈的一分子,因此,保企業就要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短期要加大對產業鏈的支持,可成立“產業鏈穩定基金”,防范關鍵性行業產業鏈斷裂風險。中長期要適應全球產業鏈發展新趨勢,加快推進產業鏈價值鏈重構,建立本地微循環、國內內循環、區域小循環、全球大循環,形成彼此環環相扣、層層嵌套的產業循環系統。
這樣,在“六穩”和“六保”中就有了一條保產業鏈供應鏈——保市場主體——保居民就業的工作主線,通過這條工作主線,帶動消費、投資、進出口,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機關單位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篇二
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六穩”之首,就業穩則民心定、家國安。2月23日,在統籌推進新冠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這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統籌推進的戰“疫”方略重要內容,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還要全力確保就業平穩。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最直接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關注就業問題,堅持把穩就業當做疫情防控的關鍵一戰全力以赴,堅持把穩就業作為切實保障基本民生的首要任務常抓不懈,堅持把穩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毫不放松。民生有保障,戰“疫”更有底氣。打好穩就業保衛戰,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隨著脫貧攻堅工作進入關鍵階段,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步顯露,精神貧困正在成為脫貧攻堅路上難爬的坡。扶貧最怕什么,最怕貧困戶有“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配合脫貧甚至抗拒脫貧。要從思想上引導貧困戶自覺摒棄“等靠要”的觀念,樹立志向,依靠自己的雙手來實現脫貧,鼓勵和引導貧困群眾走出去打工就業。通過入戶走訪,在電視臺、報紙開設專題專欄,懸掛宣傳標語等多種形式,引導教育貧困群眾,激發他們自強不息的動力,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的積極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還要從技能上加強對貧困戶的培訓,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提高貧困戶的就業創業率。根據貧困勞動力文化程度、培訓意愿及用工需求等,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組織開展勞動力技能培訓,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戶”的目標,充分調動貧困群眾脫貧的創造性。
機關單位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篇三
“全面強化穩就業舉措。”這表明在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同時,還要全力確保就業平穩。
就業穩,則大局穩。統籌做好“六穩”工作,首先就是要穩就業,穩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當前,疫情防控正處在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無論是企業主還是求職者,目前都面臨不少難題。要持續為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線”作戰提供源源不絕的內生力量,就要打好就業“組合拳”。
疫情發生以來,交通運輸、物流、制造等行業遭受一定程度的打擊,勞動者就業也受到了影響,尤其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以及疫區勞動者。就業直接影響老百姓的“錢袋子”,是容不得半點馬虎的民生大事。雖然疫情對文化旅游、酒店餐飲等服務消費產生一定消極影響,但是網上購物、直播帶貨、網上訂餐等數字經濟新業態仍然呈現出活躍狀態。因此,穩就業可以從新行業、新業態、新模式中挖掘新的就業潛能,從“云經濟”中看到新的就業契機,利用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加快激發新興就業潛力。在就業方面,發揮社會中介和勞務經紀人作用,為企業和務工人員送信息、送服務、送政策,鼓勵用人單位深入鄉鎮、村社直接招聘人員,同時還可以利用“共享思維”,通過借用、平調等方式,讓務工人員不出現“空閑時間”,從而穩定和擴大就業。
就業是經濟的“晴雨表”,更是社會的“穩定器”。雖然疫情防控阻擊戰還沒有取得最終的勝利,但是疫情形勢已經出現積極向好態勢,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更要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而穩就業是重中之重。
機關單位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篇四
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亮眼表現,為今年中國經濟開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3%,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了21.5%;3D打印設備、智能手表等電子產品產量增長都在100%以上;單晶硅、多晶硅產量分別增長45%和35%左右……1—2月份,互聯網經濟發展良好,不僅在疫情防控、物資調配、民生保障等方面大顯身手,也推動新動能形成較快成長的態勢。堅持“兩手抓”,奪取“雙勝利”,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亮眼表現,為今年中國經濟開局增添了一抹亮色。
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比如,1—2月份國內生產需求明顯下降,就業物價壓力上升,等等。即便如此,我們看到,生產需求體量可觀,超大規模經濟的優勢沒有改變;基礎工業和防疫物資保障有力,強大的經濟發展韌性沒有改變;生活必需品和公用事業品供應充足,供求關系總體平衡沒有改變;互聯網經濟發展良好,新動能較快成長的態勢沒有改變;宏觀調控對沖政策有力有為,完成全年目標的信心沒有改變。所以說,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
回望新中國成立70多年歷程,我們曾經歷洪水、地震、非典疫情的考驗,也曾面對國際金融危機、貿易摩擦的挑戰。然而,任憑雨驟風狂,中國經濟從未“停航”。各項數據表明,中國1—2月份國民經濟經受住了新冠疫情沖擊,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短期沖擊不改全年經濟持續穩中向好的大趨勢。
判斷中國經濟的潛力,既要看“點”,也要看“面”。從前兩月的數據看,中國經濟遭受了較大損失,主要指標增速都在下滑。但是1—2月份經濟體量占全年總量較小。按往年數據測算,1—2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出口等占全年比重不足15%,固定資產投資占比更低,不足1/10。這就意味著,我們完全有機會在后期彌補經濟損失。
把脈中國經濟的活力,既要看“表”,也要看“里”。判斷中國經濟活力從表面看,1—2月經濟受了損失,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喪失了生產能力,丟掉了多年積累的產業基礎,不再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恰恰相反,汽車制造商轉產口罩,服裝產業制造防護服,5G高清直播醫院建設,飯館、加油站賣蔬菜……戰疫期間,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供給能力、適應能力和修復能力。有外媒采訪了40位亞太和歐美地區經濟學家,他們普遍對中國經濟前景表示樂觀。
探究中國經濟的動力,既要看“形”,也要看“勢”。疫情對消費的沖擊明顯,但消費需求并沒有消失。待到疫情控制后,被暫時抑制的消費需求將逐步釋放。看看大家的朋友圈,計劃探親、聚會的不在少數,盤算“下館子”“看景點”的也有,不就是最佳證明?更何況,在傳統服務業受到影響的同時,中國的“宅經濟”“智生活”“云辦公”等新動能爆發增長,線上消費和智能經濟等新業態快速發展,不僅對沖了疫情的不利影響,更為高質量發展開拓新空間。可以說,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動力澎湃,邁向全球最大國內消費市場的腳步不會停歇。
風物長宜放眼量。3月以來,全社會用發電量明顯回升,湖北以外地區規上工業企業目前的復工率已超過95%,中國經濟正逐步回歸正軌,并展現出更為強勁的韌性。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所說,中國經濟具備戰勝風險和挑戰的良好條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相信經歷此次疫情后,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健康。
機關單位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篇五
一場突如其來的春疫,讓中醫藥再次走向了前臺,成了防疫治病中的“中國利器”。中醫藥以祛邪去因,扶正固本,提高人體的自身的免疫力作為治療原理。就治療效果而言,中醫藥在有效緩解癥狀,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促進恢復期人群肌體康復方面作用獨特。新冠疫情是病毒感染和機體免疫狀態博弈的結果,中醫不僅能有效治療病癥,還能通過機體的調理提高免疫力,在后續的康復上同樣大有可為。
事實是最好的驗證。整個疫情救治能取得如此好的效果,跟中醫藥的全面參與密不可分。中醫藥治療最大程度提升和實現了救治率和逆轉率,與國外很多國家死亡率偏高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事實上,拋開此次疫情救治不談,從更宏觀的層面去看,中醫藥在歷次疫情的防治過程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并形成了一套整套系統且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在減輕癥狀、控制病情進展、減少激素用量、減輕并發癥等方面功效顯著。2003年治療非典病人樣本顯示,采用純西醫治療的46例,死亡9例,死亡率幾乎20%。而介入中西醫治療的71例,死亡1例,死亡率1.4%。也正是中醫藥在防治非典中的突出作用,獲得了國際上的廣泛贊譽。
重大疫情中的驚艷表現為中醫藥揚名立威,但優勢卻并沒有轉化成順勢。作為國粹的中醫藥式微的局面,雖已引獲得關注,但整體態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中西醫孰優孰劣的爭論愈演愈烈,支持與反對者立場鮮明、針鋒相對,中醫藥的廢存之爭作為社會話題,一直保持極高的熱度。在“2017年中國生命小康指數”調查中,有42.70%的受訪者表示首選西醫,西醫看不好再看中醫,而只有17.70%的受訪者表示首選中藥,中醫看不好再看西醫。有意思的是,在這次調查中,有94.68%的受訪者表示相信中醫。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這種狀況都有很直觀的感受:在我們身邊,有名望的中醫在減少,醫院里的中醫門診也改換了門庭,中藥的價格變得越來越高,藥品的成色和質量也大不如前,熬上兩三次之后就寡淡無味。中醫藥的治療效果沒有西藥的立竿見影,成本又沒有什么比較優勢,中醫藥就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認可度看起來還相當不錯,卻并沒有成為首選。一場疫情讓人看到了國粹在延續神奇,但之后又回到了“難得寵幸”的老樣子。
市場化改變了中醫藥的傳統生存狀態,傳統產業與市場之間并未有效對接和均衡匹配,時下,中醫專業人才不足,影響了中醫的整體治療水平;于中藥的層面而言,當天然的中藥材無法滿足需求時,人工種植的質量水平和產業化程度,又需要通過標準化的提高來不斷優化。當然,以醫保為主體的政策扶持長期缺位,則造成了中醫藥的日漸式微。中醫藥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和產業,現有的問題并非局部性的,而是系統性的。要破解整個行業面臨的困境,就不能攻其一點而需要統盤推進。
通過大疫的驗證,對中醫藥的偏見會少一些,依任度和依存度會有所改善,并國際社會重新發現和再次認識,中醫藥粉絲的群體也會有所擴大,中醫藥的處境與現狀也能得到更多的人關注。就政策層面而言,應當借勢用力、趁熱打鐵加快各項扶持政策的落實,在“兩手抓,兩手硬”的綜合措施中,有力有效推進一攬子的計劃落地,比如中醫人才培訓體系的建立,中藥產能的恢復與提升,中藥產業鏈條的拉長,同時以援外防疫為契機,加快中醫藥的國際化進程,把“中國方案”升級為“世界共享”,繼而占領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形成具有極強影響力的中醫藥文化和價值體系。如此,中醫藥才有更加廣闊的前景。
2020機關單位六穩六保學習心得體會精選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