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22抗疫感人故事記敘文600字5篇
盼望著,盼望著,春來了,勝利的腳步近了,現在疫情大有好轉了,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2020抗疫感人故事記敘文600字5篇,歡迎閱讀!
抗疫感人故事記敘文【1】
在抗擊疫情中,很多人挺身擔當,成為這場無硝煙戰疫中的勇士,上演一幕幕“逆行”故事,然而一抹青春的力量,在陽光下顯現的是那樣斑斕。
曾經被大家認為“90后”只是個孩子的我們,在這場戰疫中,是那樣的勇敢。當看到一名“95后”女醫生騎行數百公里返崗工作;“90后”武漢姑娘開“專車”接送醫護人員;“90后”原本愛美的年齡,一名護士將秀發剃成光頭的畫面;一瞬間他們的奉獻精神讓我肅然起敬。一場戰“疫”,讓奮戰在崗位的“90后”,學會扛起了“責任”,和同事們一起奮戰。一個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學會了愛身邊的每個人。
作為“在家就是為社會做貢獻”90后的我,面對突如其來的戰“疫”,又該如何交一份滿意的答卷?“疫”情的出現,阻止了我和父母一起過年的腳步,在家的我們決定也要把年過的熱熱鬧鬧,傳統的春節習俗樣樣不能少。掃塵、貼春聯、包餃子,我和老公第一次嘗試自己忙年的感覺,一陣手忙腳亂過后,當熱騰騰的餃子端上餐桌的時候,兒子興奮的要給爺爺奶奶拍視頻,視頻那邊看到家人開心的笑容,心中是那樣的美滋滋;當老公返礦上班的時候,每天我的生活變得是更是忙碌而充實。
曾經不會做飯的我,從開始每頓飯都要打電話邊問程序邊嘗試,到慢慢的看視頻學竅門,再到最后到為了給兒子做出新花樣,竟然也跟著抖音學著做花樣式小饅頭,一個“廚房小白”就這樣在這個假期蛻變啦。
為了每天陪孩子玩出新鮮感,自己設計制作了套圈,在客廳擺起了地攤,把我們的美好童年快樂一起帶給他;忙碌的一天結束后,學著父母的樣子,放點艾葉、藏紅花,泡起了養生腳,曾經不理解為啥父母對泡腳那么講究,原來他們也是為忙碌了一天的自己解解乏,頓時間感覺父母為了操持這個家是多么不容易,拿起手機,和父母通上了電話。看著朋友圈里小伙伴們在家中各顯神通,一場戰“疫”,讓家中的“90后”,學會了照顧孩子,學會了感恩,也找回了做好父母“小棉襖”的初心。
_曾對青年一代這樣說到:“希望你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珍惜時光,努力學習,將來做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有用的人”。時光荏苒,一幫在“非典”時被全世界保護的“90后”,現如今她們懷著感恩的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愛得方式,回報這個充滿“愛”的社會。
感動與溫暖,讓特殊時期變的更有“溫度”,也正是奮戰在崗位“擔當”的愛,和在家做貢獻“守護”的愛,凝聚成“我們的大愛”。
抗疫感人故事記敘文【2】
不管路途遙遠、假期長短,回家的心總那么堅定。在春節這個特別的節日里,熱烈的炮竹、漫天的燈火,是我們無比懷念的“年味兒”。“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正是過年的正確打開方式啊!或許很多人都抱怨,今年過年只能宅在家中,缺了點年味兒。但在這個新春中,也總是充滿著溫暖與向上的力量,所有的淚點都可在這個“年”中得到升華。
不能團圓,我們不哭!過年想家,是一定的,但是不能與家人團圓,卻不一定。從醫生到記者,從軍人到警察,從基層疫情防控一線人員到生產工人……在這個年關堅守崗位。我們享受國家紅利,期冀國泰民安,就要接受在這個年關還要有人加班加點的事實;我們驕傲中國人疫情防控時的萬眾一心,就要有淡定面對居家不出門的氣度與胸懷。此時,每一個堅守崗位的人,都值得在此刻自豪,因為你們追求的是一種“家即是國,國即是家”的認同和責任,無論你身在何處,我們都并肩同行,讓我們笑著互道一聲:“新年好”!
年味淡了,我們不怕!民諺云:“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蒸棗山;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去買酒;年三十,吃餃子;年初一,躬脊兒……”從曾經滿滿的儀式感到如今的匆匆而過;從齊聚家鄉走親訪友、天南海北家庭旅行到宅在家中電話拜年、短信拜年等,這就是今年的年味兒。其實我們骨子里最珍視的是深埋在這些傳統習俗、舊人舊物中的人情味,只要這種溫情不變,換了載體又如何?或許只需一句“新年快樂”,記憶便如涌滾滾,化作對話框里暖暖的思念。這敘舊,這思念,也許把年味兒變淡了,卻把成長變濃了,豈不妙哉?
面對謠傳,我們不理!蓬勃生長的互聯網,堪稱今日中國現代生活中一個“最大變量”,它展現出了色彩斑斕的思想圖景和輿論生態,時而陽光燦爛,時而電閃雷鳴,讓人心生“最好”與“最壞”交雜的“狄更斯之嘆”。網絡就是一把雙刃劍,如何讓它成為凝聚共識的助手,而不是攪亂社會的推手,關鍵在于我們樹立陣地意識,從汶川地震時凝聚網友熱情形成救災合力,到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動態實時數據追蹤,都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面對離別,我們不傷!不要說回不了家,即使是回了家,也終將面對離別。大年初三,就和家人揮手告別,奔赴一線的那個瞬間,都是催淚彈啊!當我們的羽翼自走出家門的那刻起就開始不斷豐滿,我們的心因事業開闊而變大,腳步也因此越邁越遠,我們無法忽視那些詩與遠方的召喚,這本就是生命價值的體現!當疫情防控的號角一聲吹響,我們必須背上行囊再出發,向著我們的使命再前行!但我們相信所有的離別,都是為了更好的相聚!家人的理解是我們藏在心底的柔軟,終將支撐我們去遠方!
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在這個節日與困難疊加之際,讓我們用愛給予彼此相濡以沫繼續前行的力量,面臨再大的困難與挫折,只要我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相信沒有翻不過的山、沒有跨不過的坎。這個年,我們過得有點小煽情!
抗疫感人故事記敘文【3】
你們一定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拯救我們于水火之中。
2019年12月中旬,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在湖北省武漢市出現,拉開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序幕。在短短一個月內,各省相繼發現了肆虐的病毒,每天確診人數都呈上升趨勢,武漢被迫采取了封城措施,一時間,人心惶惶,萬人空巷。在最危急的時刻,你們出現了。
你們身著白色隔離服,為躺在病床上的患者帶來希望。你們來自大江南北,年齡跨度很大,卻有著同一個目標——打贏這場戰役。你們之中,有的是母親,有的是家里的獨生子女,有的新婚,卻只能在走廊上匆匆擁抱一下,再繼續奔赴戰場。沒有人知道你們流下了多少汗水,隔離服下可以擰出水的衣衫緊貼皮膚的滋味是多么的不好受!沒有人知道你們沒日沒夜地救治病患是有多么勞累,以至于站著就能睡著!沒有人知道印在臉上的口罩的勒痕是多么的奇癢難忍!沒有人知道愛美的你們含淚剪去漂亮的秀發,甚至剃光了頭,是下了怎樣的決心!沒有人知道為了節省有限的隔離服,你們不吃不喝穿著紙尿褲連續工作六小時以上,是怎樣的體驗!你們是白衣天使,更是讓我們崇敬的白衣戰士!
你們整天在工地上忙碌著,常常灰頭土臉地被人嫌棄,但在火神山醫院需要6天建成時,是你們駕駛著上百輛挖掘機,夜以繼日地工作,才順利完成任務,讓更多的患者有被醫治的場所。
你們是普通人,種了一輩子的地。當年汶川地震時,汶川傷者被送去武漢免費治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這次疫情發生后,汶川縣三江鎮龍竹村村民駕車36小時,運送100噸新鮮蔬菜馳援武漢,6輛卡車上貼著同一句話,紀念這份跨越時空的感動:汶川感恩您,武漢要雄起。
我們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
你們是醫生,護士,你們是警察,你們是建筑工人,你們是千千萬萬的普通人,在這場疫情來臨時,你們變身為超級英雄替我們擋住了風雨,換來我們的美好生活。
謹向我們的英雄,致敬!
愿你們平安歸來,順利逾越這個漫長的冬天!
抗疫感人故事記敘文【4】
春節本該是洋溢著熱鬧喜慶的氣氛,但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這個春節變的如此的平靜,以往熱鬧的大街小巷現在變的冷冷清清,感覺整個城市按下了“暫停鍵”,沒有人沒有車的一個個畫面仿佛被定格了一樣,這份來之不易的平靜正是前仆后繼“逆行者”傾盡所能換來的。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部署親自指揮,總理到武漢一線親自指導,到各個崗位率先請戰的中共黨員,不論生死的白衣天使,誓死守衛人民的人民軍隊,辛勤堅守在一線的人民警察,日夜兼程趕工的工程隊等等,讓我們看到了一批批“逆行”的身影,他們舍棄了自己一個個小家,就為了守護“中國”這個大家。
“我應該去,因為我是汶川人!”這是一位當年汶川地震幸存者在這關鍵時期想馳援武漢的聲音,她是一名普通的護士,12年前她的家鄉遭受了災難,就是地震中的“逆行者”把她從廢墟里拯救了出來使她重獲新生,12年后災難同樣降臨,只不過來到的不是她的身邊但她毅然決然選擇了去幫助像她當年一樣需要得到援助的人們,也許在她心里的那個英雄就是在地震中“逆行”的他們,但此時此刻她已成為了她心中的那一位位“逆行”的英雄。
“我沒得娃兒,沒得后顧之憂,派我去。”“我和爸媽說了要去武漢,他們覺悟可以,畢竟我爸也是軍人、老黨員。”“我是黨員,讓我去。”“我有抗擊非典的經驗,讓我去。”這一句句暖心有力的話語都是人民解放軍請戰抗“疫”時所說的,總在“逆行”的他們是祖國人民最堅強的后盾,一批批的馳援不僅鼓舞著人心,更是緩解了武漢當地醫療人員緊缺的問題。在部隊的人群中不難發現有一群年輕的身影,他們正是“90后”,海軍軍醫大學馳援的醫療隊中就有43名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90后”女護士,17年前的SARS病毒侵襲了我國,那個時候正是奮戰在一線抗SARS病毒的“逆行者”保護著當時“90后”的花朵,如今當時被保護的“90后”也沖在了戰“疫”前線守護著大家,成為了新時代的“逆行者”。
“逆行者”是災難面前英雄的代名詞,身為基層一線的工作者,其實在我身邊也有很多這樣的“逆行者”,他們有的是黨員,有的是群眾,他們來自各行各業,都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血肉之軀,但他們用抗“疫”的實際行動筑起了一道道防“疫”的屏障。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逆行”的他們正是用自己平凡的工作方式正在踐行著“守土有責 守土負責 守土盡責
”,為的就是能夠保證自己守候的人民群眾不受“疫”魔的傷害。每到國難之時,總有人不怕奉獻,乃至不畏犧牲。這些“逆行者”,我們稱之為英雄,在這個被“疫霾”籠罩的天空中,“逆行”的他們就是那“疫霾”里最溫暖的光。
抗疫感人故事記敘文【5】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在這一個多月與病毒抗爭的日子里,全國上下擰成一股繩,勠力同心共戰疫情,無數醫療工作者不顧個人安危踴躍支援前線,無數公安民警廢寢忘食全天候設卡安檢,他們的英勇無畏讓我們深深為之動容。與此同時,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還有一群“可愛”的人,他們沒有工作上的硬性要求,卻每天行走在各個村莊社區、大街小巷宣傳防疫政策,參與一線防控,他們愿意把風險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群眾,他們都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黨員志愿服務者。
沒有例外,筆者所居住的社區里也有這么一群“可愛”的人,他們其中有很多還是有著三四十年黨齡的老黨員,平時他們就愛“摻和事”,誰家老人去世了,他們便第一時間過去幫忙料理后事,誰家小夫妻吵架鬧離婚了,他們便小跑著過去拉和勸解。疫情發生初期,社區黨委一大早便通過“大喇叭”滾動播放疫情防控信息,當天下午,他們便主動結隊到社區黨委請纓接受防疫控疫任務。于是,在后來這近一個月的時間里,我總會看到這些熟悉的面孔,他們或是肩背噴霧器,挨個樓棟噴灑消毒酒精,或是帶著口罩,別著袖章,走街串巷宣傳防疫知識,遇到年齡較大的老人,他們也會主動到家里免費發放口罩,手把手教口罩正確佩戴方法。
近日,隨著疫情形勢日益緊張,各地開始紛紛加緊對轄區的封閉管理,筆者所在的社區也開始執行“史上最嚴”的封閉管理,社區除主出入口以外,其他出入口疫情防控期間全部暫時關閉,所有人員出入社區必須先到社區門口的檢測點測試體溫并填寫出入單據方能進出社區。
昨天是實行封閉管理的第一天,物業下達封閉通知的時候已經是下午,所以很多人早上外出上班并不十分清楚封閉管理事情,臨近下午下班我猜想只留一個出入口還要進行安全檢查,社區門口一定會堵成“糖葫蘆”。果不其然,當我的車逐漸駛近社區大門口的時候,前面早已排了十好幾輛車,有的人搖下車窗在抱怨,有的人不停按喇叭,這時從最前方搖搖晃搖地走過來了一個手握小紅旗的老阿姨,雖然帶著口罩,但眼睛上掛著微笑,她挨著一輛車一輛車地解釋當前情況和進出流程,慢慢地,抱怨的人沒了,尖銳的喇叭聲也沒了,阿姨過來敲了敲我的車窗,我立馬落下車窗,阿姨的眼睛依然掛著微笑,胳膊上帶著一個寫有“黨員志愿者”的紅袖標,“小伙子,耐心等一下,為了大家的健康安全,需要一個一個進行安全檢查,你可以先停下車去前邊的檢測點填寫進入單,這樣會快一些。”我回一微笑,簡單說了一句“好!”
等我填完單據回到車里又等了十多分鐘,輪到我進門口的時候,天已經完全黑了下來,老阿姨和幾位大叔還坐在桌子旁邊引導著其他人填寫進出單、測試體溫,我放下車窗把填好的出入單據遞給老阿姨,“天黑了,還不下班嗎?”“不下班了,得24小時守著哩,一會還有下夜班的。”我沒再做聲,這時門桿已經翹起,我升上車窗向前駛去,無意中透過后視鏡看到了老阿姨被風吹亂的頭發,這時,我的眼角不禁有點濕潤,我又一次被這群“可愛”的人深深感動了。
在我們的身邊,這位“老阿姨”絕不是個例,他們是無數黨員志愿者的一個縮影,這群“可愛”的人每天奮戰在防疫控疫第一線,用自己微薄的行動詮釋著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他們沒有警服、隔離衣,只有一只最普通的口罩;沒有執法證、資格證,只有一張老百姓都熟悉的面孔。他們用一種“特殊”的溫度,溫暖著我們每一個人度過了嚴峻的寒冬,他們用血肉之軀為群眾筑起了保障生命健康的第一道安全防線。
立春已過,身邊還沒有什么春天的跡象,但迎面吹來的風真的就不一樣了。站在太陽下,閉上眼睛,我又看到了那位眼睛帶著微笑的老阿姨,我隱隱約約感受到了某種強大的力量,這是黨員志愿者們身上散發出來的希望的力量,這種力量也勢必會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的心,齊心協力共同早日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阻擊戰。那時,我們可以扔掉口罩,再一次踏進充滿希望的田野,盡情地奔跑、相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