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020脫貧攻堅公開課觀后感心得體會800字精選5篇
最新2020脫貧攻堅公開課觀后感心得體會800字精選5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響,今年的脫貧攻堅戰遇到了困難,難度有所增大。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2020脫貧攻堅公開課的觀后感心得體會,方便大家學習。
2020脫貧攻堅公開課觀后感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基層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更是全黨脫貧攻堅總決戰的前沿戰斗堡壘。可以說,脫貧攻堅任務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黨的基層組織這個前沿戰斗堡壘至關重要。因此,在脫貧攻堅中,一定要筑牢黨的基層組織這個前沿戰斗堡壘。
毛澤東主席曾經說過,正確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是決定因素。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要通過黨的各級組織和黨的干部去貫徹落實,黨的脫貧攻堅戰略決策也不例外,這一決策能否真正落到實處,起到實效,實現全體貧困戶和全國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會,最終要靠黨的基層組織、尤其是黨的基層組織書記去貫徹落實。實踐證明,貧困落后地區,除了自然條件先天不足外,絕大多數都是黨的基層組織缺乏凝聚力、戰斗力,堡壘作用發揮不好。黨的基層組織熟悉基層情況、了解社情民意,直接面對普通群眾,是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基層的落實者、引領者和實踐者。如果黨的基層組織堅強有力,特別黨組織書記素質過硬、能力突出、群眾信賴,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定會與這里的實際緊密結合,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脫貧致富之路。如果一個地方黨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尤其是沒有一個素質過硬、能力突出、群眾信賴的基層黨組織書記,那么這里的工作一定是一盤散沙,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無法得到有效落實,甚至被邪惡勢力控制和把持。試想,這樣的黨組織如何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為此,筑牢黨的基層組織這個前沿戰斗堡壘,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組織保障。
2020脫貧攻堅公開課觀后感2
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努力,當前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精神,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完善相關舉措,鞏固和拓展這一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力爭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軌道,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造條件。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受疫情影響,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任務更加繁重、時間更加緊迫。各級組織部門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決策部署上來,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決戰脫貧攻堅中充分發揮組織部門職能優勢和作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戰一起打、有效整合扶貧隊伍和硬核措施一起上、廣泛動員貧困群眾和基層干部一起干。
各級組織部門要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扶貧攻堅中積極履職盡責、有效發揮作用,要樹立鮮明用人導向,注重在斗爭一線考察識別干部,引導黨員干部人才在戰“疫”一線奮勇爭先,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斗爭精神,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干勁,讓黨旗在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一線高高飄揚。
2020脫貧攻堅公開課觀后感3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一個萬紫千紅、生機勃發的春天已經到來,一段波瀾壯闊、充滿希望的新征程已經開啟。猶記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攻堅是我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眾。”他質樸話語,映照的是人民領袖的赤子之心,展現的是共產黨人的責任擔當。面對戰勝貧困這個世界性難題,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該如何吹響打贏脫貧攻堅的號角?貴州三都水族自治縣陽基村扶貧干部丁永華說,“沒有誰不惜命,唯有共產黨人不怕死”,的確如此,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最關鍵時期,黨員干部要敢于擔當、敢于斗爭,時刻保持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在脫貧攻堅決戰中去真刀真槍干。
事者,生于慮,成于務,失于傲。偉大中國夢想、即將畫上歷史性句號的脫貧事業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在百年大黨的周密謀劃和領導下,靠人民群眾的務實努力,拼出來、干出來的。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黨帶領著國家、人民攻堅克難,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憑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不屈和智慧,兌現一句句豪情壯志的脫貧誓言,正如貴州邊遠大山里老支書黃大發所說,“水過不去、拿命來鋪”,他帶領群眾抹去了祖祖輩輩“一年四季包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饑餓艱苦的記憶。脫貧事業走過千山萬水,目前正處決勝關鍵時期,仍需跋山涉水,奮勇前行,我們絕不能有半丁點驕傲自滿、固步自封,也絕不能有絲毫猶豫不決、徘徊彷徨,歷史永遠選擇性的湮沒驕傲自滿、固步自封、猶豫不決、徘徊彷徨的失敗者,而時刻銘記勇立潮頭、奮勇搏擊的斗士,如廣西百色扶貧干部黃文秀、退伍老兵王新法千里扶貧的先進事跡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無私奉獻精神,他們所作所為悄無聲息的打上新時代的精神烙印,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使其斗志昂揚,拼搏前進,讓其明白統攬脫貧事業這一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意義所在——為世界貢獻我們的減貧脫貧的中國智慧,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任何一件事情的成功都不是靠個別因素或者單槍匹馬的力量,脫貧攻堅的勝利亦是如此,我們擁有無數個為脫貧事業默默奉獻的英雄,他們是退伍老兵、大學生村官、大學教授、鄉鎮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鄉村醫生、普通黨員干部、樸實無華的百姓……,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奏響脫貧事業勝利的樂章,鑄造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價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歲月已逝,年輪如歌,一頁頁一篇篇刻骨銘心的畫面,一幅幅一幀幀不能忘卻的畫卷,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他們高舉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旗,矢志不渝的跟著黨的步伐,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前進、再前進,他們用生命譜寫著人世間的大愛無疆、大道無垠,他們造就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書寫了新時代共產黨人的雷鋒精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面對脫貧事業,不僅僅靠的是無私奉獻、忘我犧牲的擔當。正如習近平所說,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要匯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力量;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風險挑戰,順利實現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必須緊緊依靠人民。
躬逢盛世,這是屬于我們的時與勢;萬里路遙,這是賦予我們的擔與責。
2020脫貧攻堅公開課觀后感4
2020年3月6日黨中央開展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一次會議。
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先總結了我們目前各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一是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二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大部分獲得了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的支持,同時這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了自主脫貧能力,貧困人口的“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得到解決。三是貧困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貧困治理能力明顯提升。四是中國減貧方案和減貧成就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
當前我們已取得的成就確實是有目可睹的,但是習近平總書記說,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打贏的,從決定性成就到全面勝利,面臨的困難和挑戰依然艱巨,決不能松勁懈怠。雖然“兩不愁三保障”問題得到了解決,但我們應該將這一成果鞏固好穩定住。同時這段時間疫情發生導致很多民眾無法外出務工,農民的農畜牧產品無法得到盡快的銷售,有些扶貧項目停工不能按計劃開工。
面對當前的扶貧困難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一攻堅克難完成任務,凝心聚力啃下最后的難骨頭;二疫情嚴重的地區,在重點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時,可以創新工作方式,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三多措并舉鞏固成果,開展全面排查,查找漏洞缺項,一項一項整改到位,加大就業扶貧力度,加強勞務輸出地和輸入地精準對接,穩崗拓崗,支持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盡快復工,提升帶貧能力,利用公益崗位提供更多就近就地就業機會;四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五嚴格考核開展普查,嚴把退出關,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六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作為一名基層的扶貧干部,我將謹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每一段話,時刻將民眾的利益放在首位,平時的工作中,積極向民眾宣傳各項扶持政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信心、頑強奮斗,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做出自己的貢獻。
2020脫貧攻堅公開課觀后感5
在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脫貧攻堅戰已經到了最后的關頭,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在黨的帶領下以堅決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中央是這場脫貧攻堅戰的總指揮,各級黨委(黨組)是各項扶貧一線的指揮。現在脫貧攻堅已到了最后、最關鍵的時候,越到最后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把脫貧攻堅工作抓得很緊很緊,堅定必勝信念,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好履職盡責、不辱使命。
克服新冠疫情影響。從實踐看,疫情或災害對減貧進程會產生影響,但疫情的沖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面對疫情造成一些地方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產品銷售和產業扶貧困難、扶貧項目停工,一些疫情嚴重地區幫扶工作受到影響等。必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以責任擔當之勇、統籌兼顧之謀、組織實施之能,凝心聚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加強扶貧領域作風建設。一是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減輕基層負擔,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各方面保障,為基層干部定軍心、立士氣,讓基層扶貧干部心無旁騖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去。二是堅決打擊弄虛作假現象,堅決杜絕突擊脫貧、數字脫貧、虛假脫貧,要進行嚴肅處理,發現一起處理一起,讓脫貧的成果經得起歷史也經得起人民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