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清明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心得體會5篇
2020清明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心得體會5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今天又是清明節,我們不能忘本,要以先烈為榜樣,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感恩的心,報效祖國。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于2020清明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心得體會5篇,希望你喜歡。
清明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心得體會篇一
清明節是祭奠逝者、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為了落實疫情期間各項防控措施,做好疫情期間清明祭掃工作,在清明節來臨之際,石景山八寶山街道沁山水北社區黨總支組織開展了“致敬2020清明網上祭英烈”活動。
活動中,沁山水北社區依托學習強國平臺、微信群等方式召開網絡視頻黨員會議,號召社區黨員、老街坊志愿者、退伍軍人等登錄“中華英烈網”,向英烈獻花、學習英烈事跡、發表祭奠感言等,以此來緬懷先烈、致敬先烈。
通過此次活動的開展,積極營造出致敬英烈、崇尚英烈、學習英烈的濃厚氛圍,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了英烈精神,沁山水北社區所有工作人員、志愿者、退伍軍人更是紛紛表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為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而不懈努力。
清明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心得體會篇二
又到清明時,勿忘英烈魂。受疫情影響,連日來,潼南區廣大干部群眾紛紛響應“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嚴防聚集”的防控疫情要求,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繼承和弘揚革命先烈精神。
今天是震驚中外的重慶“三·三一”慘案發生93周年紀念日。家住潼南梓潼街道的劉女士,每年的清明節都會前往楊闇公烈士陵園祭掃先烈,由于當前正值新冠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今年劉女士在自己的辦公室通過楊尚昆故里微信公眾號,積極參與網絡祭祀活動,深切緬懷楊闇公烈士。
先烈事跡需要歌頌,更需要傳承。潼南區楊尚昆故里管理處在微信公眾號開設網絡祭祀活動,大力倡導綠色、文明、簡約的祭祀新風尚,希望通過緬懷革命先烈,讓更多人了解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學會感恩思源,向先輩們學習,將革命精神發揚光大,為打贏疫情防控戰,建設幸福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清明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心得體會篇三
3月_日,各班都積極行動起來。老師們向學生講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緬懷先輩的豐功偉績,對同學們開展革命傳統教育,號召同學們繼承和弘揚先輩們的優良傳統,增進同學們熱愛祖國的情感。同學們紛紛登錄中國文明網“網上祭英烈”欄進行網上祭拜,不僅向烈士鞠躬、敬獻鮮花,還瀏覽革命紀念館和英雄人物先進事跡,發表祭奠留言等,以此表達對先輩英烈的緬懷和思念。看著胸前鮮艷的紅領巾,同學們高高舉起右手莊嚴宣誓,表示要繼承先烈遺志,把先烈們的優良傳統發揚光大。努力學習,掌握知識,將來建設我們的祖國。
好多同學把親手制作的小白花恭恭敬敬地放在電腦前,神情肅穆,唱起《義勇軍進行曲》、《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寄托對先烈們的哀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大家背誦著熟悉的清明詩歌,表達著對革命先烈的緬懷和崇敬之情。另外,各班召開以緬懷革命先烈為主題的主題班會、開展撰寫心得體會等活動。
清明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心得體會篇四
實地祭掃活動會帶來人員聚集感染的風險,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依然在人們心目中有著不能取代的位置。每到清明,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即使工作再忙,也不會忘記給故去的親人獻上一簇鮮花,或燒上一些清紙,以寄托深深的哀思。
清明節的這種習俗,既是一種與故去親人情感的交流,同時也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文化的體現,它既是一種以實地為基礎的祭奠活動,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心理活動。而人們對親人的追思,既要有實物,更要有實地,俗話說,睹物思人,睹地思情。
然而,社會發展到今天,可供祭奠的場地越來越少,今后也只會更少,另一方面,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訴求的不斷提高,也越來越意識到,燒紙不僅給消防安全帶來隱患,同時,也會對環境帶來不利的影響。因而,實地祭掃雖然是一種文化習俗,但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任何文化習俗,都是人的精神以及心理活動外化的產物和表現,而任何文化習俗都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會隨著社會文明前進的步伐而不斷地演變著。但任何文化的存在與延續,并不在于它最初的形態和樣式,而在于它不斷地與時俱進,既要保持它抽象符號的根本意義,又要隨時調整著自己的身姿,與社會文明進步相互融合。
從根本上說,祭奠活動還是人的心理活動,而心理活動本身,有著巨大的時空穿梭的調節量。俗話說,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寬,心有多深,情意就有多長。因此,祭奠親人的根本之義,并不在于非要有個實地場所,也不在于那些必須點燃的清紙,而在于心里的惦念,和只可對親人說的的那些內心絮語,只要心里存在這些意境,即使足不出戶,在心里冥思故人,也會是一次對親人完整而素美的祭奠。
在疫情尚未結束之時,清明節即將到來,在這個時候,一些地方印發通知,鼓勵以網上祭掃等方式寄托哀思。從疫情防控需要來說,這是必須的也是必然的,而從文化習俗的傳承層面來說,無疑,鼓勵網絡祭掃也是一次恰當的、符合時宜的鼓勵舉措,這會使傳統文化習俗與現代文明進步的步伐產生深度融合。
清明網上祭英烈主題活動心得體會篇五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殯葬與祭祀,自古就是一件大事。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我們會緬懷先人、祭祖思親。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祭掃方式也在與時俱進。我們發現,燒紙錢、燃鞭炮正逐漸被鮮花、網絡等祭祀方式所取代,這種綠色的方式讓傳統的清明節回歸“清靜”與“文明”。
血脈里的眷戀,鮮花祭祀成主流。每到清明,往往就有著如絲如縷的春雨綿綿。相比從前每到這時墓園的煙熏火燎,現在更多了幾許肅穆和清雅。白菊花、白百合、馬蹄蓮......越老越多的人選擇用鮮花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清明掃墓,意在追遠,一束菊花、一個鞠躬、幾許默哀、良久靜思,儀式肅穆而不敷衍,情感飽滿而不輕慢,反而比嘈雜而奢靡的祭祀有意義的多。
到哪都是心意,社區公祭寄哀思。“其實心意到了,在哪里都一樣。”現在很多社區每到清明都辦起了社會公祭活動,為不能回鄉的人們提供了祭祀的平臺,為流血流汗的英烈們帶去一份哀思。社區公祭是大家的,是社會的,吟一首詩,頌一首歌,拉一首曲,便是對逝去的親友獻上最真誠的哀思,表達對先祖、先賢、先烈的懷念之情。這種活動易被大眾所接受的同時更加深了清明祭掃的意義。
借力“互聯網+”,網絡祭祀成風尚。“清明念故人,網上寄哀思”,如今清明祭祀也插上了網絡的“翅膀”,讓遠鄉游子也可以為親人獻上一份思念。全新概念的“云祭掃”可直接掃描二維碼進入鏈接,了解逝者生平,進行瞻仰、追思和祭拜;“網絡墓園”與各公墓實體墓園進行對接,園區還可以代為祭掃。這些方便、環保的祭掃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新風尚,越來越深得人心。
清明,祭如在,倍思親。多元化的祭掃方式不僅給大家帶來了便捷,更讓文明祭掃蔚然成風。文明祭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力行,以“清明”的方式讓節日更添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