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疫一線英雄感人事跡學習心得范文5篇
2020抗疫一線英雄感人事跡學習心得范文5篇
看完抗疫一線英雄感人事跡,你是否潸然淚下?他們永遠是我們心目中的英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抗疫一線英雄感人事跡學習心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歡!
抗疫一線英雄感人事跡學習心得(一)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的第八病區有位個子小小的女護士,名叫杜富佳。她來自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人民醫院,是排雷英雄杜富國的妹妹。
作為貴州省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27歲的杜富佳已在武漢抗疫一線戰斗了十多天。這些天,她在武漢有著怎樣的經歷?日前,總臺記者跟隨杜富佳,記錄了她的一天。
最像哥哥的時刻
“疫情來勢洶洶,等不了”
這一天她值晚班,從下午2點上到晚上8點。
中午12點半的班車,杜富佳提前半小時就下樓。第一天去醫院熟悉環境時,她因錯過班車,懊惱了很久。之后,每次她都會早早去等車。
一起等車的同伴郭磊沖鋒衣上貼著“貴州醫療隊”的隊標和姓名,杜富佳也從包里掏出她那份不干膠,請郭磊幫忙。
“杜富佳,貴州援鄂醫療隊”,綠底白字,貼在胸口,她笑了。
杜富佳今年27歲,在家中排行老二。臘月二十六,哥哥杜富國負傷后首次回到湄潭老家,這也是他7年來第一次回老家過春節。
杜富佳原本打算好好陪哥哥過個年。一場疫情,卻讓杜富佳不得不改變計劃。
她所在的貴州省湄潭縣人民醫院被指定為貴州省開設新冠疫情發熱門診的183家定點醫療機構之一。1月27日,在接到醫院發出的加入抗擊新冠疫情倡議書后,杜富佳第一時間報名。2月5日,杜富佳再次提交了支援武漢抗疫一線的請戰書。
杜富佳:醫院發了倡議書,我就報名了。過年的時候我看到部隊派人去支援武漢,那時候我在想,我要是能去就好了。
記者:有沒有想過,如果真讓你去了,可能就不能陪哥哥了?
杜富佳:也想過。但我想的是,我跟哥哥相處還有很多機會,疾病來勢洶洶,是等不了的。
杜富國:等你凱旋而歸,加油
2月14日,杜富佳接到醫院電話,讓她做好準備,她便默默開始行動了。在隨行的行李箱中裝好了牙膏、牙刷、肥皂、眼藥水、尿不濕后,她又去剪了頭發。
2月20日,剛下夜班還在補覺的杜富佳接到醫院通知,“趕快收東西,去貴陽參加培訓”。
下午4點,接到通知1個小時后,杜富佳就告別醫院領導和同事,獨自一人提著兩個大箱子,背著一個大背包,從湄潭啟程,趕往貴陽。
記者:有意不讓別人送嗎?
杜富佳:是,我覺得一個人走得干脆利落一點。
為了不讓哥哥杜富國擔心,去武漢的事情,杜富佳一直沒有告訴他。出發前,杜富國知道了這件事,給她發來語音。“注意安全,我們在家等著你的好消息,等你凱旋而歸。加油!”
今年春節杜富佳和哥哥杜富國的合影
2月21日傍晚,她作為貴州省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抵達了武漢。
“大家來自四面八方,
但像家人一樣”
杜富佳所在的貴州省第八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共有隊員172人,他們被分成4個工作組,分別和四川隊、齊魯隊、西安隊、華西隊一起工作。
杜富佳在第三組,和西安交大一附院的醫護人員一起,接管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的第八病區。相比抵達武漢那天記者第一次見到她,她的頭發被剪得更短了,還多了一個“沖天辮”。
記者:第一天工作順利嗎?
杜富佳:第一天還比較順利。我們剛開始都有老師帶著,老師都會幫我們檢查防護服有沒有穿好。
記者:第一次穿花了多長時間?
杜富佳:穿的時候就花了半個多小時,脫比穿還要麻煩一點。脫的時候絕對不能被污染。
杜富佳所在的第八病區,是重癥病房。對她這樣一個剛剛工作5年的急診科護士來說,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
杜富佳: 那天我一個人過去,老師下來接我,她說:“好小的一個娃娃啊。”培訓結束后,她往我書包里塞零食,邊塞邊說:“你們小娃娃不是最喜歡吃零食,都拿著多吃點。”雖然大家都來自四面八方,但在一起就像家人一樣。
我來了之后,需要學習的還有好多,有些知識我還不知道。那天我還在和我們隊的老師說,我也想學。
“加油,舒膚佳”
來到武漢后,杜富佳只給媽媽打過一個電話。之所以沒有給哥哥打電話,因為不用打,她就知道哥哥會對她說什么。
“他就算擔心我,他也不會跟我說‘我擔心你了’。他只就會說,你照顧好自己,注意安全,做好防護。”杜富佳說。
杜富國入伍后第一次回家探親時拍的全家福
清潔防護室里,杜富佳小心地調節著護目鏡的松緊。這是她第四次進重癥病房。防護室的墻上,貼著穿脫防護裝備的14個步驟。她有條不紊地執行著每一個步驟,直到最后得到感控老師的認可,才終于放松下來。
出門右轉幾步,就是病房的入口。因為要進病房,杜富佳今天在白色防護服外,又套了一層藍色隔離服。隔離服的后背上,寫著五個字:舒膚佳,加油!“舒膚佳”,這是她的昵稱,也代表她的職責與愛心。
推開重重的隔離門,走進去,那是屬于她的戰“疫”時刻,也是她最像哥哥的時刻。
抗疫一線英雄感人事跡學習心得(二)
17年前,非典疫情暴發,北京佑安醫院護士長郭會敏請戰進入一線。17年后,當新冠疫情暴發,郭會敏又一次請戰,請戰理由很簡單,“讓我上,我有經驗!”
在后方,就要做好護士的堅強后盾
2020年大年初一,郭會敏接到醫院護理部組建新冠隔離病房收治患者的通知,作為有著28年傳染病護理經驗的“老兵”,她立即趕往醫院第一時間請戰。只不過,這一次她沒有被派往第一線。
作為內科總護士長,郭會敏管理經驗豐富,又熟悉護士情況,因此,醫院首先安排她協助開展護理人員調配。
她協助護理部,根據護理人員專業能力、特點和家庭情況“排兵布陣”,確定后備人員梯隊,分批次安排護士長、骨干護士、不同層級護士及專科護士進入病區,做到人員有儲備、安排有計劃、科室早通知、護士早準備,保證新冠疫情病區護理工作有序開展。
針對新冠疫情病區護士定期輪換班次多、人員不固定、不能集中培訓學習等情況,她就錄制標本轉運、新冠疫情病區行走路線等視頻,發在護士群里方便大家學習。
郭會敏深知,后方也是“戰場”,作為護士長,她必須成為護士們的堅強后盾,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
上一線,是護士,也是“心靈撫慰師”
隨著疫情的發展,郭會敏進入隔離病房,擔任感染中心總護士長。每天,她都是早上7點多到病區,一直忙碌到深夜。一天下來,除了做好照護工作,帶著病區護士不斷完善、細化護理工作流程,郭會敏更要做好患者們的“心靈撫慰師”。
與其他住院患者不同,新冠疫情患者的家屬不能探視,更不允許陪護,病房醫護人員是他們唯一可以朝夕相處的對象。沒有親人的陪伴,不少患者仿佛置身孤島,產生恐懼和孤獨情緒。
為了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郭會敏每天都會到病床前和他們聊聊天,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和生活需求。
在一次查房中,一對母女引起了郭會敏的注意。那是位年輕的媽媽,她的女兒才剛剛一歲。雙雙感染的她們焦慮不安,尤其是母親,覺得身體和心理的負擔很大。而孩子看到這么多穿著“怪異”的叔叔阿姨,也是一臉的害怕。郭會敏也是母親,孩子那恐懼害怕的眼神讓她揪心。為了讓孩子重綻笑顏,郭會敏立即動員全科護士,為孩子買來了玩具和生活必需品。不僅如此,每次查房前,郭會敏都會先抱抱孩子,陪孩子玩一會。
郭會敏和病房里的小寶寶
不知不覺中,孩子總是發出“咯咯咯”的笑聲,而這也讓孩子的母親減少了焦慮。
“雖然隔著厚厚的防護服,病人看不到我們的樣子,但通過撫觸患者的手臂,輕輕拍拍患者的肩膀,說一句鼓勵的話,都會讓患者感到親切,增強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郭會敏說道。
進隔離病房,防護工作不能有絲毫馬虎
作為護士長,精湛的業務能力是職責所需,而保護每一名進出病房人員的安全,更是她時刻掛心的事情。
長期奮戰在傳染病防治一線,郭會敏清楚,在隔離病房,工作更不能有絲毫馬虎,稍有不慎就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她首先對自己嚴格要求,不允許絲毫懈怠,這也讓科室護理團隊都以她為標桿榜樣。
作為護士們的“大管家”,郭會敏每天都會穿著防護服查看病區防護物品的儲備,關注護士的工作、心理情況。即使護目鏡在滴水,后背被汗水濕透了,她依然會嚴格要求醫護人員按規范一絲不茍做好防護工作。
讓每一個抗擊疫情的勇士都能平安回來,這是她的心愿。
郭會敏在病房指導護士
如今,不少患者治愈出院,很多患者都會在離開時對郭會敏和醫務人員說一句:“謝謝這幾天的精心照顧,你們真是太不容易了。”
但對于郭會敏而言,沒有什么“不容易”,這只是自己的職責所在。
從抗擊非典,到阻擊新冠疫情,一句“讓我上,我有經驗”背后是郭會敏面對疫情防控“非我莫屬,舍我其誰”的信念和擔當,更是一個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的使命和初心。
抗疫一線英雄感人事跡學習心得(三)
她們是姐妹
是母女
是多年來并肩作戰的戰友。
她們用敬業與奉獻,忠誠與擔當,
在這場全民戰“疫”中,
貢獻自己的力量。
醫護姐妹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四O醫院,有這樣一對護士姐妹。姐姐王曉靖對疼痛護理、特別是干細胞免疫細胞的臨床護理很有經驗,妹妹王宏玲是醫院急診科的護士長。
姐姐王曉靖
妹妹王宏玲
新冠疫情發生后,姐姐王曉靖主動請纓,加入了支援湖北醫療隊,2月2日,她和戰友們一起出征,緊急馳援武漢,到火神山醫院開展防控救治工作;妹妹王宏玲也迅速進入940醫院發熱門診進行一線救治工作。在得知父親離世的噩耗后,姐妹倆只能互相安慰,含淚繼續投入工作,在她們眼里,醫護多一人在崗,患者就多一點希望、多一點機會。
警醫母女
從2月1日到2月16日,秦麗平和女兒李霏一直沒有見面。一個在北京北站安檢口執勤,一個進入隔離病房照顧病患。
秦麗平堅守在安檢一線
秦麗平是北京北站派出所安檢隊隊長,再有8個月就要退休了,今年春運是她警察生涯里的最后一個春運。“我是黨員,在重大疫情面前,就應該沖鋒在前。”堅守在一線的秦麗平,依然和年輕人一樣,每個班次持續24小時。
李霏在醫院隔離區
輪完一個24小時的班,秦麗平才有時間通過微信詢問、叮囑一下女兒,算算女兒進入隔離病房有多久了。女兒李霏是北京市海淀醫院神經內科的護士。2月1日,李霏給正在執勤的秦麗平打來電話:“媽,跟您說一下,我們醫護人員經過培訓后就要進入醫院的隔離區工作了,咱們可能得一個月以后再見面了。”“我知道了,霏霏。你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好好吃飯,媽媽等你平安回家。”母女間似乎有著某種默契,簡短對話,以防抑制不住情感。對于女兒主動“請戰”,秦麗平沒有驚訝,她非常支持女兒,也相信女兒能夠保護好自己,完成好任務。
“五朵金花”
從左至右:張麗敏、羅春梅、唐棠、彭渝、宋彩萍
“我把前期大家在工作中總結的一些小經驗小技巧發給你和春梅,讓隊員們都學習一下。咱們5個能再次并肩作戰不容易,一定要團結起來,發揮老隊員的骨干作用。”2月17日凌晨2點,火神山醫院護理部副主任宋彩萍給剛到武漢3天的泰康同濟醫院護士長唐棠留言。“再聚首不易,必定全力以赴。”同樣深夜未眠的唐棠回復。宋彩萍信中提到的“5人”,是奮斗在衛勤戰線上的“五朵金花”。從抗震救災到抗擊埃博拉,數次大項衛勤任務中都有她們并肩作戰的身影。
面對此次的新冠疫情,對傳染病防控有豐富經驗的她們,不約而同相互致電:如果抽組醫療隊,我們一定一起去。除夕夜,解放軍醫療隊緊急出征,宋彩萍、張麗敏和彭渝在列,而唐棠和羅春梅從老家趕回醫院時,隊伍剛剛出發。“你們先去,如有第二批,我倆必定隨隊出征。”羅春梅一邊給3人留言,一邊拉著唐棠再次向院黨委請戰,雙雙加入預備隊。醫療隊到達武漢后,作為護理骨干,宋彩萍、張麗敏和彭渝投入繁忙的收治工作。羅春梅和唐棠則主動承擔起醫療隊培訓的大部分任務,一邊向前方3人了解情況,一邊在后方做實戰化培訓。2月14日,羅春梅和唐棠隨解放軍新增醫療隊抵達武漢,到達武漢駐地不到24小時,就順利適應開展工作。努力合作初顯成效,5人激動不已,相互打氣。她們相約,待圓滿完成任務后,“咱們‘五朵金花’團聚,一起在武漢的櫻花樹下合個影吧。”
抗疫一線英雄感人事跡學習心得(四)
在新冠疫情危重癥患者治療當中,關口前移,及時進行氣管插管可以減少病人因缺氧造成的死亡。在武漢的重癥醫院里就有這樣的一支支插管小分隊,冒著風險與死神賽跑,一次次為患者爭取生的希望。今天,就讓我們來認識其中的一位麻醉醫生。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光谷院區,17支醫療隊整建制接管了17個重癥病區。來自同濟醫院和各醫療隊的18名麻醉醫生混編成一支插管小分隊,兩人一組,24小時三班倒。
病床上的新冠疫情患者60歲,有心臟病,幾天來在高流量吸氧的條件下,氧飽和度還始終處于低位,如果短期內得不到改善,就會因為缺氧造成多器官損害。
待麻藥起效后,王晶晶摘去患者的吸氧面罩,此刻,患者只能靠體內儲備的氧氣維持循環,她必須要在30秒內將一根導管從患者口腔插入氣道。
平時這樣的插管動作王晶晶已做過幾千次,但此刻,防護服、手套減緩了她的動作,眼罩、頭罩模糊了視線。
精準快速,幾乎在同一時間,護士在導管近端接上呼吸機,患者的氧飽和度迅速提升至100%。監測儀器上的數據變化和聲音提示,插管成功。這次操作她們用了不到20秒。
王晶晶是個85后,她總說自己是個遲到的戰士。春節前因為曾在工作中接觸了一位新冠疫情疑似患者,進行了14天的隔離。所幸,最終核酸檢測為陰性。還在隔離期時,王晶晶就發出了請戰書。
隨著危重癥患者治療關口的前移,這些天讓王晶晶高興的是,有更多的病人可以拔管,脫離呼吸機的輔助。
抗疫一線英雄感人事跡學習心得(五)
武漢戰疫一線,巾幗不讓須眉。女醫生、女護士、女警察、女干部……她們的身影閃耀在抗疫前線每一個陣地上,用特有的溫柔和細膩,給患者帶來溫暖、給人們帶來慰藉。
醫療隊里的“專家媽媽”
深夜,火神山醫院依然燈火通明,這里是與病毒決戰、與時間賽跑的戰疫前沿陣地。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中,5名專家組成的“專家黨員突擊隊”格外引人注目。陳萍是專家黨員突擊隊中唯一的女性,也是最年長的,醫療隊里的年輕隊員都喜歡叫她“專家媽媽”。作為國內第一批感控專家,她在傳染病感染控制方面有著豐富經驗。
此次武漢抗擊疫情,她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確保“零感染”,把隊員一個不少帶回去。為此,她將醫院“感染監測系統”帶到一線,建成了防護監測“天眼”,時刻觀察醫護人員進出病區流程是否規范,不放過任何可能導致問題的隱患。
有一次,守在監控器前的陳萍發現異常:一名護士從污染區出來,站在原地不動,有點不知所措。陳萍通過語音問她發生了什么情況,她沒有說話。通過反復溝通得知,這名護士因過于疲勞發生了嘔吐,口罩里面的嘔吐物讓她非常難受。
陳萍立刻對她說:“不要慌,你慢慢地轉過身去,看墻上的流程一步一步脫掉防護服,動作盡量輕柔,趕快出來。”在陳萍指導下,她最終脫掉防護服,最后才把口罩打開。陳萍看到她的眼睛紅了,告訴她:“不用擔心,雖然嘔吐了,但是脫衣過程很規范,不會感染的。”這名護士這才安心地去洗澡間。
陳萍像媽媽一樣愛隊員,隊員也像愛媽媽一樣愛她。
一天深夜,忙碌了一整天的陳萍從火神山醫院走出來的時候,下起了雨。一名護士見陳萍沒帶雨衣,就把自己的雨衣脫下來遞了過去。陳萍于是摟著這位護士一人一只袖子穿上雨衣,并肩走向雨中的大巴車……
讓方艙患者樂觀度過每一天
3月5日凌晨2點,距金銀潭醫院僅一街之隔的東西湖區武漢客廳方艙醫院B艙內,民警張錦星和她的搭檔正在病床間的走廊上輕聲巡視,生怕吵醒熟睡的病人。22歲的張錦星是武漢全市方艙醫院中最年輕的執勤民警,也是方艙內僅有的兩名女警察之一。“好多患者都把我當女兒一樣看待。”張錦星笑著說。
2月6日晚,接到武漢市公安局東西湖分局征集方艙醫院核心區執勤人員通知后,張錦星立刻撥通了父母的電話:“我想報名參戰。”媽媽比較擔憂,但爸爸沉默片刻后表態支持,他送給女兒幾句話:“不念過往,不畏將來,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風雨兼程。” 一夜無眠,天亮時,她鄭重地遞交了請戰書:“此次入駐方艙的決定是責任使然……我也想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讓青春發光,奮戰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我第一天進艙,就和很多女患者混熟了。”張錦星說。患者熊女士為張錦星點贊:“每次我們拜托她買東西,她都是自己先行墊付,而且對我們幾乎是有求必應。”
執勤時,她看見一個老婆婆哭得非常傷心,醫護人員正在安慰她。她走上前一問,了解到婆婆的老伴因為新冠疫情病情加重去世了,她沒辦法送他最后一程。張錦星就和護士一直陪著她、勸慰她。
“漸漸地,我和很多患者都成了好朋友,我們一起聊天,還會和他們拍自拍、拍短視頻……我會以當下比較新潮的方式,讓病人排解壓力,樂觀地度過在方艙內的每一天。” 張錦星說。
隔離病房里的“臨時媽媽”
3月3日上午10點半,隨著音樂響起,武漢兒童醫院內科樓18樓病區一下子熱鬧起來,孩子們都從病房里跑了出來,在病區的走廊做起早操。孩子們的“臨時媽媽”周麗在一旁邊引導做操邊糾正孩子們的動作。
在武漢兒童醫院,由于不少患兒的父母、家人也被感染,需要隔離或住院治療,一些孩子只能獨自住院。這個病區里,就有十來名沒有家長陪護的小朋友,他們年齡從5歲多到14歲不等。為了照顧這些孩子,病區專門成立了由7位高年資護士組成的陪護組,周麗是陪護組組長,也就成了這群孩子的“臨時媽媽”,不僅要監測患兒病情,還要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輔導作業。
40床的飛飛是病區里最小的患者,只有5歲多,還在上幼兒園。剛來這里時,由于爸爸媽媽也被隔離治療不能來陪護,孩子非常不安。誰跟她講話她都不理睬,藥也不吃,情緒激動了還會發脾氣,摔手里的東西,讓護士們傷透了腦筋,大家為她費了不少心思。
周麗對飛飛一直保持著耐心,飛飛不說話,她就堅持每天跟飛飛聊天;飛飛想吃糖果,她下班后就到處找糖果店給飛飛買糖。慢慢地,飛飛打開了心扉,不僅乖乖地吃藥,還主動跟周麗分享起跟媽媽出去玩的經歷,拿起畫筆畫起了小豬佩奇,再也不哭鬧了。
3月2日,是飛飛的生日,周麗和同事們又張羅著給她舉辦了一個小小的生日祝福儀式,讓飛飛開心極了。“我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這個特殊時期,他們的媽媽雖然不在身邊,但愛和關懷不能缺失,能夠當他們的臨時媽媽,我感到很快樂。”周麗說。
“無疫社區”是我最大的節日心愿
“我們社區3864戶中只有5例確診,其中3例已出院轉入隔離點。”談起如今的社區防控形勢,武漢市漢陽區龍陽街芳草社區黨支部書記杜云興奮地說。
社區防控總體有序,杜云將之歸結為一個“早”字。過年期間,杜云就發動社區內有醫護工作經歷和醫學知識背景的居民,建立“居民問診”微信群,線上為居民答疑解惑。
“當時社區有居民感冒發燒來社區咨詢,我是全科醫生出身,又看了不少醫護人員如何在家救治的帖子,就開導他們先在家觀察,并告知如何用藥。”杜云說,隨著前來咨詢的居民越來越多,她便考慮將轄區醫務人員都納入居民群里,如今群里已有6位醫護人員和一位心理咨詢師,一對一輔導居民在家防疫。
用好轄區資源,釋放了社區自治潛能。“當時有11名居民出現發燒癥狀,通過在線居民問診在大年初四前后先后退燒。”杜云說。
考慮到社區有4個出入口,人員進出雜亂無章,杜云和社區干部討論后,早在2月6日便只留一個出入口進出。如今回頭看,嚴控進出大大降低了社區居民被感染的風險。
這兩天杜云開始忙著籌備為社區女同胞在線上過“三八”婦女節的活動。“往年這一天會和轄區婦女在社區開展各種活動,今年我們把活動搬到線上,讓大家也能開心過節。”杜云說,自己最大的節日心愿就是社區早日成為“無疫社區”,居民都能健康平安。
“感覺自己渾身都是勁”
“今天由于醫院要改造,我們連夜將醫院的物資進行了轉移。”3月5日晚上9點半,剛從武漢市第三醫院回來的李珊珊說。當天上午9點,李珊珊就到了醫院,一直忙到晚上9點。清點醫用物資、登記、搬運,年過五旬的她不覺得累,“我感覺自己渾身都是勁,只希望疫情早點結束!”
春節前夕李珊珊的兩個同學突然“失蹤”。多方打聽后才知道,他們感染新冠疫情住進了ICU。李珊珊心里很難過,她暗暗下了決心:“我一定要盡自己的努力去幫助醫生護士,幫助他們就是幫助在生死邊緣的患者!”
“我報名去做志愿者是瞞著丈夫和兒子的,主要是怕他們擔心。”李珊珊笑著說,一開始她在朋友圈發做志愿者的照片都是屏蔽家人的。朋友看到了,告訴了丈夫。武漢市第三醫院每天接收的捐贈物資都由她清點和記錄,有的時候還要幫著給國內外捐贈者寫感謝信。由于她有在媒體工作的經驗,擅長拍照,志愿者團隊還邀請她去拍照,做宣傳。“小伙伴們都很體貼我,不讓我干重活。”她說,但有時候遇到物資很多而人手不夠的情況,她也會上去搬運和分發。到現在,她已與家人一個多月沒見面了,“我每天通過視頻報平安,期待勝利的那一天早日到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