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年為什么要貼對聯?貼對聯的含義
在中國,不同的地區都是有著不同的過年一種方式,而在春節里,都是很多人最喜歡的節日之一,都是會有著更加的喜慶的氣氛,在春節里,貼春聯就是一個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了,而貼春聯也是有著迎接起新的一年到來,而對于春聯為何會在春節的時候貼?
春節過年為什么要貼對聯?
1、什么是春聯
其實對于春聯也就是門對子哦,而在古代的時候,很多文人都是會喜歡做作詩和對聯的,而到了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的人們都是會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春聯而貼在的大門口上,而這個到了現代,也是一直流行著,而貼春聯的含義其實也是有著迎接新的一年的時候,在古代的時候春聯不叫春聯,春聯在當時是叫做桃符的,對于古代的人們都是會把春聯的春聯都是會貼在了大門上的兩邊桃木哦,而這個也是為何叫做桃符的哀怨了,而到了在明代的時候,桃符這次才變成了春聯。
2、春節貼春聯的意義是什么
其實每逢到了春節的時候貼春聯,而這個也是有著一個傳說的,而對于這個傳說,就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怪物叫做“年”,而這個“年”每逢一到過年的時候就會出現來去害人了,但是,后來人們發現了這個“年”都是很害怕紅色的,而人們就紛紛的把自己家外面門兩旁都是直接貼上了一對紅紙,而一貼,這個“年”就再也不敢進村子了,而后來就是因為這樣,一到過年的時候,貼春聯的習俗就是這樣被延續了下來,而對于貼春聯,也是春節的一個最大的習俗之一,春聯的代表著的意義,其實也是人們對新年里的祝福都是一種的希望的哦。
3、過年貼春聯的講究是什么
其實對于貼春聯的講究都是比較多的,而對于貼春聯貼錯的話,那么也是會是鬧出一個笑話的哦,貼春聯其實也是我們關于在書寫方面里有關的,在古代的時候,人們書寫的順序都是從右往左。所以以前的人們一般貼春聯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上聯在右邊,而下聯在左邊,而橫批的話,當然是在中間了,但是在中國解放了之后,因為我們的書寫變成從左邊到右邊,所以貼春聯的方式也就是變成了上聯在左邊,而下聯就是在右邊了,而對于這樣的適應,也是慢慢形成了對于我們現在的一個閱讀習慣。
過年的來歷故事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志農歷舊的一年結束。
新的一年已經開始。人們將告別寒冷單調的冬季,迎接生機盎然的春天。
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
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因各朝代歷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節也不同。中國古代的歷法是陰陽合歷,需同時考慮到太陽和月亮的位置,故確定元旦時,需首先確定它在某個季節,然后再選定與這個季節相近的朔月作為元旦。由于一歲與12個陰歷并行不相等,相差約11天,故每隔3年需設置一個閏月來調整季節。中國上古的天文學家曾想出一個簡便的方法來判斷月序與季節的關系,這就是以傍晚時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稱之為十二月建。從北方起向東轉,將地面劃分為12個方位,傍晚時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該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別相當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國是個古老的多民族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經根據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確定過自己的元旦,即改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時間。顓頊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商代使用殷歷,殷歷建丑,以農歷十二月初一為元旦;周代使用周歷,周歷建成子,以農歷十一月初一為元旦;秦代使用秦歷,秦歷建亥,以農歷初一為元旦;西漢前期仍然使用秦歷,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馬遷、洛下閎創制的太初歷,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歷,以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歷,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建子的周歷外,各朝代均使用夏歷至清朝末年。
相關文章:
6.春節貼春聯的由來
春節過年為什么要貼對聯?貼對聯的含義





上一篇:貼對聯注意事項_貼對聯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