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先鋒吳良鏞人物事跡介紹
2018年12月18日上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100名“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在大會上受到表彰。其中吳良鏞獲得了華西村改革發展的帶頭人的榮譽稱號,下面小編就帶你一起來了解一下他的人物事跡吧。
吳良鏞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中建設規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廣等特點,他創立人居環境科學,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受到國際建筑界的普遍認可。成功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開展區域城鄉、建筑、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主持參與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等多個重大工程項目。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
年高未曾忘憂國。讓人類“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是吳良鏞對人居理想的愿景。
將建筑事業作為一生的追求來自他顛沛流離的早年經歷。在1937年南京淪陷之前,吳良鏞隨家人一路西遷:南京、鎮江、武漢、宜昌、重慶……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一時間地動山搖,瓦礫、碎石、灰土不斷在身邊落下。當我們從防空洞出來,火光沖天,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這些痛苦的經歷,促使我內心燃起了戰后重建家園的熱火。”吳良鏞回憶道,“我懷著‘從事建筑行業、立志修整城鄉’的抱負,走進了(國立)中央大學建筑系。”
1945年10月,吳良鏞受建筑學家梁思成之邀,協助籌辦清華大學建筑系,又在梁思成推薦下于1948年赴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學習建筑與城市設計。
在對建筑學的不斷探索中,吳良鏞意識到“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是最大多數的人民群眾,人居環境與每個人的利益密切相關,人居環境科學是普通人的科學”,就此理念不斷進化誕生的人居科學,成為吳良鏞工作的核心。
1993年,由吳良鏞主持改造的北京菊兒胡同被授予“世界人居獎”,這也是近代中國建筑作品首次在國際上取得的最高榮譽。“開創了在北京城中心進行城市更新的新途徑”,評語這樣評價吳良鏞在保留傳統四合院與創造宜居環境中的創舉。
從參與戰后重建到發展人居科學,吳良鏞不僅將目標放在了筑建“廣廈萬間”,而且將城鄉規劃學、環境學、風景園林學等領域融入建筑學,為實現人類更宜居的環境繼續奮斗著。“我希望在13個現有學科門類上增設‘人居科學’。”吳良鏞說,“人生百年,我現在已經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剩下的十里路可能會更加艱難,但是我不希望輕易失去這最后的‘人生單元’,我要積極去完成尚未完成的事。”
改革開放40周年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