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鄉的隨筆文章:我的家鄉泗水堡
學習啦:泗水堡雖然沒有名氣,但它卻有屬于自己的故事,那是兒時的回憶。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我的家鄉泗水堡》這篇美文吧。
家鄉小鎮坐落于離縣城只有二十多公里的東北方向,原名稱泗水堡。古地名中一有“堡”,在我看來曾經可能是軍事之地,駐扎過軍隊。在小鎮東北角有一個村莊名叫:場房莊。場,校場,可能就是當時駐兵訓練的地方。小鎮正東有一個村莊名叫:燒房莊。燒房,灶房,廚房,可能也就是當時駐兵的食堂吧!堡,場房,燒房,似乎給小鎮的歷史披上了一點神秘的色彩,作為小鎮上生活了二十多年的我也不能揭開小鎮這傳奇面紗,但從十二歲起就開始在小鎮學習、生活,二十多年過去了,也見證了小鎮的發展。
一九九三年秋天我從村校畢業后到鎮上讀初中,因學校離家十五里路遠,我們只能寄宿在學校,周日下午騎自行車到學校,周六放學后回家。當時,對于我來說小鎮和村就是大不一樣,學校大門東偏北方向是衛生院,東偏南方向是鄉政府,中學與小學一墻之隔,不過中學大門向東,小學大門朝南開。小鎮上有一條柏油馬路東西向橫穿而過,這條馬路與小鎮南北方向的沿街商鋪垂直相交形成“十”字形狀,“十”字附近也就是商業黃金地段,好多家單位都處于柏油馬路北側,沿街道呈東西方向分列兩旁排開:信用社、電管站、中學和糧站坐西向東,由南往北一字排列,與其對面的是供銷社、鄉鎮府、衛生院和企業公司。各類商鋪如:飯館、藥店、百貨店、理發店等在各個單位門面上排列開,而修鞋攤、修車攤及各類布料攤、針頭線瑙攤、農具攤等也在馬路兩旁排列開,誰占誰的地方,別人不能任意亂擺攤,雖沒有書面文書,但也長久形成了事實。小學大門朝南開,面向柏油馬路,與小學緊靠的是郵電所、電影院,當然賣文具的商店也就夾雜其中。馬路南面位于“十”字西南角是泗水企業公司修建的當時僅有的一幢二層小樓,樓下是百貨,樓上搞餐飲,我們隔三間五就偷偷跑去在樓梯上跑來跑去,玩的不亦樂乎!沿著柏油馬路南北兩側是居民,他們大都臨街修建下鋪面或自家經營或出租,其中做的最大的要數一位老大夫開的門診了,因為他有獨特的偏方,所以來自四面八方上門尋醫問藥的病人很多,也就帶動了沿街商鋪的生意。
還記得當時各單位都修建了水窖存水飲用,每年都會放幾次水,當然中學老師多、住校的學生也很多,用水自然多,每次放水都是中學牽頭,自來水是企業公司二層樓院內的一口水井,放水沒有管道,除了穿過柏油馬路有一小水管,其他地方只能沿街的一條小水溝流淌,每次放水學校都會組織我們住校學生利用下午放學后的時間去清理水溝內的污穢雜物,因為沿街商戶大都在學校水窖內取水吃,所以每次放水的時候他們都會自覺不自覺地監管商鋪門前流水的管理,再也不會將生活垃圾傾倒在水溝旁了。記得有一次晚上放水,誰家的一頭母豬沒有管好逃出圈后鉆到水溝內洗澡,當人們發現后都去趕豬,結果這只老母豬受驚后卻沿著水溝內亂竄,豬糞還排在了水溝內,水窖內的水已經快放滿了,不可能抽干再放,雖然有點隱疑,但大家都心照不宣照吃不誤,而豬的主人卻被眾人說的面紅耳赤。
與我們住校學生打交道的最多的還是街上修自行車的老李爺,老李爺個子高大,四方模樣,耳朵特別大,我們都說他像如來佛面慈心善。中學時代學生們中間還是有一些比較調皮的,因為街上有倒銅鏡的流動商戶,他們認為自行車氣門芯是銅的就專門偷著擰我們住校生自行車上的氣門芯,害的我們周末回不了家。后來我們騎車到學校后便把自行車上的氣門芯擰掉裝進書包內,一到周末放假大家都推著沒氣的的自行車到街上修自行車的老李爺處打氣,打氣的學生太多了,有幾個膽大的就試著借用老李爺旁邊另一位修車師傅的打氣筒,結果他說打氣可以,但是打一輛自行車要交兩角錢,大家一聽收費都不敢用他的打氣筒了。也就是這一位師傅還有一個笑話至今也是我們同學聚會時的笑談,說的是有一天老李爺沒有擺攤,一位初一的學生用他的打氣筒打氣完后便說了一句:“Thank your”。結果他說了一句:“什么算求了,你給我拿的來兩毛錢罷。”我們在中學讀了三年書,自行車壞了都讓老李爺修,身上有錢了便當時給他,沒錢的時候他也先修好讓我們回家,待下周來了再給他,可能有些時候也沒有給他錢,但他好像也忘了,下次車子壞了給你照修不誤,一屆屆畢業生都不會忘記修過車子的老李爺。
西部大開發的號角在新世紀吹響,我也從外地求學歸來到家鄉的小學里開始了我的教書生涯,又開始在小鎮上生活,小鎮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條橫穿小鎮的柏油馬路,路面加寬了,柏油更黑了,來來往往的車輛在奔馳著。
小鎮北面的企業公司通過招商引資渠道吸引來了外地的承包商,他們生產出了“惠思潔”牌省優品牌衛生紙,也給生活在小鎮上的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商機,或者到公司打工,或者在沿街做生意,小鎮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一座座樓房拔地而起:信合樓、商貿樓、還有個人修建的商鋪樓等。小鎮的也實施了遠景規劃,鄉鎮府、電管站、衛生院都搬遷到了西邊,將原來的場地騰出來新建了更多的商鋪。中學也修建了教學樓、辦公樓和學生公寓,小學異地搬遷至“十”字南側。自來水管道埋進了單位及商戶家,從此吃上了清澈干凈的自來水。
特別是近幾年,小鎮上生活的人們也開始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每天晚上廣場舞音樂聲伴著三三五五的婦女們在跳著、樂著,而街上也新開了幾家酒吧,年輕人每天晚上都會相互約上到酒吧喝酒、唱歌,消除一天的勞作之苦。小鎮“十”字南側停放著大眾、廣汽、現代等品牌小汽車,承擔著小鎮到各個村子的客運任務,不過現在他們的生意已經暗淡了不少,家庭小汽車越來越多了,這些跑客運的車輛似乎將會逐漸淡化出市場。沿街商鋪已經不再是單調的飯館、百貨鋪了,各種商業機構似乎都有了:餐廳、蔬菜、百貨、美容美發、婚紗攝影、十字繡、超市、糧油、摩托車、鮮花、服裝、建材、網吧、書店等,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類店鋪比比皆是,貨物是琳瑯滿目。小鎮上的人們已經不再為購買一些商品而舟車勞頓去城里了,家中用什么或騎個摩托車或開著自家的小汽車隨時都能到小鎮上購買,方便極了。
修理自行車的老李爺已經離開了我們,他的兒子子承父業一邊經營著自己的自行車專賣店,一邊修理自行車、摩托車,收費低廉深受四鄰八鄉群眾稱贊。他的隔壁是一家美容美發店,老板娘人挺和氣,她沒有因老李爺的兒子修理自行車影響了她店面面容貌而生氣,她始終抱著和氣生財的原則為上街的群眾理發,她的理發店就開在中學的斜對面,學生們理發的很多,每到周日學生們是排著隊等待理發,收費不過三兩元而已,再加上她的理發技藝高,自然而然是顧客盈門,特別是生活在小鎮上的老師都到她那兒理過發,簡單的吹吹剪剪從不收費,她說:“老師教書育人,積善積德,我為你們理個發是應該的。”起初,一兩次不收費我還能接受,我想她可能就是想拉個回頭客,但多次以后我也有點不好意思了,畢竟人家也是靠這門手藝生活,憑什么就不給她付費呢?后來我才了解到,這位老板娘信佛,她相信積善積德,因果報應。
最令小鎮上生活的人們頭疼的無怪乎就是沒有公廁,解手很不方便,“十”字北側的商戶大部分都是到中學廁所內解手,其他的也都是為解手發愁,每天早晨天蒙蒙亮的時候,許多商戶都提著污便桶或倒入臨近垃圾箱或就地潑灑到馬路上,餐廳內的污水也是在半夜行人極少時傾倒在馬路上,所以小鎮街道一年四季都是泥濘不堪。夏季是氣味沖人,冬季路面上結成厚厚的一層冰讓人行駛在上面膽戰心驚,一不小心就會踩到穢物上。幾年前用水泥硬化的路面現在早已坑坑洼洼積水成潭,馬路兩側用方形彩釉磚硬化的人行道也已經凹凸不平。生活在小鎮上的人們出于無奈,在談論中也渴望能夠早日解決這些問題。
這就是我家鄉的小鎮,雖然沒有多大名氣,但它卻有屬于自己的故事,小鎮的每一天都顯得是那么自然、平靜。
作者簡介
買志紅,80后,現為古浪縣泗水中心小學教師。教學之余喜歡寫寫生活敘事,曾有習作在《甘肅法制報》、《武威日報》、《古浪文苑》刊物及《滿紙荒.唐言》、《大靖明月》等微信公眾平臺發表。
作者:買志紅
公眾號:大靖明月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