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區改造隨筆美文:留下城市的鄉愁
編者按:老城區的改造,是為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競爭力。但我們也應該保留原居民的生活特征,保持原有的生活環境,留下城市的“鄉愁”。
近日,黃石市人民代表大會作出了關于加強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的決定,認真落實此決定,我市老城區將煥發新顏,實現老城區改造與新城區開發并舉。
黃石港、西塞山、下陸、鐵山四城區所轄區域屬老城區。這片廣大地域得大自然的饋贈,襟江懷湖,形成“半城山色半城湖”的風貌,優勢獨特。既有秀美風光,又因居民數年來沿江沿湖居住、建設、發展,形成了相對齊全的公共設施,更是深厚的歷史傳承和文化積淀。
老城區特別是黃石港和西塞山(原石灰窯),是黃石市名的來源。從兩個江邊小鎮發展到80萬人口、功能齊全的老城區,這是一部濃縮的歷史。作為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它保存了不同歷史時期城市的布局,奠定了現有城市面貌的基礎,最能反映城市的脈絡和發展印跡。
老城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人文底蘊,留下了城市的“根”和“脈”,既有大冶鐵礦、冶鋼、華新等百年老廠的遺址,也有西塞神舟會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黃石港餅等地方飲食文化產品。建設城市,傳承城市歷史文脈,就要在保持老城區原有風貌基礎上,進行改造,留下這些“根”和“脈”,而不是丟下它們。
老城區承載著經濟、文化,承載了先人們自明、清代以來的建設成果,承載著祖輩建設的艱澀,前輩們的相繼建設使這一片城區配套設施齊全,醫療配套環繞,教育資源集中,商業成熟,是不可多得的豐厚遺產。這些設施稍加改造、提升,再完善布局,加強老城區科教文衛體和公共安全、消防及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對老舊高層樓房加裝電梯等,便會有效緩解老城區居民就學、看病、購物、出行等難題,提高居民幸福感和滿意度。
老城區人口集中,占了我市城區人口的半數以上。建設城市,得正視群眾對老城區的留戀。居民對老城區的依戀,不是依戀其舊、其破、其老,而是對多年生活軌跡的依戀,正如人對童年的回想和眷顧。那些早點店、地方小吃、商鋪、街巷,通向湖、江的小徑,正是這些平凡日子的煙火氣,填充著居民的生活,讓居民生活充滿著瑣碎的有滋有味。居民不僅期望城市建得如同風景明信片,更留戀家園的接地氣、有回憶。城市建設得保持敬畏之心,保持原居民的生活特征,不破壞原有生活環境,留下城市的“鄉愁”。
改造老城區,不是對老城區原封不動地保護和維持現狀,保留其擁擠、落后、功能不完善等不足,而是在利用的同時,針對其不足,進行開發、完善,解決“三難”,進行統籌規劃,加快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步伐,既保留老城區的特色,使老城區充滿生機,又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和競爭力,形成新、老城區和諧共進。
作者:龔瓊
公眾號: 故鄉讀書會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