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民間小調有感:讀夏元明《走近團陂街》有感(2)
看民間小調有感:讀夏元明《走近團陂街》有感
這里附帶亦當佐料吧,筆者父親老家是麻城縣城,原家里是做大生意的,父親是麻城國小的高才生。但由于當時戰爭頻仍,家道中落,父親十幾歲就孤身一人流落團陂,跟人學徒謀生。解放初,團陂區委選干部,看父親覺悟高,有文化,選他為第一任團陂鎮鎮長。當時我母親是街近村的,家里成分高,是富農,受歧視。我父親不顧組織反對,毅然和我母親結婚了。結果被撤消鎮
長,下放到公私合營會當個小職員。從此一有_運動父親就有厄運。但是父親從來沒有后悔過。我們小時候雖然很窮,但是很幸福。因為我父親為我們找了一個天底下最美麗最善良最有愛心最勤勞的母親。令人難忘的是街上的人并沒有因為父親冒當官,是斗爭對象而歧視我們家。而我們兄弟姐妹也同樣受到街鄰、老師寵愛。我家開始租房子住。房東王婆待我如同他自己的孫子一樣,真正親如一家。有一次晚上我姐帶我去火王廟看電影,我那時大概六七歲的樣子。因人太多,把我擠落了,火王廟離我家大約有一公里地,我家是剛搬到新家,加上年齡又小,找不到怎么回去,就在那里亂喊大哭。一個男人知道我走丟了,問了問我大致地方,把我送到了家。我等了老半天我姐和我母親才回來,看我回來了,破涕為笑。至今我都不知道這位恩公是誰。這就是團陂街人。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感恩團陂街。
四是顯示了相當的藝術性。一個表現形式有藝術。小調采取似說似唱的曲調、敘事手法、平緩的節奏表現出來,吸收了鄂豫皖民間小調的精髓。所以正是這種形式,易于傳唱,喜聞樂見,傳之甚廣。至今到麻城龜山風景區,那里的重要節目就是表演“一進團陂街”。二個文詞有藝術。咋看都是方言俚語,其實恰恰是他的藝術價值所在。且這些方言俚語恰到好處,非常生動、生活。看似
粗俗,其實不俗。它的36“吊”(段)每“吊”都很精到。很有畫面感。“一進團陂街,大門朝南開。街中有個女裙釵,勝似祝英臺”。四句詞,沒有廢話。一是地點,二是環境,三是人物,四是評價。簡單四句主題就出來了,你眼前就出現了清晰的畫面。三個故事編排有藝術。就是個小調,講敘了一對男女青年非常樸實的愛情故事。這里不談車不談房,只有愛情。過去把這個作為色情小調列為禁歌。其實現在看寫得還是比較含蓄。只是男女戀愛到結婚的過程而已,并沒有十分“三級”的東西。《長恨歌》“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怎么就可以是名句呢?比起一些影視劇的床上戲那更含蓄多了。
團陂街產生了小調,小調歌唱了團陂街。團陂街因小調而出名,小調因團陂街而傳唱。如今的團陂街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變化相當的大。木板閣樓只剩斷壁殘垣,青石板路已被水泥路取代,街市更加繁華,人丁更加興旺。但是悠久的歷史、優秀的文化仍然在傳承和發展。一大批“女裙釵”吸收著家鄉的營養,在世界各地大放異彩,譜寫出更動人的團陂街華章。
用幾“吊”新編“一進團陂街”結尾吧:
一進團陂街,
大門朝南開。
街上有群女裙釵,
賽過祝英臺。
頭發黑如墨,
臉兒桃紅色。
長的“瞄兒”冒得話說,
八門哈曉得。
朱閣的上北大,
王閣的到美(米)國。
聰明善良性格好,
個個都了得。
想知裙釵事,
要說三晝夜。
你若有空團陂來。
跟你細細說。
【本文作者:朱雙喜】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