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往事的故事:寺河往事——憶林伯
關于往事的故事:寺河往事——憶林伯
蘋果飄香的季節,又憶起了林伯。
在我的記憶中,林伯是一位可敬的老人,也是一位如父親般待我的長者,來自異鄉的他為我們家鄉的蘋果發展事業奉獻了一生。
林伯1930年出生于福建寧德,1955年,從浙江農大(今浙大農學院)畢業后,年僅二十五歲的他只身一人來到我們這座北方小縣城,成為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分配到這里的大學生之一,從此,在我們家鄉扎根并度過了坎坷的一生。
那時,家鄉正在籌建園藝場。林伯一到,就被分配到園藝場負責技術工作。當時全縣以發展農業為主,蘋果種植面積很小且品種單一。1956年,為進一步發展蘋果生產,林伯和負責建場的幾位領導經過科學考察,決定在海拔較高的寺河山建場,引進和推廣種植優良蘋果品種,優化質量,擴大面積,從此譜寫了我們這個小縣城蘋果發展的傳奇詩篇。
昔日的寺河山,荒涼偏僻,道路不通,還常有野獸出沒,常駐人口極少,在這座荒山上建場難度可想而知。
1956年進場的第一批工人僅十多名,帶領他們的是場里的第一任領導劉伯伯和剛從大學畢業分配過來的技術員林伯。他們肩挑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沿著崎嶇不平的山路,來到這座荒山,安下家來。最初住的都是窯洞,遇到下雨天,隨時有坍塌的危險。就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他們開始一塊一塊開墾荒地,挖坑種樹。
我父親是場里第二批工人,母親也是最早招工進場的幾名女工之一。在劉伯、林伯他們的帶領下,父母和場里的叔叔阿姨們一起,白手起家,修路、蓋房、育苗、修枝——沒日沒夜地忙碌。最初的樹苗是從荒草叢林中踩出的山中小徑一捆捆背上去的,住在窩棚里的職工們還要時時提防野獸的襲擊,勞動強度之大,生活之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
七十年代,陸續有幾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補充到各個生產隊,加入開拓者的行列。這些有朝氣、有知識的年輕人,為園藝場的發展注入了活力。
在這些先輩們的辛勤勞動下,漸漸地,荒蕪的山上現出生機,紅磚房蓋起來了,公路修好了,山上層層疊疊點綴出越來越多的果園,滿目蒼翠,果實累累,引進和研發的蘋果種類不斷增加,經林伯他們的改良,質量也越來也好,色澤艷、口感脆、味道美、含糖量高。到六七十年代,寺河山的蘋果已聲名遠揚,并漂洋過海、遠銷國外。
然而,誰能想到,這些成就,是林伯邊受批斗、邊忍辱負重搞科研中取得的。
1958年,一心鉆研業務的林伯就被扣上“右派”的帽子,時不時被批斗。伯母是個聰慧善良又堅強的人,在醫院工作的她,因不肯和這位“右派”丈夫劃清界限而失去公職,后來與三個孩子回到農村居住,生活艱難。林伯獨自一人在場里工作、生活,很多人怕與“右派分子”接近受牽連而躲著他,精神和生活上的壓力可想而知。幸好,場里還有更多正直善良的工人始終和林伯站在一邊,堅強樂觀的林伯也從未被這些磨難壓垮。據當時的知青們回憶,林伯現場指導他們果樹修剪技術時,詼諧幽默,談笑風生,他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給這些年輕人留下很深印象。在我童年的記憶中,常??匆姶┲簧硐吹冒l白、磨得很破工作服的林伯,忙忙碌碌穿行在場里的幾個生產隊,指導叔叔伯伯們種樹、修枝、疏花、打藥,每次見到我們這一群孩子還不忘逗我們玩,他那爽朗的笑聲常在果園中飄蕩。
那些年,雖然經常被批斗,他的科研工作從未停止,工人們出于敬意,對這位“右派分子”的指導也能很好地執行,因此,場里的蘋果發展才未受影響,并逐步走向輝煌!
隨著蘋果產量的增多,具有前瞻思維的林伯想到更遠的問題。他和場領導們決定因地制宜,采取土窯洞存貯蘋果,因為窯洞通風自然,溫度適中,是個經濟實惠的好辦法,效果很好,最初幾年家鄉的果農很多沿用這樣的方法去存放蘋果。為解決次果問題,林伯還指導辦起了一個果品加工廠叫“果丹廠”,我小時候吃過那種“果丹皮”,像現在的山楂片一樣,酸酸甜甜,很好吃,應該還有健胃消食作用。這在家鄉的蘋果發展史上,應該還是首創。林伯還建立試驗田和苗圃基地,把生產勞動和科研工作結合起來。每個項目,我父親都是他的得力助手和干將。父親十分敬佩林伯,在林伯的指導下,他學會了很多東西,眼光也開闊了許多。
八十年代,以園藝場為起點的蘋果種植,在全縣普及開來,場里培育的優質果苗進入千家萬戶,工人們常被請到山下鄉村的各個果園去傳授蘋果栽培和修剪技術,家鄉逐漸建設成為聞名全國的蘋果大縣和優質蘋果栽培基地,人們也靠蘋果產業過上了富裕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