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的病因及CT診斷
腦梗塞主要病因
1)腦動脈粥樣硬化及小動脈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常見于腦動脈瘤或腦血管畸形引起的血栓形成,感染或非感染性動脈炎及腦血管痙攣等。
2)血栓、氣體和脂肪栓子經血循環進入腦血管,引起急性腦血管閉塞。
3)低血壓或凝血狀態。 腦血管急性閉塞后,引起腦梗塞,依側枝循環形成的時間和程度,閉塞血管的供血區可發生全區梗塞或小梗塞。低血壓時,由于末梢供血障礙而發生邊緣帶梗塞。
腦梗塞病理
腦血管閉塞后,閉塞動脈的供血區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一系列病理變化,最初4——6小時,缺血區開始出現腦水腫,12小時,細胞壞死,但梗塞部分難于正常腦質區分,2——5天,腦水腫達高峰,同時側枝循環開始建立,1——2周,腦水腫逐漸減輕,但發生壞死和液化,并出現巨噬細胞浸潤,周圍膠質細胞增生和肉芽組織形成,其后,壞死組織完全被吞噬,移除1——2個月,終于形成內含液體的囊腔。
有時,梗賽區內發生很多小出血,偶而為較大范圍出血,成為出血性梗塞,與腦出血不同,系梗賽區內的出血。
腦的穿動脈閉塞后,引起基底節——丘腦區較小的梗塞,直徑為10——15mm,為腔隙性梗塞、出血性腦梗塞和腔隙性腦梗塞三種。
腦梗塞的CT診斷
CT表現:缺血性腦梗塞,非增強檢查
梗塞區表現:缺血性腦梗塞與少數病例于血管閉塞后6h查出低密度改變,相當數量病例于最初24h內查不出密度變化。血管閉塞后第2天,缺血區腦質密度明顯減低,其部位及范圍于閉塞血管供血區一致,同時累及皮質及髓質,多呈底在外的三角形或扇形,邊界不清,密度不均,在低密度區內散在較高密度的斑點狀影,代表梗塞區內腦質的相對無損害區,1——2周,低密度區的密度變均勻且邊界較清,部分病例皮質變為等密度,可能與皮質血供已恢復有關,低密度僅限于髓質,形狀不規則,2——3周,梗塞區因腦水腫消失和吞噬細胞的浸潤,密度相對增高而成為等密度,稱之為“模糊效應”。以后,密度持續降低,1——2個月后,達腦脊液水平。
占位表現:梗塞區由于并發腦水腫而出現占位表現,在發病當天即可出現,其程度依梗塞區大小而不同,病后1——2周占位表現最為顯著,以后逐漸消退。少數病例占位表現可達1個月以上。
腦萎縮,腦梗塞1——2個月,壞死組織被吞噬,移除,而僅遺留一囊腔,表現為邊界清楚的低密度區。由于腦質大量丟失和斑痕組織形成而出現腦萎縮與斑痕性改變。依梗塞大小,與鄰近的腦室和/或腦池、腦溝發生局限性或普遍性擴大,中線結構可向病側移位。
腦梗塞的病因及CT診斷





上一篇:頸椎病CT檢查有沒有作用
下一篇:產前無創DNA檢測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