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的癥狀是什么_登革熱有什么癥狀
登革熱臨床表現主要以出血傾向和皮疹為其特點,除此之外,還有全身疼痛、發熱、乏力癥狀。登革熱的癥狀是什么這個問題由學習啦小編來為您解答!
登革熱常見癥狀
【臨床表現】
登革熱臨床表現主要以出血傾向和皮疹為其特點,除此之外,還有全身疼痛、發熱、乏力癥狀。根據臨床癥狀體征的嚴重程度不同,一般分為登革熱、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三型。臨床登革熱分為典型、輕型與重型。登革出血熱分為無休克的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綜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潛伏期通常為5~8天。
典型(普通型)登革熱
(1)發熱: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戰癥狀,高熱,24~36h內體溫升高達39~40℃,多數患者表現為稽留熱或弛張熱。大部分患者經治療5~7天后,體溫逐漸恢復至正常水平。少數患者于發熱3~5天后體溫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稱為雙峰熱或馬鞍熱(saddle fever)。發熱時常伴較劇烈眼眶痛,肌肉、頭痛、骨及關節疼痛,極度乏力,可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等胃腸道癥狀。患者于發熱期的呼吸、脈搏加快。早期體征有顏面、頸、胸皮膚潮紅,眼結合膜充血及淺表淋巴結腫大。恢復期常因顯著衰弱而需數周后才能完全恢復正常。兒童病例起病可較緩慢,毒血癥狀較輕,恢復亦常較快。
(2)出血:出血多發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現象,如牙齦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皮膚、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圍的大小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關系。皮膚或黏膜下出血范圍的直徑不超過2mm者稱為出血點,直徑為3~5mm者稱為紫癜,直徑為5mm以上者稱為瘀斑。當出血灶的皮膚明顯隆起時稱為血腫,可見于嚴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試驗亦稱毛細血管脆性試驗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檢查。檢查方法是在前臂屈側面肘彎下4cm處畫一直徑為5cm的圓圈,仔細觀察圓圈皮膚有無出血點,如果發現出血點則用墨水筆標出。然后用血壓計的袖帶束于該側上臂,先測定血壓,再使其保持于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維持8min后解除壓力。待皮膚顏色恢復正常(約2min)后,計算圓圈內皮膚出血點的數目,減去原有出血點的數目。若兩者之差大于10則為陽性。登革熱患者的束臂試驗常呈陽性。由于束臂試驗有可能使存在嚴重出血傾向患者的試驗前臂出現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試驗不宜過多施行。
(3)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現,多為斑丘疹,可呈麻疹樣皮疹,也有猩紅熱樣皮疹、紅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點)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時出現兩種或多種皮疹。皮疹多先見于軀干,然后逐漸向四肢、頭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膚。皮疹多有癢感,大部分不脫屑,持續3~5天后逐漸消退。
(4)其他:約1/4病例有輕度肝大,個別病例可有黃疸,但脾大少見。
2、輕型登革熱 癥狀和體征較典型登革熱輕,表現為發熱較低,全身疼痛較輕,皮疹稀少或不出疹,無出血傾向,但淺表淋巴結亦常腫大,病程常短于5天。流行期間輕型病例較多,由于其臨床表現類似流行性感冒與急性上呼吸道炎,癥狀較輕,故較易被忽視而漏診。
3、重型登革熱 早期臨床表現類似典型登革熱,但發熱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現為腦膜腦炎,出現劇烈頭痛、嘔吐、譫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壓驟降、頸強直、瞳孔縮小等。此型病情兇險,進展迅速,可于24h內死于中樞性呼吸衰竭。
登革熱是怎么傳染的
1、傳染源
患者和隱性感染者為主要傳染源,未發現健康帶病毒者?;颊咴诎l病前6~8小時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顯的病毒血癥,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間,輕型患者數量為典型患者的10倍,隱性感染者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傳染源,叢林山區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雖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學證據,但作為傳染源,尚未能確定。
2、傳播媒介
伊蚊,已知12種伊蚊可傳播本病,但最主要的是埃及伊蚊和白伊蚊。廣東、廣西多為白紋伊蚊傳播,而雷州半島、廣西沿海、海南省和東南亞地區以埃及伊蚊為主。伊蚊只要與有傳染性的液體接觸一次,即可獲得感染,病毒在蚊體內復制8--14天后即具有傳染性,傳染期長者可達174日。具有傳染性的伊蚊叮咬人體時,即將病毒傳播給人。因在捕獲伊蚊的卵巢中檢出登革病毒顆粒,推測伊蚊可能是病毒的儲存宿主。
3、易感人群
在新疫區普遍易感。1980年在廣東流行中,最小年齡3個月,最大86歲,但以青壯年發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區,20歲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檢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體,因而發病者多為兒童。
看了登革熱的癥狀是什么的人還看了:
1.登革熱的癥狀
登革熱的癥狀是什么_登革熱有什么癥狀





下一篇:如何預防登革熱_預防登革熱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