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總結
在扎實掌握書本知識的前提下,要積極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運用新知識,加強創新思維。還要在發展個人興趣專長和開發潛能的過程中,張揚個性,彰顯本色。貪玩不是一種好現象,好行為。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1
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①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基本遵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2.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
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
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1.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①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關鍵是高舉理想信念旗幟。
②A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須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人們堅定共同的理想信念。
B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堅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必須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堅定的意志和自覺的行動。腳踏實地,堅持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
2.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①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
②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社會風尚,引導人民群眾積極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
③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蝕。
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弘揚志愿精神。
⑤必須腳踏實地重在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綜合探究:感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2.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3.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4.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導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5.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2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文化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文化并非經濟、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屬品。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并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對阻礙社會的發展。
4.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5.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6.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7.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尊重文化多樣性,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相互借鑒,求同存異。
8.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①商業貿易 ②人口
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3
科技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產品的大批量、規模化、產業化生產與流通成為可能,促進了大眾傳媒的發展。
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11.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12.文化具有繼承性 體現: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的繼承。
13.傳統文化的特點:
①相對的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②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14.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紐帶。
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