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升本政治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和歷史進程知識點
專升本政治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和歷史進程知識點
與自然界不同,社會歷史是由人和人的活動構成的,它是人們的活動及其結果的總和。小編在這里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能幫到您。
成人高考專升本政治社會發展的動力系統和歷史進程知識點
一、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一)社會規律及其特點?
(1)社會規律形成于人的實踐活動之中?
與自然界不同,社會歷史是由人和人的活動構成的,它是人們的活動及其結果的總和。馬克思指出,歷史不是某種神秘精神力量的工具,“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沒有人的創造性活動,就沒有社會歷史及其發展。這正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根本區別。社會規律正是形成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之中。人通過實踐活動可以認識、利用和駕馭社會規律,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可以對社會發展的可能途徑進行能動地選擇,從而創造歷史。
(2)社會規律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才能存在、實現和體現。?
自然規律無論人類活動是否參與,都在起作用。與自然界不同,實踐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本質,是社會存在和運動的方式。社會規律不存在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之外,而是存在并實現、體現于人們的實踐活動之中。?
(3)社會規律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
人們的實踐活動紛繁復雜,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層出不窮,千差萬別,在現象上表現為多樣的偶然性而不重復;歷史必然性即存在和實現于偶然性之中,社會規律和發展趨勢通過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和層出不窮的歷史事件表現出來,主要表現為統計學規律。?
社會規律雖然有其特點,但和自然規律一樣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相對穩定性以及普遍性、重復性,不依人的意識、意志為轉移。?
社會規律同人的自覺活動辯證統一的基礎是實踐。社會規律就是人們“社會行動的規律”,而人們的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歷史的作用也只有在認識和遵循社會規律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有效的發揮;對社會規律的認識越全面越深刻,人的自覺活動就越自由,其作用就越大。?
社會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和人的創造活動的辯證統一。我們要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深入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積極探索當代社會發展的規律性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特別要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認清歷史發展的大趨勢,不為歷史發展具體過程中出現的暫時曲折和偶然性所左右,走歷史發展的必由之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要把探索、尊重社會規律和發揮自覺能動性辯證統一起來,才能不斷奪取更大的勝利。?
(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及矛盾運動?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產生;生產力的性質和水平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狀況;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和方向;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
(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阻礙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兩者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生產力不斷發展,生產關系則相對穩定。兩者之間總是存在著矛盾。新的生產關系剛剛建立時,是基本適合生產力發展的,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到一定程度,它就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最終導致生產關系的變革。這就是兩者之間“基本適合→不適合→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
這一規律的基本內容是:生產力始終是決定性因素;生產關系的性質及其變化發展,生產關系是否需要變革以及變革的方向和形式,歸根到底取決于生產力發展狀況;生產關系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是否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
這一規律具有重大意義:在理論上,它是我們科學理解社會歷史的鑰匙,它是我們觀察一切社會現象的根本出發點。在實踐上,它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最重要的理論依據,是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理論依據,也是堅定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的理論依據。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的某些方面、環節和具體制度所進行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自我完善。這一規律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我國的生產力是相對落后、多層次的,我國的生產關系應當適合生產力的這種狀況;經濟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它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及矛盾運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
1.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關系及矛盾運動?
?、俳洕A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指同生產力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上層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及設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上層建筑是根源于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有什么性質的經濟基礎,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和變革。?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上層建筑總要利用政權和意識形態的力量,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并同有害于自己經濟基礎的現象作斗爭;上層建筑適合自己的經濟基礎的需要時,就起促進作用,不適合時,就會阻礙自己的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上層建筑對社會發展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當它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力量。?
?、劢洕A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構成了兩者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是建立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基礎之上的。當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基本適合生產力發展之時,為它服務的上層建筑和它是基本適合的;當生產關系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之時,上層建筑同生產力發展引起的經濟基礎的變革要求之間就發生了尖銳的矛盾,從而要求上層建筑的變革。兩者的矛盾運動也是“基本適合→不適合→基本適合”的矛盾運動過程。?
2.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的內容和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體現了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這一規律的基本內容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的性質及其變化發展,上層建筑是否需要變革及變革的方向和形式,取決于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性質取決于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這一規律的重大意義:在理論上,要堅持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辯證原理,反對否認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片面夸大上層建筑反作用的唯心主義上層建筑決定論,也要反對忽視和否認上層建筑反作用的機械決定論和自發論。在實踐上,這一規律為觀察研究社會問題提供了科學方法論,使我們能正確分析社會的經濟同政治、思想現象之間的關系。這一規律也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是我國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依據。我國政治體制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對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環節和具體制度的改革,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這一規律指出了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根本目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提高效率,維護安定團結,激發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揚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為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保證和環境,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服務,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二、社會發展的動力
(一)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和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是因為:?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構成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特定的社會形態。在這兩對矛盾中,前一對矛盾更為根本。?
(2)這兩對矛盾是社會區別于其他運動形式的特殊矛盾和特殊本質,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決定了社會的性質和面貌。?
(3)這兩對矛盾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其運動的規律是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社會發展的方向。?
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是:社會發展以生產力為基礎,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相對穩定的生產關系發生沖突,要求變革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又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新的上層建筑的建立保證了新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新的經濟基礎又解放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這種層層決定和反作用的關系,形成了以生產力為最終根源、整個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前進上升的辯證運動過程;這個一般進程具體表現為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依次更替。?
(二)“生產力標準”的依據及意義?
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是“生產力標準”的最重要的理論依據。?
1.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1)物質生產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2)物質生產是從事其他一切活動的基礎,是一切社會關系存在、發展的最終根源。
(3)物質生產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內容,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
(4)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并最終決定上層建筑,不斷推動社會形態的更替。生產力是不能選擇的客觀物質力量,它決定了社會規律的客觀性;在此基礎上,歷史唯物主義承認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反作用,但這種反作用有一定限度,歸根結底依賴于生產力的狀況。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要反對歷史多元論和歷史相對主義。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是單一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革命、科學技術和社會意識等等,都能夠在一定條件下推動社會的發展,它們匯成作用和反作用、決定作用和相互作用的綜合力量。但生產關系、上層建筑、社會意識的反作用,歸根到底依賴于生產力的狀況;社會革命、科學技術,歸根到底,也是在一定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發生和發揮作用的。物質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觀點。歷史多元論認為,歷史“是被多元地決定的東西”,人們的思想、知識可以決定社會的發展,否認物質生產力的最終決定作用,從而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堅持生產力標準,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所謂生產力標準,是指:(1)是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生產力是判斷一切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2)是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判斷我們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標準。(3)是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判斷一切制度進步、優越與否的根本標準,是“社會進步的最高標準”。所謂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就是允許生產力以過去沒有的速度和規模迅速發展,發展先進生產力,大大提高生產率。?
生產力標準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關于檢驗真理的客觀實踐標準的運用和深化,也是唯物史觀關于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的原理的體現。生產力標準是判斷社會進步的銳利武器;要堅持三個“有利于”標準,這是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實踐和尊重實踐的重要的唯物史觀根據;它是進一步深化、完善改革和擴大開放的銳利武器。?
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進程。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改造,都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特別是先進生產力。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也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才能最后使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進而過渡到共產主義。因此,******指出,我們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就是黨的理論、路線、綱領、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必須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是要體現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要敏銳地把握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和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采取切實的工作步驟,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
(三)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斗爭包括不同階級之間的經濟斗爭、政治斗爭和思想斗爭等基本形式。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主要和直接表現為階級矛盾,通過階級斗爭來解決,因此,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這主要表現在:?
(1)階級斗爭促進了階級社會質的飛躍。革命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階級斗爭,造成了社會的革命和進步,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2)在階級社會的量變過程中,革命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階級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作出某些讓步,多少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階級斗爭只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不是階級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對階級斗爭學說的新貢獻在于:①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只同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②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③無產階級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和進入無階級社會的過渡。
(四)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革命與改革?
1.社會革命的實質和作用。?
社會革命的本義是指政治革命,它的實質是先進階級用革命手段****反動階級的統治,以先進的社會制度取代腐朽的社會制度,是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里轉到革命階級手里是實現革命的首要基本標志。革命根源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廣義的社會革命包括社會生活中一切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變革。社會革命的作用是:其一,它是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實現社會更替的決定性手段和環節。其二,它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其三,它教育、鍛煉先進階級的廣大群眾,使他們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它是社會形態變革的決定性環節和手段,是“歷史的火車頭”。?
2.社會改革的含義及其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偕鐣母锸窃诰S持社會根本制度不變的前提下,對經濟基礎或上層建筑的某些方面、環節的調整和對某些具體制度的變革;一般來說是在社會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進行的;具有經常性、普遍性、漸進性等特點,屬于社會根本制度的局部的量變。應當把剝削階級進行的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革區分開來。前者是為了維護和鞏固剝削制度,在客觀上也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后者則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調節和完善。?
?、谏鐣母锏淖饔檬牵旱谝?,它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經常性形式和有效途徑,可以緩和、調節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第二,它解放和進一步發展了生產力,并引起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深刻變化。第三,社會主義改革的作用是:其一,它是解決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主要手段,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主要和直接動力。其二,它促進了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社會主義的“制度創新”,能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使其充滿生機和活力。其三,它是對社會主義傳統體制的根本變革。改革是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鄧小平把我國當前的改革看做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充分說明了它的重要作用。
(五)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和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科學技術的社會功能?
(1)科學是一種精神力量,具有認識功能。古代科學對無神論起了促進作用。近代科學為近代唯物主義奠定了基礎,打開了形而上學世界觀的缺口。重大科學發現往往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茖W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有重要意義。?
(2)科學技術具有生產功能,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物質生產手段、條件、過程和效果等起著巨大的推動和改造作用,能夠轉化為巨大的物質財富。?
(3)科學技術促進社會關系的變化和變革,造成產業結構的變化,造成產業、企業之間關系的改變,為消除三大差別創造條件。?
(4)科學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改善了人們的勞動條件和生活條件。?
(5)科學技術對社會生活各方面都產生重要影響,具有社會政治和文化教育功能,促進文教、藝術和各種社會服務事業的繁榮。?
2.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科學技術革命大大提高了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引起生產力革命,生產勞動日益智能化、自動化,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的迅速發展。?
(2)科學技術革命必然引起社會關系的變化??茖W革命必然導致社會革命,它創造社會革命的思想條件和物質前提,往往成為社會革命的先導。?
(3)科學技術革命不斷變革著人的實踐活動方式,包括生產活動方式、經營管理方式以及軍事斗爭方式、生活方式等等;不斷變革著人的精神世界、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它反對宗教神學,促進觀念形態的革新;它引起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發生深刻變化,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
(4)科學技術革命,為解決一系列全球問題創造條件,對人類未來的發展產生著長遠的深刻的影響。?
要重視科學技術革命的作用,但要反對片面夸大其作用,認為科學技術可以主宰、改變人類的一切;清除一切社會弊端,否認社會基本矛盾、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作用的“技術決定論”或“技術悲觀論”。?科學技術革命的作用受社會經濟、政治、觀念等因素的制約,它掌握在不同的人和階級、勢力的手里,作用是不同的。要把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不當造成的負面影響和科學技術本身區別開來。?(六)科學技術發展與“全球問題”?
1.科學技術發展與“全球問題”?
伴隨科學技術發展,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人口爆炸、糧食危機、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等問題日益突出,這些問題不同程度地涉及全世界所有國家、民族利益,具有全球性和世界性影響,因此被稱為“全球問題”。
要明確認識到:?
?、偃騿栴}深刻反映了人類社會與自然的矛盾,這個矛盾處理不好,就會遭到自然界的懲罰和報復。?
?、谌騿栴}深刻反映了科學和價值的矛盾,科學技術發展一方面不斷滿足人的需要與發展,也有同人的需要和發展相沖突的一面。?
?、廴騿栴}的發生和發展,涉及社會制度、觀念、社會組織管理、整體社會領域等一系列問題,這是由于人們利用科學技術失去控制,不合理地利用科學技術造成的。?
2.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哲學意義?
伴隨著全球問題的產生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其基本思想是:社會發展的目標是滿足人類的需要;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還應考慮后代人的需要,不應犧牲后代人的需要來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和資源,使經濟發展能夠持續進行下去。?
可持續發展問題的哲學意義是:?
①它表明和證實,社會發展是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過程。一旦和諧關系遭到破壞,社會發展將出現災難性后果。
?、谏鐣l展是目的性和規律性的統一。在社會發展中,人類無疑應該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但同時要尊重自然和社會發展規律。?
③要正確處理人類社會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把它們結合起來。?
三、歷史的創造者
(一)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系?
社會發展和人的活動的關系是:?
(1)社會發展離不開人的活動。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是人的活動的歷史,社會的一切活動都是由人類承擔的。沒有人的活動就沒有社會發展?!皻v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語)?
(2)人的活動離不開社會發展。社會發展的規模、程度、狀況制約著人的活動。人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劇作者”。?
要對歷史的參與者和創造者作出區分。凡是在社會中從事一定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而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參與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和基本趨勢活動的人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
(二)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因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馬克思、恩格斯語),人民群眾最終“決定歷史結局”(列寧語)。?
(2)個人,即使是杰出人物,其業績的取得都必須依靠人民群眾,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脫離人民群眾,將一事無成,與人民群眾對立,將為歷史所淘汰,以遭受失敗而告終。?
(3)社會發展規律必須通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實踐活動才能實現出來,人民群眾之人心所向預示著社會進一步發展的趨勢,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歸根到底體現了社會發展規律的要求。尊重社會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群眾歷史主體地位是一致的。?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決定生產關系并最終決定上層建筑和整個社會的發展。?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實踐活動提供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
(3)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他們的實踐經驗是精神財富的源泉,同時他們也直接參加了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
(4)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總是受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3.這一原理的意義
在理論上,要反對唯心主義英雄史觀。英雄史觀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認為帝王將相和英雄豪杰的意志、思想動機決定社會的發展,這是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另一種是認為某種神秘的精神力量決定社會的發展,英雄人物則是這種神秘力量的體現者、受托人,這是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兩者有著共同的本質,即都認為精神力量決定社會發展,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認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在實踐上也具有重要意義:(1)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歸根到底左右著歷史前進的方向。人民群眾的人心向背始終是社會發展中起最終決定作用的因素。人心所向體現著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預示著社會進一步發展的趨勢。(2)要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包括: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逼渲?,“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則是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代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建立在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這一原理的基礎之上的,是這一基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貫徹和運用。人民群眾是我們一切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是勝利之本,是我們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可靠保證。(3)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就要深刻領會“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黨的十六大報告)
(三)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1.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
個人指生活在特定社會關系中的具有不同作用和個性的個體。人民群眾也由個人構成,沒有個人,也就沒有人民群眾。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取決于個人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歷史地位和所代表的階級、階層和勢力,以及個人具有的才能、知識、素質和個性等等。個人可以推動、加速社會歷史的發展,也可以延緩、阻礙社會歷史的發展。?
2.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1)在個人中,按其在社會歷史中作用和影響的大小,可以劃分為普通個人和歷史人物。歷史人物是對社會歷史有重大影響的個人。其中,能反映時代要求,在歷史上具有重大進步作用和顯著貢獻的歷史人物,就是杰出人物,亦稱“偉大人物”。杰出人物的產生體現了歷史的必然性,它是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群眾的需要而產生的,“時勢造英雄”,即時勢召喚、鍛煉和篩選英雄。一定時代提出一定任務,一定會有人發現并提出它,這是必然的;但誰來做這件事,恰巧是某個人物而不是別人,這又是偶然性,與個人的聰明才智、努力奮斗以及機遇等因素有關。杰出人物的產生,體現了歷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統一。?
(2)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①他們是歷史事件的主要當事人,是重要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和指揮者。他們使歷史事件打上自己意志的烙印和特征。②他們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和完成歷史任務的組織者。他們比一般人覺察問題早,站得高,看得遠,承擔歷史任務的愿望比別人強烈,因此能首先將歷史進程提出的任務指出來,制定解決的方案,并組織群眾實現歷史任務。③他們是歷史進程的重大影響者。他們在一定條件下直接影響歷史事件的結局或成敗,但不能改變和決定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3)杰出人物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科學、文化教育和藝術等各方面的杰出人物,其具體作用各有特點,要具體分析。?
(4)杰出人物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杰出人物對人民群眾具有指導、教育、動員和組織作用,群眾需要杰出人物。另一方面,杰出人物又離不開人民群眾。杰出人物來自人民群眾;代表群眾,依靠群眾才取得了成功,他的業績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參與。?
3.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原則?
評價歷史人物(包括杰出人物)要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這是評價歷史人物的科學原則。歷史分析方法要求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出發,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進行歷史的、具體的、全面的考察。階級分析方法要求在分析有階級斗爭的社會中的歷史人物時,把歷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階級關系中,同他們所屬的階級聯系起來客觀地、本質地加以考察和評價。?
(四)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包括:a.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b.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c.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d.一切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是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皬娜罕娭衼?,到群眾中去”,則是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四、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
(一)社會形態及其更替?
1.社會形態的含義和內容?
社會形態是指同一定的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特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形態的統一體。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把復雜的社會關系區分為物質的社會關系(主要指生產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包括文化、道德、政治關系等)。經濟基礎是同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其中,前者是思想上層建筑,后者是政治上層建筑。前者為后者提供理論根據和指導,后者在前者指導下建立起來,是前者的物質附屬物;后者為前者的傳播、實現提供政治保證,并強烈影響前者。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經濟基礎的性質是劃分不同類型社會形態的客觀標志。不同社會形態的區別,主要在于其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不同。社會形態范疇是對一些同類社會共同體本質的概括,同一種社會形態在不同國家、民族中有不同的特點。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一個具體的社會形態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過程。
2.社會形態的更替階段?
社會形態的演化是由社會的基本矛盾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決定的,它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由低級到高級、依次更替的過程。人類社會已經出現過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五種社會形態(以生產關系劃分為標準的社會經濟形態).
(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和選擇性
1.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
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性指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不依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是因為:?
(1)社會發展依賴于自然環境、人口,特別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2)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它決定生產關系并最終決定上層建筑,決定社會形態更替的歷史必然性。?
(3)社會發展是由許多個人意志和活動構成的“總的合力”作用的客觀結果。盡管人們都在進行著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但人活動的目的不是主觀自生的,社會發展的現實常常既不是這些人,也不是那些人所期待的。社會發展過程的決定性使人們不能自由選擇社會形態。?
2.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
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主體選擇性是指,在一個國家、民族處于歷史轉折點時,社會發展往往顯示出多種可能的途徑。哪一種可能變成現實,取決于這個國家、民族的自覺選擇,取決于這個國家、民族內部不同階級、集團的力量對比。選擇可以使一個民族跨越一定社會形態,通過不同道路實現社會發展的規律。一個民族之所以作出這種或那種選擇,一是取決于民族利益,民族利益是一個民族進行歷史選擇的直接動機;二是取決于對歷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點的把握程度。這種把握程度,直接制約著其歷史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方向;三是取決于對國際環境的認識,從對這種認識中獲得“歷史的啟示”。
3.主體選擇性與社會發展決定性是內在統一的?
社會規律在總體上、長遠趨勢上決定歷史進程,但社會歷史的具體內容則受到主體的認識、意志和選擇的重大影響,社會發展過程是自然歷史過程和人的創造過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辯證統一。社會發展決定性和主體選擇性是內在統一的。一方面,社會發展的決定性通過人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表現和實現出來,主體選擇性是社會發展決定性的實現形式。另一方面,主體選擇性又以社會發展的決定性為前提;選擇是在既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選擇,是在客觀可能的時空條件下的選擇,它受社會規律的制約;人們不能選擇生產力,也不能任意選擇和變革生產關系;更不能改變人類歷史的總體進程。
(三)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1.社會發展道路的統一性是指:就人類總體歷史而言,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在生產力推動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的過程。社會形態更替的基本秩序是:由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依次更替。?
2.社會形態更替的多樣性是指:就具體國家和民族來說,社會形態的更替并不是嚴格按照上述序列依次演進的,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能夠跨越某一種或幾種社會形態,以“跳躍”方式走向先進的社會形態。?
3.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是辯證的統一:一方面,社會更替的統一性通過多樣性表現出來;另一方面,多樣性并不是對統一性的否定,具體國家社會形態的“跳躍”必有特定的社會歷史前提條件。從人類歷史總體來看,封建社會的產生不可能晚于資本主義社會,而資本主義的出現必然早于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形態更替有其一定順序性。?
4.現實的社會形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這表現為,同類社會形態既有共同的本質,即社會根本性質上的統一性,同時,又有各自的特點,即不同國家,由于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差別,表現出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方面具體表現形式的特殊性。同是封建社會,中國和西歐不同;同是資本主義社會,日本和美國又有不同。?
(四)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
1.社會發展過程的前進性?
社會發展的前進性是必然趨勢,理由是:?
(1)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發展前進性的最深刻的根源。?
(2)社會發展的前進性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群眾的要求決定了社會前進的基本趨勢。
(3)社會形態的更替是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它拋棄了陳舊過時的東西,保留了合理有價值的東西,并增加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否定社會發展前進性的歷史循環論和歷史悲觀論是沒有根據的。
2.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
社會發展過程的曲折性表現為:曾經是進步的社會形態,由于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喪失了原有的進步性;某一社會形態從某些方面看是前進了,但從另外方面看卻是退步了;新的社會形態產生過程中,進步階級和反動階級、新舊勢力在斗爭中互有勝負的曲折性;新社會形態建立后,出現停滯、以至舊社會形態復辟倒退的曲折性等。這是因為:社會發展的前進性都是具體的、歷史的、復雜的,而不是抽象的、純粹的;新舊階級和勢力力量對比及其變化;新的階級和勢力犯了錯誤。
成考專升本政治學習方法
一、題型
專升本政治試題從內容上分,由四部分組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中論、時事政治。各部分所占的比重分別大約為哲學42分;毛概、中論98分;時事政治10分。所考內容都是基本和重要的知識點,基本沒有偏題、怪題和難度很大的題。
從題型上分:選擇題,40小題,共 80分(每章節2小題左右);
辨析題,2小題 ,共20分(馬哲、毛概、中論的一小題,不出辨析題的就是出論述題)
簡答題,3小題,共30分(馬哲、毛概、中論各一小題)
論述題,1小題 ,共20分(馬哲、毛概、中論的一小題)
二、方法
針對不同的題型,運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選擇題:不要背,只要會;選擇題重要的是多練習,多做題,將知識點在心中留下印象,而不需要將知識點完完全全背誦下來就可以拿到大部分的分。
其它題型:要想背,先得會;“會”:筆不能寫、口不能言、心知肚明;建立框架、梳理線索、破解難點、把握考點、全面復習、重點突破。對于其他題型,需要清楚答題“套路”,心中樹立好答題要點,形成框架,套進答題套路中。記住!一定要分點答題。
三、關鍵點
政治學習中最關鍵最基礎的環節是對基本理論的理解。要學好政治課,就要以真正的理解為前提。在政治課的復習中,要把全面復習與重點復習結合起來,首先進行全面復習,在全面復習的基礎上把握重點。
政治學習容易拿分,換言之,政治是低投入,高產出的學科。因此考生應該抓住政治,以提高總分,提高考試通過率。
專升本政治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