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課本
為了更好幫助大家在小學階段夯實數學基礎,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了方便大家學習借鑒,下面小編精心準備了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課本內容,歡迎使用學習!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數學電子版課本
查看完整版可微信搜索公眾號【5068教學資料】,關注后對話框回復【5】獲取五年級語文、五年級數學、五年級英語電子課本資源。
五年級下冊數學下冊知識點歸納
1、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即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如: ×5表示求5個 的和是多少,或者表示 的5倍是多少。
× 表示求 的 是多少。 3× 表示3的 是多少。
2、分數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分子和整數相乘的積作分子。
分數與分數相乘,分子與分子相乘,分母與分母相乘,能約分的先約分。
3、一個數乘一個真分數,所得的積一定小于原來的數;
一個數乘一個等于1的數,所得的積等于原來的數;
一個數乘一個大于1的假分數,所得積一定大于原來的數。
4、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一般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有12條棱,12條棱可以分為三組:4條長,4條寬,4條高,長、寬、高分別相等。有8個頂點,每個頂點處由三條棱組成,長、寬、高各一條。
5、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相等,都是正方形。有12條棱,12條棱長度相等,叫做正方體的棱長。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6、長方體的棱長和=(長+寬+高)×4
正方體的棱長和=棱長×12
7、長方體6個面的面積之和叫做長方體的表面積。
長方體上面或下面的面積=長×寬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2+長×高×2+寬×高×2,用字母表示為:S=2ab+2ah+2bh
8、正方體的6個面的面積之和叫做正方體的表面積。
正方體每個面的面積=棱長×棱長
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用字母表示為:S=6a2
9、露在外面的面積=一個面的面積×露在外面的面的個數
10、如果兩個數的乘積是1,那么這兩個數叫做互為倒數,其中一個數叫做另一個數的倒數。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11、分數除法法則:除以一個數(零除外),等于乘這個數的倒數。
12、當除數<1時,商大于被除數;
當除數=1時,商等于被除數;
當除數>1時,商小于被除數。
13、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常用的容積單位有升和毫升。
計算物體的體積用體積單位,計算液體、氣體的體積一般用容積單位。
14、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升
1升=1000毫升 1立方厘米=1毫升
15、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
長方體(或正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16、測量不規則形狀的物體的體積時,可以將不規則物體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上升的水的體積或者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這個物體的體積。
17、分數混合運算的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順序相同,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減法,有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面的,再算括號外面的。
整數的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18、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或百分之幾)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計算。
19、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叫做百分數。百分數也叫百分比、百分率。
20、及格率=及格的人數÷總人數
成活率=成活的棵數÷種植的總棵數
出粉率=面粉的重量÷小麥的重量
合格率=合格的產品數÷產品總數
出勤率=出勤人數÷總人數
命中率=命中次數÷總次數
優秀率=優秀人數÷總人數
發芽率=發芽的種子數÷種子總數
21、小數化成百分數:先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再在后面添上%。
分數化成百分數: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時,保留三位小數),再把小數化成百分數。
百分數化成小數:先去掉%,再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
百分數化成分數:先把百分數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然后約分、化簡;或者先把百分數化成小數,再化成分數。
22、條形統計圖能清楚地看出每個項目的數量,并且方便進行比較。
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分別占總量的百分之幾。
折線統計圖能清楚地看出數量的變化情況。
23、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叫這組數據的眾數。
把一組數據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排列,中間的數叫這組數據的中位數。當一組數據的個數是偶數時,中位數取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
平均數=總數量÷總份數
小學五年級重點知識回顧
1、單位轉化規律:大單位化小單位,乘進率;小單位化大單位,除以進率。
2、常用長度單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3、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千米、公頃、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
1平方千米=100公頃 1公頃=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4、常用質量單位:噸、千克、克。
1噸=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5、常用時間單位:年、月、日、時、分、秒。
1年=365天(閏年366天) 1年=12個月
1日=24小時 1小時=60分 1分=60秒
6、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形等,學過的立體圖形有長方體、正方體等。
7、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長方形的長=周長÷2-寬 長方形的寬=周長÷2-長
正方形的邊長=周長÷4
8、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9、長方形的長=面積÷寬 長方形的寬=面積÷長
平行四邊形的底=面積÷高 平行四邊形的高=面積÷底
三角形的底=面積×2÷高 三角形的高=面積×2÷底
梯形的高=面積×2÷(上底+下底)
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和=面積×2÷高
梯形的上底=面積×2÷高-下底
梯形的下底=面積×2÷高-上底
10、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分母不變,只把分子相加減,結果約成最簡分數。
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先通分,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再加減。
11、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被除數÷除數=
12、分數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提高數學成績的好習慣
1、培養認真審題的習慣
認真審題是正確解題、準確計算的前提。小學生因審題不嚴而導致錯誤的現象較重,原因是一方面學生識字量少,理解水平低;另一方面是做題急于求成,不愿審題。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審題的重要性,增強審題意識。同時,還要教給學生審題方法,建立解題的基本程序如審題—列式—計算—驗算—作答等,把審題擺在解題過程的第一位。
2、培養認真驗算的習慣
在解題過程中,要培養認真驗算的習慣,這是保證解題正確性的關鍵。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驗算作為解題過程的基本環節之一。加強訓練,嚴格要求和督促學生去做,要向學生講清什么叫驗算以及驗算的方法、意義等。
3、培養認真估算的習慣
估算是保障計算準確的快捷手段,但現在不少教師認為估算很少作為考試內容而不予重視,這是十分錯誤的。教師要抓住各種時機,有意識的讓學生掌握估算方法,引導學生發現一些和、差、積、商的規律。如2040÷40,估算時將2040看作,把2040÷40看作2000÷40來估算,可用來檢驗計算的最高位是否正確,讓學生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4、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較多,一些能力強的同學做的快、算的準,他們做完后便迫不及待的報出解題方法和結果。這使得一部分做題較慢的同學不假思索的照抄他們的結果,時間長了,這部分同學就養成了懶于思考的不良習慣。因此,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
5、培養質疑問難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要多動腦筋,勤于思考。對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滿足于會背誦,更要力求理解。質疑問難是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刻苦鉆研、勤于思考、主動進取。遇到不懂的問題主動請教,不恥下問,和同學展開討論,不弄清問題決不罷休,當問題得到解決時,學生就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6、培養自己發現錯誤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必然會出現差錯,對此,老師不能等閑視之。因為學生出現差錯的地方,正是學生掌握知識的薄弱點,并且可能是典型的、普遍的。教師應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用自己學到的檢驗方法去找出錯誤。在對比中把握問題的關鍵,力求自己發現并改正錯誤,提高解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