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的期末試題及答案
進入到高一階段,大家的學習壓力都是呈直線上升的,因此平時的積累也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一歷史的期末試題及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2小題,每小題2分,共44分。)
1、右圖所示耕作技術開始出現于
A.春秋戰國 B.兩漢時期
C.隋唐時期 D.宋元時期
2、在西方人眼中,中國文明的“象征”在不停地變化,兩千年前是①,一千年前是②,五百年前是③。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①是瓷器 B.②是絲綢 C.③是茶葉 D.以上都不正確
3、明代蔣以化《西臺漫記》中記載:“大戶張機為生,小戶趁織為活。每晨起,小戶數百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饕餮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材料中反映的經濟新現象是
A.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B.絲織業的規模擴大
C.生產部門分工細致 D.機器生產成為新寵
4、電視劇《喬家大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中國商業的繁盛,也反映了當時我國商幫的實力。明清時期,社會上有“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之說,“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幫分別是
A.蘇商和晉商 B.浙商和晉商
C.徽商和晉商 D.蘇商和徽商
5、馬可?波羅在描述中國某港口時說:“”“刺桐”是指
A.泉州 B.上海 C.揚州 D.大都
6、材料一:新航路開辟后原產美洲的玉米、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品種傳播到世界各地,飲食結構隨之變化。材料二:戊戌變法時期,康有為曾請求朝廷下令“斷發易服”。兩則材料都直接體現了
A.革命史觀 B.社會史觀 C.全球史觀 D.近代化史觀
7、右圖是《萬國宇宙志》中的一幅14世紀歐洲人對遙遠國度的想象圖。當時歐洲人產生這種想象的客觀原因是
A.對遙遠國度的畸形人的恐懼
B.對東方異教徒的想象與揣測
C.新航路開辟后東方人被丑化
D.世界各地處于相對孤立狀態
8、金德爾伯格在《世界經濟霸權l500~l990》一書中記錄的英國每年申請專利數如下圖。下列現象與圖中反映的歷史事實有因果關系的是
A.英國清教徒革命完成 B.工業革命的發展
C.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 D.世界體系的確立
9、下表中石油產量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時 間 產 量
1870年 80萬噸
1900年 約2 000萬噸
A.內燃機的發明使用 B.電力的廣泛應用
C.萬能蒸汽機的推廣 D.航天工業的發展10、“上海輪船招商局創辦三年內,外輪就損失了1 300萬兩白銀。湖北官辦織布局開辦后,江南海關每年洋布進口減少10萬匹。”這說明洋務運動
A.能夠使中國走上富強道路 B.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C.培養了一批科技管理人員 D.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
11、“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愛國帽興,瓜皮帽滅;天足興,纖足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跪拜禮滅……”這首民謠反映了哪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
A.戊戌變法 B.洋務運動 C.辛亥革命 D.護法運動
12、順口溜是民間流行的一種口頭韻文,承載著時代氣息。以下為某地曾流傳的順口溜:①踢得好,砸得對,一村一個革委會;②深翻二尺五,麥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麥秸做扁擔;③吃有油,穿有稠,住有樓,還有余錢去旅游;④騎著摩托滿街跑,樂壞王莊小大嫂,聯產計酬發了家,多賣糧食買手表。上述順口溜出現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3、20世紀初,曾有一幅挽聯深深感染了中國人,其上聯是:殉社會者則甚易,殉工藝者則尤難,一霎墜飛機,青冢那堪埋偉士;下聯是:論事之成固可嘉,論事之敗亦可喜, 千秋留實學,黃花又見泣西風。該挽聯悼念的人物是
A.馮如 B.孫中山 C.萊特兄弟 D.愛迪生
14、“朝寄平安語,暮寄相思字;馳書迅已極,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書,又無君默記;雖署花字名,知誰箝緡尾。尋常并坐語,未遽悉心事,況經三四譯,豈能達人意?只有斑斑墨,頗似臨行淚?!痹撛姼枰髟伒男率挛锸?/p>
A.電話 B.電報 C.郵寄信件 D.電子郵件
15、“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等電視節目受到廣泛歡迎,此類節目主要說明了電視具有
A.普及知識作用 B.娛樂功能 C.傳播信息作用 D.新聞功能
16、“它可以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它能模擬三維動態效果,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它可以高度互動,雙向傳受,及時溝通。”文中的 “它”是指
A.廣播 B.電視 C.報紙 D.互聯網
17、1921-1929年美國工業生產增長了93.2%。胡佛總統曾驕傲地宣稱:“感謝上帝之助,貧困從這個國家的絕跡指日可待。”對此材料信息理解正確的是
A.貧富差距日益縮小 B.實際消費能力大增
C.制度矛盾基本消除 D.企業家盲目擴大生產
18、1931年,經濟學家凱恩斯把上街購物的家庭婦女稱作愛國者。他說“現在我們所需要的,不是勒緊褲帶過日子,而是一種發展擴張、積極活躍的精神狀態,要多制造一些商品、多買一些東西……”羅斯福新政中體現這一主張的做法是
A.銀行復業 B.減少耕地 C.以工代賑 D.企業公平競爭
19、羅斯福新政時期,有人驚呼:“這簡直是法西斯?!边@種論調是針對
A.緩和了與工人階級的矛盾 B.國家對經濟加強了干預
C.徹底摒棄了自由企業制度 D.全面整頓財政金融體系
20、1983年3月撒切爾政府公布了一個“中期金融戰略”,宣布要降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削減政府公共開支,嚴格控制財政赤字,同時降低工資稅率和投資稅率。上述政策措施的出臺主要是為了
A.應對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 B.緩解經濟發展中“滯漲”問題
C.廢除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 D.消除福利國家政策的不利因素21、歷史學家錢乘旦認為“美國是當代資本主義的集大成者”。以下能夠說明此觀點的是
A.美國引領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B.美國把自由資本主義推向鼎盛時期
C.美國積極踐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D.美國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22、歷史學習離不開對不同時代階特征的準確把握。下列相關時代與特征對應正確的有
選 項 時 代 特 征 之 一
A. 早期殖民擴張時代 商業資本控制著工業生產
B. 蒸汽時代 重化工業占據主導
C. 電氣時代 工業化城市開始興起
D. 信息時代 第三產業比重逐漸下降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題,第23題18分,第24題21分,第25題17分,共56分。)
23、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古代中國農村的家庭紡織圖(見右圖)
材料二 洋布、洋紗、花邊布、洋襪、洋巾入中國,而女紅失業;煤油、洋燭、洋電燈入中國,而東南數省之桕樹皆棄為不材;洋鐵、洋針、洋釘入中國,而業治者多無事投閑……華民生計,皆為所奪矣?!?——鄭觀應《盛世危言》
材料三 一組反映建國后我國農村狀況的圖片
(1)材料一中圖片反映了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什么特征?(4分)與之相比,材料二反應了什么新的社會現象?(2分)
(2)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變革調整的表現及其核心內容,(8分)從中你能得出哪些啟示?(4分)
24、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從1912~1919年的8年間,新建廠礦企業470多家,新增資本達一億三千多萬元,速度和規模都是空前的,超過了過去半個世紀的成就。
一戰結束不久,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剛剛有所發展的民族工業很快又蕭條下去。
材料二 中國與美國、印度部分經濟數據的比較(人均)
中 國
(1952年產量) 美 國
(1950年產量) 印 度
(1950年產量)
鋼產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
發電量 2.76千瓦時 2 949千瓦時 10.9千瓦時
材料三 1957、1992年我國工農業產品產量
產 品 1957年產量 1992年產量
鋼 535萬噸 8 000萬噸
煤 1.3億噸 11億噸
糧 食 1.95億噸 4.42億噸
棉 花 164萬噸 452萬噸(1)根據材料一,指出l912~1919年我國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2分)分析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5分)
(2)根據材料二,簡要指出當時我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及意義。(4分)
(3)材料三反映出我國經濟發生了什么變化?(2分)分析變化的主要原因。(4分)
(4)以上材料反映了我國不同時期工業的發展狀況,從中你能得到什么認識?(4分)
25、2014年3月5日,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古以來,外貿在人類文明演進和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一)限制通商口岸…… (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動…… (三)限制出口貨物的種類和數量。
材料二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說:“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志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卑殡S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各國之間商品和勞務交換日益發達,世界市場逐漸形成了。
材料三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
(1)材料一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內容?(1分)分析析清朝實行這一政策的原因。(4分)
(2)根據材料二中《資本論》的內容,概括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什么影響?(4分)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與發展的過程。(4分)
(3)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三中“開放體系”的特點。(3分)
高一歷史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2小題,每小題2分,共44分。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序號填入下表對應的空格內。)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C A C A B D B A D C
題號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C A B B D D C B B A A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題,第23題18分、第24題21分,第25題17分,共56分)
23(1)特征:男耕女織(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4分)
現象: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自然經濟開始解體。(2分)
(2)表現及核心:①土地改革,核心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②農業合作化,核心是把土地等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實現集體經營。③人民公社化,核心內容是提高公有化程度和規模。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核心是堅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田承包、自負盈虧等。(8分)
啟示:①經濟政策的制訂必須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②生產關系變革或調整必須與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③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答兩點得4分)
24(1)特點:發展迅速而短暫。(2分)
原因: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民國政府獎勵發展實業的政策;群眾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一戰結束后,帝國主義列強卷土重來。(5分)
(2)原因:重工業基礎十分薄弱。(2分)
意義: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2分)
(3)變化: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迅速。(2分)
原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4分)
(4)認識:國家的獨立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正確的政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4分)
25、(1)政策:閉關鎖國;(2分)
原因:①根本上是自然經濟的產物;②政治上是為防范東南沿海反清斗爭;③客觀上西方殖民者向東擴張;④主觀上受統治者盲目自大觀念影響(4分)
(2)影響:①殖民擴張給被侵略地區和人民造成極大破壞和災難;②大量財富流入西歐,為西歐資本主發展提供了資本原始積累。(4分)
過程:①新航路開辟使世界市場形成雛形;②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進一步拓展;③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基本形成;④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4分)
(3)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