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二期末測試題
對于必修二的歷史復習,我們往往需要通過平日里的測試才能檢測出來,因此我們需要做一份歷史試題。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高一歷史必修二期末測試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必修二期末測試題
一、單選題
1.西漢丞相公孫弘曾在相府建造“客館”,開東閣門延接賢士,咨以時務。公孫弘去世后,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六人先后為相。期間,商討國家大計的相府客館,逐漸化為丘墟,變成了馬廄、車庫,和奴婢的住室。這段材料客觀上反映出
A.中央與地方斗爭激烈 B.丞相權力逐漸被削弱
C.丞相有任免官員權力 D.西漢時丞相更替頻繁
2.李雅書等在《古代羅馬史》中說:15、16世紀,西歐各國普遍出現了“采用羅馬法”的熱潮。到19世紀初,則更出現了以羅馬法為基礎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拿破侖法典》。由此可見羅馬法
A.為資本主義規范了社會秩序 B.推動了工業資本取代商業資本
C.為資本主義立法提供了范本 D.保障了西歐社會資本原始積累
3.1493年,哥倫布帶回了他在新大陸采集的玉米、甘薯和馬鈴薯等高產農作物并廣泛種植,緩解了饑荒對舊大陸人類生存的威脅。下列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新航路的開辟密切了美洲和歐洲的經濟聯系
B.哥倫布徹底解決了亞歐大陸的饑荒問題
C.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D.新航路的開辟證實了地圓學說
4.明朝嘉靖年間的內閣首輔徐階曾說:“人嘗謂輔臣(內閣首輔)擬旨,幾于擅國柄,乃不然。見其所擬,帝一一省覽審定,有不留數字者。雖全當帝心,亦必更易數字,以示明斷。有不符意,則駁使更擬;再不符意,則譙讓隨之矣。故閣臣無不惴惴懼者。”這反映出明代內閣首輔
A.承擔了丞相的職能 B.不享有決策大權 C.制約了皇權的膨脹 D.成為最高行政長官
5.元代王禎《農書》中記載:“九州之內,田各有等,土各有產,山川阻隔,風氣不同,凡物之種,各有所宜。”王禎在此強調的是
A.農事安排要因地制宜 B.農業生產要把握農時
C.耕作技術影響產量高低 D.土地肥力決定農作物產量
6.據《中國古代經濟史》記載:“明初的科舉,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強維持南北人數的均衡。”據此可推知
A.科舉制度逐漸陷入困境 B.八股取士束縛人們的創造性
C.南北經濟差距不斷擴大 D.分卷有利于中華文化的繁榮
7.下表為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與美國、印度鋼和發電(人均)產量方面的比較表,為能使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國采取的相應措施是
人均產量 中國(1950年) 美國(1950年) 印度(1950年)
鋼產量 2.37Kg 538.3Kg 4Kg
發電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三年經濟恢復計劃的實施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
C.“大躍進”運動的掀起 D.改革開放政策的落實
8.下圖曲線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在曲折中發展,圖中B處所占比例較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國自然經濟的徹底瓦解 B.抵制洋貨運動的蓬勃發展
C.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 D.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9.“中國新興的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絕大部分是從無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業成套地移植過來的。”這說明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
A.由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壯大而來 B.由中西合資企業發展轉化而來
C.對西方企業有很強的依賴性 D.缺乏獨立的發展技術和道路
10.1931年,《中國礦業報告》記載:“能與外煤相競爭者,唯山東棗莊中興煤礦公司。”至1936年底,中興公司已擁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礦井和臺棗鐵路,還擁有3個大公司、5個廠、29個分銷廠以及碼頭等設施。此時,中興煤礦公司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列強暫時放松了對華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勵
C.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興起 D.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
11.小明的爺爺生活在近代中國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輪船公司打工,后來到與之相鄰的中國第一家從事江海運輸業輪船公司工作。那么他應生活在
A.廣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
12.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最重要的機構,但自嘉慶開始,許多人沒事就往軍機處跑,皇上要處理誰、提拔誰,還沒發文,當事人就知道了。材料表明
A.軍機處保密性降低 B.軍機大臣位高權重 C.君主專制空前強化 D.政令傳達暢通無阻
13.商周時代,土地為國家公有,由貴族組織人力進行農業生產;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形成了在土地私有基礎上男耕女織的農業經濟。這兩種耕作方式都
A.強化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B.屬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范疇
C.與當時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 D.有利于調動勞動者生產積極性
14.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在《文明史綱》中指出:“沒有一種文明可以毫不流動地存續下來,所有文明都通過貿易和外來者的激勵作用得到了豐富。”以下歷史現象不符合上述觀點的是
A.希臘民主政治的形成 B.羅馬萬民法的出現
C.隋唐科舉制度的建立 D.晚清新思潮的萌發
15.一位中國古代農民穿著棉襖,吃著玉米棒子,用曲轅犁耕地,他生活的朝代最早可能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16.漢初時,政府規定“市井之子孫(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雜類不得與士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時允許商人中“有奇才異行者應試”,商人及其子弟中舉做官的越來越多。這一變化反映出
A.朝廷逐漸放棄了傳統的抑商政策 B.原有規制受到商業發展的沖擊
C.官員與商人的社會地位漸趨一致 D.商人中“奇才異行者”逐漸增多
17. 1992年,我國政府調低涉及3 371個稅目產品的進口關稅;物價改革也邁出堅實的一步,由國家管理價格的產品從1991年底的737種減少到89種,其中下放給企業定價的有571種。與此直接相關的背景是( )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路線的提出 B.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C.對外開放政策的出臺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的確立
18.伯利克里說:“我可斷言,我們每個公民,在許多生活方面,能夠獨立自主;并且在表現獨立自主的時候,能夠特別地表現溫文爾雅和多才多藝。”其中的“公民”是
A.全體國民
B.全體成年國民
C.所有的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擁有數量不等的財產的成年男性
19.據甲骨文記載,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孫”。這反映了商代
A.王權與神權相結合 B.按血緣親疏分配權力
C.王權逐漸走向集中 D.開始實行分封制
20.“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鑒于以上教訓,秦朝實行了
A.朝議制度 B.焚書坑儒 C.分封制 D.郡縣制
21.“殖民制度大大促進了貿易和航運的發展。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奪得的財寶,源源流入宗主國,在這里轉化為資本。”馬克思這段話實質上揭示了
A.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 B.殖民活動的進步意義
C.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 D.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血腥性質
22.英國工業革命接近完成之際,卡萊爾在《文明的憂思》中發出感嘆:“當整個國家僅僅只在乎金錢和被金錢主宰的時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懸在深不見底的深淵上空。”可見,卡萊爾注意到了英國
A.煤礦大量開采導致土地塌陷 B.工業革命中社會財富急劇增長
C.經濟發展與人文精神的對立 D.工業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23.“工業生產正在達到非常巨大的規模,以致公司無法籌集到必需的資金。……這時,銀行通過提供由大批儲戶和投資者的資產匯集而成的資本,滿足了這些金融需求。”這種情況開始出現于
A.1500年前后 B.17世紀末18世紀初
C.19世紀中期 D.19世紀末20世紀初
24.19 世紀中期一位英國經濟學家說:“大洋洲有我們的牧羊場,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們的牛群,秘魯送來它的白銀,南非和澳大亞的黃金流向倫敦;印度人和中國人為我們種茶, 而且我們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種植園遍布東印度群島。”這段話表明
A.英國在歐洲沒有殖民地 B.各國經濟都依賴對英貿易
C.世界經濟聯系加強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確立
25.《南京條約》簽訂后,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像潮水一般涌進來的西方工業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得不到廣泛的銷路,英國下院一個調查中英貿易狀況的報告承認:近來同這個國家的貿易處于十分不能令人滿意的狀態。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沒有開放通商口岸 B.中國關稅稅率偏高 C.英國商品質量不佳 D.自然經濟頑強抵抗
26.1930年,美國通過法案提高進口關稅。這一行動引起連鎖反應,各國紛紛調高關稅。這反映了經濟危機爆發后,西方國家
A.一致提高關稅,共渡難關 B.設置關稅壁壘,轉嫁危機
C.整頓金融體系,擴大內需 D.實行國家干預,限制出口
27.閱讀下表,表格數據反映了
中國近代前期絲織品出口數值表
A.列強侵略激化市場競爭 B.洋務運動推動經濟發展
C.民族工業迎來短暫春天 D.絲織行業仍有競爭優勢
28.正如斯大林所說,羅斯福“新政”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談不到改造社會,談不到消滅這種生產無政府狀態和危機的舊的社會制度,而只是限制舊的社會制度的個別壞的方面,限制舊的.社會制度的個別極端的表現。對斯大林觀點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A.羅斯福“新政”改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個別環節
B.羅斯福“新政”卓有成效
C.斯大林反對羅斯福“新政”
D.羅斯福“新政”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制度
29.據統計,1970—1979年美國的農業人口從占人口總數的5%下降到3%,從事制造業的人口從占人口總數的30%下降到13%;從事服務和信息行業的人口從占人口總數的15%上升到72%。導致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是
A.電力革命的迅速發展 B.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迅速發展
C.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 D.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推動
30.經歷了20世紀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滯脹”泥潭中的痛苦掙扎,到1981年里根上臺時,美國經濟已陷入衰退。但與此同時,“國家已經做好準備,把經濟政策徹底地向右轉”。此處的美國經濟政策“向右轉”是指
A.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B.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C.加大社會福利資金投入 D.增加國有經濟的比重
第II卷(非選擇題)
二、綜合題
3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祭祀先農和親耕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周朝。明清兩代,成為國家重要的祭祀典禮。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并親耕(稱為藉田禮)。在先農神壇祭拜過先農神后,到親耕田舉行親耕禮。親耕禮畢后,在觀耕臺觀看王公大臣耕作。
中國古代的《汜勝之書》、《齊民要術》、《陳敷農書》、《王禎農書》、《農政全書》統稱五大農書,這五大農書是中國現存的古代農學專著中的杰作。農學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中取得成就最輝煌的學科之一,和中醫學、天文學以及算學并稱于世。
材料二 明清農村雖然還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但這一時期的小農經濟與市場的聯系日益緊密。農民已經不再僅僅是在自給自足之余,將自己的農產品拿到市場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賴于市場。農戶在種植糧食作物之外,都普遍開始種植旨在交換的經濟作物,如棉花、煙草乃至經濟林木,并開始對農產品進行加工。一部分農民由于經營有道、擴大生產而成為“上農”,一部分農民則從自耕農下降為佃農或雇工。一般租佃關系普遍采用契約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額的方式納租。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材料三 15世紀后,英國毛紡制呢業迅猛發展,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使養羊變得有利可圖,但需要大片的土地。1593年,國會廢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領主更愿意投資新的農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統,采用先進的耕作方式。土地被圍圈以后,農業資本家辦起農場或牧場,雇傭被剝奪了土地的農民進行生產。那些將土地出租給資本家的貴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資本主義的利潤。
(1)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歸納促進古代中國農業發展的因素。
(2)據材料二概括明清時期農村經濟的特點。
(3)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英國圈地運動的背景和進步性。
3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下圖反映了漢、唐,明、清四朝中樞的演變過程。
(1)按示例完成空格,并指出其演變趨勢。
材料二 雖然雅典民主制不得不以馬其頓亞歷山大征服而告結束,但其民主傳統卻得以遺贈后世,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和《雅典政制》……這些著作流傳下來,經中世紀而到近代……近代的英國兩院國會制、法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議會制與中世紀英國議會制及法國三級會議,乃至古代希臘民主傳統有著歷史淵源的關系。
——摘自《淺析歐洲民主的淵源》
(2)根據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傳統遺贈后世的主要途徑。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雅典為后世創造的民主運作方式。
材料三 起初,《十二銅表法》以及其他的法律規范僅僅適用于羅馬公民……隨著羅馬對外擴張以及國際交往和商業的發展,羅馬公民同外邦人和被征服地區居民在法律上的矛盾和糾紛日益增多……于是,執政官按照羅馬奴隸主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愿望,在審理一切涉及外邦人訟爭案件中,有意識地推動羅馬法進一步發展……
——吳于廑 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
(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羅馬法的適用范圍發生了什么變化?據材料,簡析發生變化的原因。
(4)假如上述材料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素材,你認為該組材料最恰當的主題是什么?
33.古今中外一般都重視外貿,外貿對國家發展、世界文明影響巨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武帝時開通海上絲綢之路,此后,這條路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路。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在東亞直到非洲東海岸之間一系列港口組成的海上貿易網絡,從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榮態勢,促成了貿易交流與地理知識、航海科技的傳播。在古代這就是中國與南亞、東南亞各國和平友好往來的見證,也反映了中國在歷史上的強大時期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注重平等的經貿往來,與歐洲的殖民主義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絲綢之路 復興海洋文明》(鳳凰網2014年9月17日)
(1)根據材料一指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情況以及這一“海路”反映了當時怎樣的對外政策。
材料二 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絲、茶等農副產品經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入西方。其中,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萬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多萬斤;絲的出口從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
一一摘編自李侃等《中國近代史》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法律文件,標志著我國終于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新成員。我國對外開放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一一摘編自網絡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并指出我國近現代歷史上兩次融入世界市場的不同態度。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經濟遭到嚴重削弱,傳統的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已經難以維持。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近代現代史》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20世紀40年代,當英國、法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衰落后,美國為便利其對外經濟擴張采取了哪些經濟政策措施。
參考答案
1-5 BCABA 6-10 CBCDB 11-15 CACCC
16-20 BDDAD 21-25 DDDCD 26-30 BDDCA
31. (1)統治者的重視;重農政策的推行;生產工具的革新;水利的興修;農業生產經驗的積累和流傳等。
(2)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經濟作物普遍種植;農民出現了階層分化;租佃關系普遍。
(3)背景:新航路開辟后,英國毛紡制呢業的迅猛發展;政府的支持。
影響:加快了城鎮化步伐;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有利于工業革命的開展;利于農業經營方式和生產技術手段的改進等。
32. (1)空格內容:內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內閣制。
趨勢:君主專制不斷加強。
(2)主要途徑:通過思想家著作流傳。方式:法制基礎上的差額選舉制、任期制、議會制、比例代表制等。
(3)變化:由適用于羅馬公民到適用于羅馬帝國范圍內的一切自由民(或從公民法演變為萬民法)。原因:對外擴張,疆域擴展;民族矛盾和經濟矛盾增多。
(4)古代中外政治制度的創新。(表述為古代中外政治文明、古代中外政治制度或多樣性的政治文明也給分)
33.(1)情況: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開辟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東至東亞,最遠可到非洲東海岸等地;海上絲路是中國與東南亞、印度洋沿岸地區之間的海上貿易網絡、文化交流與和平往來的通道。
對外政策:對外開放,平等貿易。
(2)影響:①沖擊了中國傳統的經濟結構,導致自然經濟逐漸解體;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③提高了中國農產品的商品化;④中國逐漸依附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淪為列強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⑤有利于中國近代化。
態度:第一次,在反侵略戰爭失敗后,簽訂不平等條約,被迫融入世界市場;第二次,積極主動,經歷艱苦談判,最終加入WTO。
高一歷史必修二期末測試題相關文章:
★ 高一歷史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