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一學習方法 > 高一歷史 >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總結

    時間: 維維20 分享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1

    第17課 解放戰爭

    一、抗戰勝利后中共為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1、國民黨“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

    2、重慶談判與《雙十協定》(1945年8-10月)

    (1)國共重慶談判的原因:

    國民黨方面:一是國際國內的輿論壓力;二是蔣介石尚未完成內戰的全部準備工作。

    共產黨方面:為爭取和平,揭露美蔣陰謀。

    (2)重慶談判結果:簽訂《雙十協定》(主要內容: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權利

    (3)重慶談判的意義: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動,擴大了影響。國民黨如果破壞協定、發動內戰,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動地位。

    3、政協會議的召開(1946年)和通過的決議:改組國民政府、召開國民大會、實施和平建國綱領、整編全國軍隊、制定憲法

    二、內戰爆發和解放軍的戰略防御

    1、全面內戰爆發標志:國民黨進攻中原解放區1946年夏2、解放軍的戰略防御階段:解放軍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目標,展開運動戰,先后粉碎國民黨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

    三、解放軍的戰略反攻和決戰

    1、解放軍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反攻的原因:

    經過一年作戰,敵我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具備了發起進攻的條件。

    2、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反攻: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3、戰略決戰

    (1)三大戰役:遼沈、淮海、平津戰役

    (2)意義: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1、北平和談

    2、渡江戰役與南京國民政府的覆滅

    3、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國內意義:

    國際意義:

    思想意義: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2

    第18課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

    (1)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弊病和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勞資間階級矛盾尖銳,周期性經濟危機爆發——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

    (2)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

    (3)法英德工人運動——階級基礎

    (4)馬克思、恩格斯所作的努力——主觀條件

    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標志: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

    (2)《共產黨宣言》的主要內容:課本85頁

    (3)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推動了社會主義運動蓬勃發展。

    二、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第二帝國被推翻,第三共和國建立,臨時政府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壓巴黎人民起義

    2、巴黎公社的性質:無產階級專政

    3、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政治方面:

    經濟方面:

    4、巴黎公社的失敗及其原因

    (1)主觀原因:缺乏先進政黨領導;沒有建立工農聯盟;沒有接管法蘭西銀行;沒有乘勝追擊,給了敵人可乘之機。

    (2)客觀原因:巴黎公社寡不敵眾。

    (3)根本原因:法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仍然是符合并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巴黎公社具有偶然性)

    5、巴黎公社的歷史意義:

    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3

    第19課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一、俄國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革命前的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

    (1)客觀條件

    ①俄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但沙皇專制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社會矛盾尖銳復雜。

    ②沙皇專制成為各種矛盾的焦點。

    ③一戰激化了俄國的社會矛盾。

    ④國際環境有利于革命。

    (2)主觀條件

    ①俄國無產階級革命性較強

    ②布爾什維克黨和列寧主義的正確領導

    ③廣大農民成為革命同盟軍

    二、革命進程

    1、二月革命(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推翻沙皇專制(羅曼諾夫王朝)

    (2)二月革命后,兩個政權并存(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

    2、《四月提綱》:

    列寧提出:下一階段革命應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即要推翻資產階級政權)

    3、“七月事件”

    臨時政府血腥鎮壓工人和士兵,表明無產階級企圖和平過渡和奪取政權是不可能的。

    4、十月起義

    (1)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2)先后發布《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和平法令》、《土地法令》。

    (3)成立人民委員會(蘇維埃政權正式建立)。

    概括: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

    三、俄國十月革命的意義:(1)世界意義(2)對俄國的意義(3)思想意義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4

    第20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前提:新民主主義革命在中國的勝利

    一、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政黨制度

    1、確立和發展的歷程:

    (1)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與中共并肩戰斗(基礎)

    (2)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標志著初步建立)

    (3)1954年以后: 全國人大召開后,政協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

    (4)1956年以后: 八字方針和愛國統一戰線(發展)

    (5)1982年: 十六字方針和政黨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完善)

    2、政協的性質:統一戰線

    3、政協的職能: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1954年 一屆人大召開前還代行全國人大的職能)

    4、我國實行政治協商制度的原因:

    (1)歷史原因:民主革命時期,民主黨派與中共并肩合作戰斗

    (2)現實原因:有利于團結、統一;有利擴大民主;有利于科學、民主執政;有利于克服官僚主義;有利于廉政建設

    5、特點:

    (1)前提:多黨合作是以堅持中共領導為前提

    (2)目標:服務于社會主義事業

    (3)關系:各民主黨派和共產黨共同參加國家政權和政府工作,不存在輪流執政的問題

    (4)地位:各民主黨派得到憲法的承認和保護,享有憲法范圍內的思想自由、組織獨立、和法律上的平等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

    (1) 中國人民政協會議召開:1949年9月 北平

    (2) 大會主要內容:籌備新中國的成立

    選舉了:政協全國委員會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通過了:《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確定了: 國都 國旗 國歌 紀年法

    (3) 大會的意義: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準備

    (4) 人民政協的性質和職能:

    性質:統一戰線組織

    職能:政治協商、民主監督; 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能(至1954年9月)

    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權組織形式

    1、背景:(1)民主政治是中共一貫的政治追求和主張,是長期探索的結果。

    (2)建國后政權的鞏固和經濟的恢復;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展開。

    2、確立:一屆全國人大召開 (1954年9月)

    (1) 一屆人大的主要內容

    通過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選舉了: 新一屆國家領導機構

    (2) 一屆人大的意義

    3、比較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1949年《共同綱領》在內容上的根本不同是什么?

    《共同綱領》規定:國家性質是新民主主義,原則是人民民主和新民主主義。

    1954年憲法規定:國家性質是社會主義,原則是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

    (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剛成立時,還沒有開展社會主義改造,因此仍然存在著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產階級。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展開,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漸取代了私有制,剝削階級經過改造,階級差別也逐漸消失。因此,《共同綱領》中的新民主主義已不能適應新形勢,在1954年憲法中改為社會主義。)

    4、思考: 我國的民主政治制度與西方的政治制度有哪些不同特點?

    西方:政黨競爭,分權與制衡原則。

    我國: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民主集中原則。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關系

    1、定義:課本

    2、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因:

    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不平衡;各民族風俗和習慣存在差異;

    社會政治、經濟結構、教育程度上也有較大差別。

    3、我國的民族原則: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

    4、意義:

    5、五個省級自治區:內蒙古、新疆、廣西、寧夏、西藏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5

    第21課 民主政治建設的曲折發展

    一、“”對民主法制的踐踏

    1、“” 發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左”傾錯誤發展到以階級斗爭為綱的結果

    (2)具體原因:

    l 對黨和國家及國際形勢做出的錯誤判斷

    l 被林彪和江青集團所利用

    l 國家政治生活不正常,存在嚴重的個人崇拜現象

    l 人們缺乏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觀念

    2、民主法制的嚴重破壞

    (1) 紅衛兵運動對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壞

    l 社會秩序受到嚴重沖擊和破壞,公民基本權利及人身權利遭到嚴重踐踏

    l 劉少奇冤案

    (2)造反派全面奪權對民主和法制的空前踐踏及危害

    l “一月風暴”上海奪權和全面奪權——黨政領導機關陷于癱瘓,社會處于無政府狀態

    l 造反派之間的激烈爭斗、武斗——加劇了社會混亂,生產、生活得不到基本保證,

    社會發展遭到嚴重挫折

    l 全國人大無法正常召開——實際上剝奪了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的民主政治權力

    l “砸爛公檢法”——嚴重破壞法制

    二、新時期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的發展

    1、民主法制恢復發展的歷史條件

    (1)的深刻歷史教訓(社會條件)

    (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和平反冤假錯案(政治條件)

    2、全面立法與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

    (1)1982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各項法律的制訂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為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

    三、民主制度的重建與完善——制度化、法律化

    1、重新召開“兩會”:各級人大和政協會議

    2、“十六字方針”: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3、《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村民選舉制度,加強基層民主制度的建設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6

    第22課 祖國統一大業

    一、“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1、什么是“一國兩制”?

    2、“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1)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吁海峽兩岸和平統一。

    (由武力解放到和平統一)

    (2)1981年9月,葉劍英提出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 。

    (3)1984年正式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3、“一國兩制”構想的意義

    (1)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指導方針,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導思想

    二、港澳回歸(“一國兩制”構想的成功實踐)

    1、香港的回歸

    (1)中英談判和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2)香港的回歸

    2、澳門的回歸

    (1)中葡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

    (2)澳門的回歸

    3、港澳回歸的意義

    三、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

    1、海峽兩岸隔絕敵對狀態的結束

    (1)中共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下, 積極采取措施,促進兩岸的和緩與交流

    (2)臺灣當局允許居民到大陸探親,并在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交流

    2、“汪辜會談”(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1)海基會和海協會成立,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九二共識”)

    (2)汪辜會談,為兩岸交流建立了正常化的聯系渠道

    3、“胡連會”(兩岸關系的新發展)

    4、關注臺灣問題

    (1)現狀:一方面,中共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與措施,積極促進兩岸的和緩與交流。另一方面:臺獨勢力和國際反華勢力成為阻礙祖國統一的兩大因素。

    (2)我國政府的措施和立場

    措施:大陸方面堅持“一國兩制”的方針,一直為兩岸的直接“三通”(通郵、通航、通商)作努力。

    立場:針對“臺獨”,我們決不承諾“不使用武力”。國家統一是不可逆轉的潮流。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7

    第23課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建國初期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是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產生此方針的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即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斗爭。

    2.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主要包括:“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后來又有改動,改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原則”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作用:①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②它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它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③它在世界上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原則。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建國初期的外交成就有

    ①中蘇等17個國家建交

    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③參加日內瓦會議

    ④參加萬隆會議

    2.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重要國際會議。

    3.1955年4月萬隆會議上,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亞非國際會議,代表著國際舞臺上一種新興力量的崛起,具有重大歷史意義。會上,周恩來鮮明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歸納

    高中必備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一個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一每單元知識點總結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上)

    高考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歸納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下)

    63856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天堂亚洲精品| 丰满少妇被猛男猛烈进入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aaa| 黑人一个接一个上来糟蹋| 么公的又大又深又硬想要| 在线观看日本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色综合| jjizz全部免费看片| 久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女女| 在线观看特色大片免费网站|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 国产乱妇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征服人妇系列200| 欧美高清性色生活片免费观看|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无遮挡又黄又爽又色的动态图1000|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91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免费61794|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欧美在线观看免费一区视频|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成品精品午夜视频| 天天看天天射天天碰|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亚洲成人aaa|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最近中文字幕2019高清视频|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完整成|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亚洲春色另类小说| 免费黄色片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