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匯總
2012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大家可以從人口總數、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還有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等方面來復習!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匯總,希望大家喜歡!
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匯總一
1、一個地區人口總數的最大值出現的時間應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由正值變為零的時期,因此人口增長速度降低并不等于人口總數的減少。目前,我國人口增長速度有所減慢,但人口增長數仍然很大。
2、注意生育率和出生率的聯系與區別:生育率是一定時期內出生人數與育齡婦女(15歲~49歲)人數之比。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礎,一般情況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水平也高。
3、對人口再生產類型的判斷應該分析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的特點,但并沒有具體的數值標準。
4、除人口自然增長外,人口的數量變化還包括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的遷入和遷出)。
5、注意環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區別:前者是指一個地區在相對穩定條件下資源環境所承載或容納的最大的人口數量和經濟規模,強調自然環境承載能力,后者強調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人口合理容量低于環境人口容量。
6、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的區別:人口遷移不僅強調空間遷移,而且強調時間限制,而人口流動主要強調人口的空間運移動。人口遷移無論對遷出地還是遷入地都會產生影響,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利影響。
7、判斷人口遷移的三個重要標準:跨越行政區域界線的空間位移、居住地變更和時間限度(一般指一年以上)。
8、在對人口統計圖判讀時,要注意縱橫坐標上的數值,不要采取粗略計算的方法。特別是等邊三角形統計圖的判讀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否則會得出完全錯誤的判讀數據。
9、人口老齡化是指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7%。人口老齡化問題是發達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我國目前及將來面臨的重大人口問題。
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匯總二
1、注意區分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和噪聲污染)和生態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兩種環境問題的表現,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屬于生態破壞。
2、環境問題因人類活動而產生,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類活動都會產生環境問題。只有當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超過了環境的承載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時才會產生環境問題。
3、追求經濟增長與環境問題的產生之間存在一定聯系,但并非存在必然聯系。如果人類在追求經濟增長時,注重環境保護,則一般不會產生環境問題。
4、經濟發展可能產生環境問題,但不能為了保護環境而不發展經濟。因為環境問題是在經濟發展中產生的,需要通過發展經濟來解決。
5、注意區分環境問題和自然災害兩個概念:前者是因人類活動產生的,如水土流失、全球氣候變暖;后者是自然現象,如臺風、地震、海嘯等,但人類活動可以加劇自然災害的破壞程度和發生頻率。
6、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時,要抓住其中的關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的利益。
7、理解可持續發展的三個原則時,重點理解公平性原則,不要把公平性原則與共同性原則混為一談,前者強調全球不同地區之間的公平,而后者強調全球這個整體。
8、清潔生產并不是完全沒有污染,而是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直至達到“零”排放。
9、生態農業是環境、社會、經濟效益的綜合體現,只注重其中某一項利益的農業不是生態農業。
10、人口自然增長率可能是正值(表示人口總數增加),也可能為零(表示人口總數不變),甚至可能為負值(表示人口總數減少)。
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匯總三
十幾年來,由于硫氧化合物(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日漸增多,酸雨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現在中國已成為僅次于歐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區。
⒈形成條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NOX)和濕潤的氣候
⒉主要污染源:工礦企業、家庭爐灶、交通工具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排放SO2、NOX;有色冶金工業大量排放SO2
⒊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的生長繁殖及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農作物生長;腐蝕建筑物和文物古跡;危害人體健康。
⒋歐洲和北美的酸雨危害比我國嚴重得多,試從歷史角度加以說明
(歐洲、北美工業化起步早,比我國多經歷了第一次、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生產規模也比我國大得多,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忽視了環境的治理,因此酸雨危害比我國嚴重得多)
⒌十幾年來,我國酸雨危害為什么越來越突出?
(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工業迅猛發展,由于現代工業起步較晚及追求經濟效益的片面性,再加上治污經驗不足等原因,環境污染嚴重;西方國家利用科技優勢,在投資的同時,也把污染轉嫁到我國)
⒍我國酸雨污染嚴重的地區:貴州、湖南、江西、廣東等省區(有色冶金工業發達,大量排放酸性氣體)、滬寧杭、京津唐、遼中南工業基地(工礦企業、家庭爐灶、交通工具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酸性氣體)、四川盆地(石化工業發達,盆地地形酸性氣體不易擴散)
⒎解決措施:減少酸雨根本途徑是減少人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①減少礦物燃料的消費量②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氣體的排放③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回收SO2氣體制成硫酸(發展潔凈煤技術和潔凈燃燒技術)
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匯總四
區時的計算方法
(1)公式法:
所求區時=已知區時±時區差
正負號選取原則:東加西減。(所求區時的時區位于已知區時時區的東側,取“+”;若位于西側,則取“-”)。
(2)數軸法:
畫一個簡單的示意圖是進行區時計算的好方法。計算時遵循東加西減、一區一時的計算法則,注意日期的變化。
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匯總五
厄爾尼諾(ELNINO)
⒈概念:“厄爾尼諾”是西班牙文“圣嬰”的意思。每年年終圣誕節前后,南美的秘魯和厄瓜多爾沿岸海溫上升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現象,它是熱帶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產物。它就象一口“暖池”,通過表層溫度的變化對大氣加熱場產生變化進而給各地的天氣帶來變化,使原來干旱少雨的地方(如秘魯沿岸)產生洪澇,而通常多雨的地方(印尼、澳大利亞東海岸)易出現長時間的干旱少雨。
2.“厄爾尼諾”對氣候的影響:中、東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國家異常多雨,甚至出現洪澇災害;熱帶西太平洋降水減少,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發生嚴重干旱。“厄爾尼諾”也會影響到熱帶以外的中高緯度地區,甚至給全球氣候帶來異常。就我國來講,“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我國有可能出現暖冬氣候;夏季,東北地區溫度容易偏低,主要降雨帶位置偏南,華北雨季偏弱的可能性大;登陸我國的臺風也比常年減少。
3.厄爾尼諾發生時,由于水溫高、秘魯漁場浮游生物減少,魚得不到食物而大量死亡,所以以魚為食的海鳥也將死亡或遷徒。影響生態環境
4.厄爾尼諾現象對我國所造成的氣候異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臺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臺風)的發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常年減少。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干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于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干旱、高溫。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最后,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后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匯總相關文章:
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匯總





上一篇:2020高考地理復習資料大全
下一篇:高考倒計時一個月地理復習資料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