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課堂小測試知識點歸納
要全面思考,對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地理原理、地理規律,弄清自然地理環境知識點及其相互聯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內涵,自然環境與人文活動之間的聯系等。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二地理課堂小測試知識點歸納,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二地理課堂小測試知識點歸納1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1)龐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3)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布于東部地區,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1)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2)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3)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于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
高二地理課堂小測試知識點歸納2
1、我國自然災害多發自然背景:
(1)氣候背景:
①我國東部瀕臨太平洋,面對世界上的臺風源區(西北太平洋臺風區)。
②位于的季風氣候區,受強大的季風環流控制,降水時空分布極為不均。
③氣候復雜多變,氣候不穩定性強。
(2)地形地質背景:
①地形復雜多樣,西高東低,起伏較大,以山地丘陵為主。
②太平洋板塊俯沖,印度洋板塊碰撞,地殼運動活躍。
③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之間。
(3)生物背景:
地域遼闊,氣候多樣,土壤和植被類型多樣,滋生和繁殖了多種有害生物。
2、我國自然災害多發人文背景:
(1)過度利用,生態環境脆弱: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長期積累的對自然的過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態環境。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效應往往以各種災害的形式表現出來。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會經濟系統對自然災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經濟密集區和災害多發區重合:
人口和經濟密度高度集中在災害多發、易損的東部地區,這種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自然災害的嚴重性。
高二地理課堂小測試知識點歸納3
一、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原因
西氣東輸、南水北調、西電東送是我國21世紀三大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工程實施的原因是一致的,即自然資源區域分布的不平衡性和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性,使各地區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所賦存的自然資源不匹配。比如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主要是因為我國南方和北方水資源配合欠佳,北方地區耕地面積廣大,水資源短缺;南方地區耕地面積相對較少,水資源卻非常豐富。西電東送和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都是因為我國中西部地區能源資源豐富,但由于經濟欠發達,能源需求量少,供過于求;而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能源不足,供不應求。
二、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對區域的影響
(一)西氣東輸
1.路線
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田——管道——上海
2.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實施西氣東輸,有利于調配能源資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狀況,優化我國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改善沿線主要城市的大氣質量,促進區域的協調發展。
(三)西電東送
1.線路
北線:山西、內蒙古、黃河上游——火電、水電——華北(京津唐)
中線:三峽、長江上游——水電——華東(滬寧杭)
南線:珠江上中游、貴族、云南——水電、火電——華南(珠三角)
2.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對西部的影響
將西部的能源資源轉化成電能,推動西部電力工業的發展;能有效地改善西部地區的能源消費結構,促進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有利于退耕還林和水土保持;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冶金、化工等高耗能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