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地理有關的節日
多樣的自然環境,孕育了多彩的中國民族文化,多元的民俗文化,也深刻的反映這當地的自然環境。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與地理有關的節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與地理有關的節日
1、春節
起源: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 的傳統節日,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 (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 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據記載, 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習俗: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 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 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 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年夜飯就選在這天晚 上。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 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 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像掃塵,貼春聯,放鞭炮,倒貼福,年畫,守歲,壓歲包, 拜年,還有一些食俗,如腌臘味,蒸年糕,包 餃子等等。
春節與地理環境有什么關系呢?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蘇草 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獲季節又要開始。人 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 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在新舊交替之時設立一個這樣節日寄托了人們對 新一年開始的美好期許。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 自然條件與地理環境決定了早期的中國以農耕經濟為主。人們發明了農具,培育出新的農作物,制定了一系列農業制度,形 成了一些農事習俗,創作了農事詩、各式圖形等,這些都是農耕文化的體現。中國傳統節日根源于中國古代農耕文化。據史 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 “載”,夏代 叫 “歲”,周代才叫“年”。“載”、 “歲”、“年”都是指谷物生長周期, 《說文。禾部》:“年,谷熟也。”谷子 一年一熟,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
2、清明節
起源: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 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 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 一種固定的風俗。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習俗: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 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 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除掃墓外,清明這天還有許多活動習俗,像放 風箏,踏青,插柳,蹴鞠,蕩秋千等等。
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節日食品, 在山東,吃雞蛋和涼饅頭,在溫州這一帶有吃清 明餅的習俗,最常見的就是用鮮嫩的竹筍、豆腐、 豬肉、咸菜作餡,上海清明節時則有吃青團的風 俗,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
清明和地理環境的關系:
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光從名字上看,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 在古代,勞動人民用二十四節氣來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 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 種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 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 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就有清明踏青, 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唐代杜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 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里的雨水紛紛的天氣,一般是指我國南方春季的鋒面降水現象,清明時節,北方的冷 空氣還有一定的殘余勢力,與長江流域的暖 濕氣流發生交匯,產生降水,勢力相當時, 形成的鋒區在這一地帶來回擺動,雨區也隨之就地徘徊。
3、中秋節
起源:定于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 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于中 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 土地神的遺俗。
習俗:吃月餅,賞月,祭月,舞火龍,玩花 燈等等,還有很多有關中秋的傳說,嫦娥奔 月,吳剛伐樹等等。
中秋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中秋與月的陰晴圓缺息息相關,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此民間稱為中秋, 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此夜,人們 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 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 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又稱為團圓節。 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秋報的遺俗, 因為農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 刻,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 慶祝豐收。
注意:滿月時,有時會發生月食現象。
4、端午節
起源: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 陽節、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 瘟疫的節日,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 如果說中秋是月亮的節日,端午便是是太陽的節日。
習俗: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 術、白芷,喝雄黃酒。吃粽子和賽龍舟,是 為了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 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端午節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 以才有端午求平安、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 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 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種.種節俗如采藥,以雄黃酒灑墻壁門窗,飲蒲酒等,實際上是與這個時候的氣候息息相關。甚至與劃龍舟的由來也有關,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說:“距屈子投江千余年前, 劃龍舟之習俗就已存在于吳越水鄉一帶,目的是 通過祭祀圖騰——龍,以祈求避免夏季常見的水旱之災。
5、重陽節
起源: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 “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 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 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 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 的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習俗:親人們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 菊花,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祭奠前人。
重陽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九月初九,天氣輾轉入秋,寒意漸濃,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 很適合登高遠眺。吃重陽糕,因“糕”與萸 “高”諧音,重陽佳節,不能登高而吃點糕, 也可聊以自慰。同時,重陽之際,菊花盛放, 正是賞菊的最好時候。
有關地理氣候的節日
1.端午節
賽龍舟、吃粽子:對應南方水鄉多河流、多水稻種植。是我國南方地區典型的民間體育運動和飲食習俗,與南方地區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濕熱的自然環境關系密切。
2.那達慕
蒙古族節日,主要內容騎馬、摔跤、射箭。常考蒙古包,便于拆卸,適應游牧生活。所在內蒙古高原,地勢坦蕩,自東向西,離海洋越來越遠,降水越來越少,植被從草原過度到荒漠草原,直至荒漠。
區域內存在過度放牧和草場退化現象。三河馬、三河牛是優良畜種。
3.潑水節
傣族傳統節日。主要分布在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熱帶季風氣候區,有熱帶季雨林分布,一年分旱雨兩季。人們用相互潑水來慶祝節日。這里的傳統民居是竹樓。云南省有民族百花園之稱。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節日
1、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以及泰語民族和東南亞地區的傳統節日,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四月中旬的云南已經熱的用水來降溫啦!
試著從地理角度分析云南地區4月氣候炎熱的原因?
地理眼答案:
1、緯度——云南地區位于北回歸線附近,緯度低,4月太陽知識點北移,正午太陽高度角較大,太陽輻射強。
2、氣候:西雙版納為熱帶季風氣候,四月雨季未到,晴天多,氣溫回升快。
3、晝長——隨著直射點北移,云南地區晝長變長,日照時間長。
2、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拉丁文 Eid Adha),又稱宰牲節,爾德節。古爾邦節與開齋節(肉孜節)、圣紀并列為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
古爾邦節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從民俗活動可以看出,這里是中國的牧區啊!
頭戴小白帽,也能反映出新疆地區的太陽輻射強,白色帽子能夠防止陽光照射。
姑娘們身后和腳下大部分為草原和少量的針葉林,反映新疆的降水較少,氣候較干旱。
與地理有關的節日相關文章:
與地理有關的節日





上一篇:初中地理學習方法與技巧
下一篇: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