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學習方法>各學科學習方法>地理學習方法>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

    時間: 維維0 分享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1

    一、教學內容分析:

    世界的語言和宗教是初中地理七年級上冊第四章居民與聚落的第二節。通過前三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從宏觀的角度,對世界有所了解。第四章就是在此基礎上,認識有關世界“人”的特點,為下學期學習世界分區地理奠定基礎。

    課標的要求是:1、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地區。2、說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區,舉例說出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傳統。

    由此可以看出,本課的學習內容比較簡單,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二、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的空間思維感還不是很強,通過第一章的學習,只是初步學會了看圖的基本方法,還不太熟練,甚至還有一部分學生沒學會;二、三章的學習是對學生讀圖能力的進一步培養;學習第四章時,本學期已接近尾聲,學生應比較熟練的掌握讀圖的能力,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課的任務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對于這一任務學生是可以比較輕松完成的。

    三、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能力:①運用地圖說出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主要分布區;

    ②說出世界三大宗教極其分布地區。

    ③舉例說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存在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

    ④通過讀圖分析,培養學生的識圖、析圖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收集資料、運用圖表、分析解決問題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尊重其他語言。2、使學生正確對待宗教信仰的差別,樹立無神論的觀念。

    教學重點:①世界上使用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的國家和地區;

    ②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區。

    教學難點:形成世界主要語言和宗教分布的空間觀念。

    四、教學總體設計思路:

    以學生活動為主,培養學生讀圖、析圖以及合作探究能力。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我們與世界各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為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往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世界的語言和宗教的有關知識。

    設計意圖:直接導入新課。

    新授:

    一、世界的語言

    教師啟發:同學們想一想,我們現在正在使用的是什么語言?除了我們使用的語言外,你能說出世界上還有其他什么語言嗎?

    學生活動:自由發言列舉出知道的語言。

    設計意圖: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習興趣。

    活動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3第1自然段,P74圖4.12“不同的語言文字”和閱讀材料“世界語言知多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①世界大約有多少種語言?

    ②哪6種語言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

    ③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④哪種語言是世界上使用較廣的語言,也是國際上通用的語言?

    設計意圖: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就上述問題以及他們所知道的其他語言,自由發言,相互交流。使學生拓寬和加深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了解。

    過渡:這些語言都分布在世界哪些地方?請在圖上找到。

    活動二:

    學生分組讀“世界主要語言的分布”圖,完成課后活動題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

    二、世界三大宗教

    教師:前面我們了解了世界六種主要語言,那么世界上不同語言的人們的宗教信仰有何差異呢?下面我們學習世界三大宗教。

    活動一: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宗教的各種資料,初步了解宗教的有關知識。

    教師通過課件提供有關三大宗教的文字和圖片資料補充。

    教師:宗教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人們的一種精神寄托,它對人們的生活以及許多國家的歷史、文化都有深刻地影響。我們對信徒們都應該十分尊重。你能說出三大宗教的不同嗎?你信仰宗教嗎?你周圍有信仰宗教的人嗎?

    學生看資料后討論交流。

    設計意圖: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了解宗教的產生、影響及區別,尤其是三大宗教的特色建筑。

    活動二:組織學生讀世界三大宗教分布圖找到其分布地區。

    小結:宗教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民俗、經濟、哲理等諸多要素。所以,宗教發展到今天,不能簡單地視為迷信,而應該看成是一種文化現象、社會現象。對信仰宗教的人不能歧視反對,而應尊重信教人的信仰自由,保護宗教。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宗教信仰。

    結束:讓學生總結學習的主要內容,并談談感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始至終做課堂的主人。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東、南、西、北四端點,知道我國的領土面積和瀕臨的海洋,認識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并能運用地圖找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比較法說明我國的領土大小和鄰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培養學生的領土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認識我國的鄰海。

    教學難點:認識我國疆域的優勢。

    教學方法

    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分析我國的疆域優勢。

    教學工具

    PPT,地圖

    教學過程(雙邊活動)

    (師)導入: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嗎?我們一起來看向這幅世界地圖,想一想,回憶一下,待會請一個同學來回答。(播放世界地圖)

    (生)回憶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學了我國的地理位置,我國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師)不錯,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所處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知道我國是一個既鄰海又有廣闊大陸的國家,我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優越性。接下來的這節課,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我們的祖國,并探究一下為什么說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

    教授新課:請看地圖冊上的中國地圖,并從中找出我國的最東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將它標出來,寫下經緯度坐標。(播放中國地圖)

    同學們都找好了嗎?那個同學能起來分享一下你找到的點,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閱讀地圖冊,圈點分享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烏孜別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師)在ppt上展示我國的東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強調我國四端的位置,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最西端在烏孜別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計算一下我國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緯度差,最東端和最西端的經度差。

    (生)東西經度差是61°25′,南北緯度差是49°39′。

    (師)我國的東西經度差達到60°,這么大的差距,到底會產生什么奇特的現象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播放烏蘇里江和帕米爾高原在同一時間點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學們請看屏幕,同是北京時間6點,烏蘇里江江面已灑滿金色的陽光,而帕米爾高原上還是滿天星斗的漫漫黑夜。這是為什么呢?那個同學能告訴我。(提示:這就需大家回顧以前學的地球知識,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的自轉方向)

    (生)回答:因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時刻,太陽光不能全部照亮整個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太陽光先照射到烏蘇里江。

    (師)因為地球的自轉運動,總是東方先迎來日出,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時間的差異,且經度差越大,時間的差距越大。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烏蘇里江先日出,又因為兩地的經度差達到60°,這占了地球經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轉一周是24小時,如果拿360°來平均分開的話,也即是說每15°經度差就是一個小時,所以帕米爾高原與烏蘇里江在時間差上相差了4個多小時,這也不難解釋烏蘇里江已金光燦燦,而帕米爾高原還是黑夜了。出國的人們常說的“倒時差”,也是因為經度差而引起的時間差。

    以上就是我國東西跨經度大的其中一個表現。除了經度差距大外,我們還計算出了我國的南北緯度差也接近50°,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們知道經度影響時間差,那么緯度呢?大家想一想緯度會影響什么?氣候五帶是根據什么來劃分的?

    (生)回答: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

    (師)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不同的緯度地區獲得的太陽能不同,低緯地區獲得太陽能比高緯地區獲得的要多,所以緯度會影響獲得的太陽能的數量,也即是影響氣候。冬季,位于熱帶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天氣依然非常炎熱,樹木蔥郁,而黑龍江地區已經是白雪皚皚了。這個氣候差異對于身在廣州的我們可是深有體會的了,冬季的時候你們只能坐在電視前看著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現在,同學們是不是覺得我國的疆域很遼闊?那誰知道我國具體的領土面積是多少嗎?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幾位?

    (生)回答: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師)對,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與歐洲的面積差不多。大家記住了,是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因為領土包括陸地領土和海域領土,但在這里,你們只需特別記住陸地領土的面積。陸地面積這么大,那邊界線肯定也不會太短了,據測算,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2萬多千米,這么長的邊界,那鄰居肯定不少了,同學們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找出我國的陸上鄰國有那些,一共有多少個?并將找到的國家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發放自制圖標,播放我國疆域與鄰國地圖)

    (生)閱讀地圖,查找資料,回答:按照逆時針,我國的鄰國依次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共有14個鄰國。

    (師)除了陸地領土外,我國還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領土,我國的領海范圍是從領海基線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下我們的海域,請看地圖,從北到南,分別找出我國瀕臨的海洋和島嶼。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

    (生)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師)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多萬千米,所以鄰近的海洋也會比較多,其中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包圍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除了四大海外,臺灣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近海還分布著我國的島嶼——臺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還有黃渤海諸島,東海上的舟山群島,南海上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從多島嶼。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順時針從北到南依次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其中朝鮮和越南與我國既陸上相鄰也隔海相望。

    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擁有漫長的國界線和海岸線以及眾多的鄰國,現在是不是可以證明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了?

    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上節課我們探究了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優勢,知道我國地理位置優越,這節課則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疆域遼闊有哪些優勢?翻到教材第6頁,小組討論,補充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待會請小組派代表回答。

    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東西時間差異大,南北氣候差異顯著,以及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有14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從北到南瀕臨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并分析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3

    本節教材屬于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有代表性的國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圍繞環境 —— 資源 —— 人口這一主線,闡明了人地關系,為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課是教材的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知識技能目標: 1. 知道印度的人口數量及人口問題; 2. 掌握印度地形和氣候的特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3. 了解印度的工業概況。

    二是過程方法目標:通過對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氣候的學習,初步學會對一個國家的自然地理條件進行綜合評價。

    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從印度人口問題的嚴重性,進一步懂得人類必須自覺控制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一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其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本節教材的難點是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我確定這個難點的依據一是造成水旱災害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問題。二是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還較差,難以將諸多的地理因素綜合在一起,得出結論。

    重點和難點已經確定,怎樣處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節課我將用兩個課時講解,詳講的內容是印度的人口問題、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教法的選擇要根據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和以學為法的原則,這是新課程 " 以人為本 " 的教育思想的體現。

    在本節課教學活動中,我采用講練結合的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合作討論法和利用圖形展示直觀教學法。我采用這種教法的依據有三:一是現代教學研究證實真正的理解是學習者對知識的主動再構建。知識再構建依靠提出問題,引導推測,鼓勵大膽猜測與想象,解決問題,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二是根據 " 二期課改 " 精神,教師轉變課堂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合作者與促進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過直觀的圖形圖表表現出來,變難為易,學生更容易理解。

    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像、聲音等有機集成并顯示在屏幕上,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提高教學課堂效率。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學是中心,會學才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于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實現新課程理念終生學習的目標?;谝陨峡紤],本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愛表現自己,抓住這一生理特點,創造多種機會和條件,讓學生參與進來,提出自己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這樣可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總結等科學的學習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聯網和圖書館知識量豐富、資源共享這些優點,我鼓勵學生從互聯網和圖書館中獲取知識,向學生介紹一些網站,搜索引擎和關鍵詞,教給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本節課教學總的思路是以知識結構為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師生問答,把教師的認知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整個教學過程我將圍繞"印度的人口概況,印度自然環境,農業和工業的狀況"這一主線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四大問題情景、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激趣設懸導入新課,采用多種直觀手段,有利于使學生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本節課在導入過程中,首先放映幻燈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風光等),配以解說: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是佛教的發源地,有著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譽世界。這是一個視牛為神明的國家,大街上??梢宰杂陕?這也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口已超過 10 億,僅次于中國……猜一猜"這是哪一國家?"使用直觀的手段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揭曉答案— - 印度,轉入新課。教材第一部分內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圍及地形,我將結合多媒體課件,圍繞印度地圖進行講解,通過讀圖讓學生回答下列問題: 1. 印度在世界中處于什么位置? 2. 印度的臨國主要有哪些?它們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 (ge) 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 3. 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這樣處理可使學生對印度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還可以突出地理學科的特點,即從地圖中獲取知識,在地圖中消化理解知識。

    印度人口這一部分內容我采用結合圖表,以問答的形式解決,這樣可以訓練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1. 從 1951 年到 2000 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2. 讀圖分析印度人口每隔 10 年的增長速度 .3. 學生閱讀"印度的人口政策"和數據表,分組討論人口過度增長會給印度帶來的影響,讓學生合作討論,我再做歸納總結。

    印度除了人口壓力外,還面臨著水旱災害威脅,我用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圖片,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讓學生學會辨證地看待自然。

    印度水旱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那水旱災害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引出下一個難點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分析。

    這部分內容我讓學生讀圖合作討論回答下列問題:1 . 對照亞洲氣候分布圖,看看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以圖7 . 38為例分析該氣候類型的特點。 2. 比較分析 1 月、 7 月盛行風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 38 頁表,以說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風變化的關系。 這樣知識點明確,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突破了難點。最后我做歸納總結的方法解決,這樣既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又能訓練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自給有余的糧食生產這部分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1 、"綠色革命 " 2 、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其中"綠色革命 " 是次重點,而且容易理解,我采取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印度農作物的分布及其影響因素這部分內容是教材的重點也是難點,我采用結合動畫對比分析的方法解決我先用動畫向學生展示印度的農作物分布及印度的降水量分布圖。讓學生自己觀察得出結論,我再用表格對比的方式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可使知識更加系統化,培養了學生邏輯推理能力。

    在教材中,印度工業和印度農業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這部分內容我采用引導學生自學的方式解決,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本節課,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填空題,考查學生的記憶能力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是綜合題,考查學生讀圖、用圖、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這兩類練習題,起到了鞏固本節內容,考查學生掌握情況,反饋教學效果的功能。這些練習題確定的原則是:遵守教學大綱,突出思想性、基礎性和教學重點、難點;訓練量適中。

    對于課后總結這一環節,我的理解是,總結不應該僅僅為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我設計了以下 3 個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 1. 你學了什么? 2. 你的體驗是什么? 3. 你掌握了什么?因而其總的設計意圖是回顧知識,強化記憶。

    本節課的板書我是如下設計的:這種網絡式的板書設計可使知識條理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重難點更加突出,從而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更加完整。

    最后是布置作業:引導學生發散思維,作到學以至用,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還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有效的手段學習并積極參與。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4

    《地圖》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中心分布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梢詣澐譃槠胀ǖ貓D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5

    《日本》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根據地圖和資料說出日本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災意識。

    3.運用地圖資料,說明日本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分布、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研究國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學難點: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氣候為什么呈現“海洋性”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活思維

    觀看多媒體課件中的一組圖片,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圖片來自于哪個國家?

    (二)展示目標

    學生集體誦讀學習目標一遍,初步了解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三)自主學習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緯度位置

    ③海陸位置

    2. 日本的領土范圍

    ①日本的陸地是由什么組成的?

    (提示:陸地一般由大陸、半島、島嶼等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別是什么?

    ③日本周圍的鄰國有哪些?在地圖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讀地圖冊32頁:日本群島地勢及日本地形面積比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點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氣候

    讀圖課本第10頁:亞洲氣候類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5.日本的資源

    嘗試描述日本的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資源及礦產資源(提示:是豐富還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將探究結果寫在老師發的紙上面;時間5分鐘。

    1. 閱讀課本55頁圖8-1-3、地圖冊32頁日本在地震帶中的位置,嘗試分析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與中國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損失要小很多,為什么出現這種情況?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們學習?

    3.東京和濟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為兩個城市的氣象數據。

    ①完成表格

    ②對比濟南的氣象數據,描述東京的氣候特點? 造成此氣候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五)風采展示

    將合作探究的結果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

    (六)達標檢測

    1.日本的地形以( )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資源中,比較豐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鐵礦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學習鞏固提升1—6題

    (七)課堂小結

    談一談你的收獲。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黑色人種的故鄉。

    2、理解單一產品經濟形成的原因

    教學重點:

    在地圖上找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范圍,讀圖了解該地區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利用各方面的資料綜合評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對世界經濟發展影響較的自然資源,說出其分布、生產、出口的情況

    課前預習:閱讀教材38――42

    導入新課

    我們屬于黃色人種,而他們屬于黑色人種。他們的家在哪?他們的生活環境怎么樣?今天我們就去了解他們的故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重難點教學過程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部分。

    2、請作圖標出赤道、北回歸線、南回歸線分別穿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是什么地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維度位置的特點是什么

    3、回憶世界人口和人種的分布,這里主要分布著什么人種。

    4、找出主要的國家:尼日利亞,幾內亞,剛果,贊比亞,南非等。

    5、這里很早就淪為歐洲殖民者的殖民地,二戰以前,只有本區只有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個獨立國家,現在都已經獨立。

    6、水能、熱帶經濟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網、礦產(黃金、金剛石、銅、鈾等)

    7、這塊富饒的土地,是遠古人類的發祥地,和我們國家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形成燦爛的文化。

    8、不知大家是否感到,非洲的雕刻與我們的有很大差別這些差別與各自所在的地理位置有什么關系?

    9、上面我們小朋友的故鄉有了初步了解,這是一塊什么樣的土地?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一下。

    學生美麗、富饒、神奇……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部分國家出口商品占出口總額的百分比圖。問:大家發現這些國家出口商品有什么特點?

    單一商品經濟:

    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產的礦產、木材、經濟作物都是工業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國家工業落后,許多工業制造品要從國外進口。這樣的單一商品經濟,在世界貿易中會受到哪些影響?以教材上給出的加納為例。請在小組內模擬加納與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貿交易,注意交易過程中發生的問題。

    2、這些問題說明像加納這樣的單一經濟對自身的經濟發展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3、在這種不平等貿易中,要賣的是低價賣,要買的是高價買,就在這樣的買賣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的財富在不斷流失,這是殖民者長期掠奪本區資源的惡果。

    4、這樣下去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發展十分不利,請大家幫我們的非洲朋友想想辦法。

    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部分國家在不同程度上意識到發展的危機,并為此做出努力,例如:科特迪瓦的很多做法就和我們同學想到一塊兒去了,而且成為本區發展比較快的國家。

    6、但更多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國家積重難返,貧困像惡魔一樣籠罩著他們的生活。據世界銀行統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貧困人口逐年增加,但人口自然增長率卻是全世界最高的,看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貧困加劇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本區自身造成的。

    7、人口、糧食、環境三個問題形成一個怪圈,而使非洲經濟難以發展,人民生活更難以擺脫日益加劇的貧困。請大家再次發揮我們的集體智慧,看看有哪些辦法可以促進本區的發展,擺脫貧困。

    總結應用:

    看來大家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提出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相信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明天會更好。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道主要的地形類型,能夠說出主要地形類型的特點。

    2、了解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并能根據當地情況說出1―2種外力作用形成的地形特點。

    二、教學重點:

    地形類型、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難點:主要地形類型特點、外力作用對地形影響。

    三、教具:

    沙盤、水、小風扇。

    四、教學方法:

    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我們的家園地球表面70%是海洋,30%是陸地而這陸地并不是平坦的,而是由各種形形色色的地形構成的。對于這些地形我們的地理學家給它們取了相應的名字。它們各叫什么、有什么特點呢?

    讀圖4―48――4―51思考并分組討論:地形主要有那些類型?各有什么特點?

    代表發言:(地形:丘陵、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根據P154表格要求完成表格

    地形類型海拔相對高度

    丘陵有高有底小

    平原地面寬廣地表起伏小小

    山地較高有明顯起伏大

    高原極高頂面較大起伏小大

    提問:我們的家鄉有那些地形類型?這些類型對我們家鄉經濟有什么作用?

    分組討論:

    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我們的家鄉確實有許多礦,開采這些礦對我們生活水平提高有好處,但是我們以前的家鄉是山清水秀、魚羊成群。你們的父輩不合理的開發以使我們的家鄉上無一片凈空、下無一片凈土水中無魚,自然界已經開始給我們懲罰了。合理開發資源還我清山綠水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過渡:通過前面我們大家的討論知道了地形主要有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等,那么它們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回答:(山脈是由板塊碰撞形成的等。)

    教師再問:那么我們家鄉的山上的溝谷是怎樣形成的呢?

    學生討論:

    教師演示小實驗:

    ①用水從沙盤中“山”的頂部沖下。

    ②用小風扇吹沙盤中的“山”。

    教師講解:降水沖刷、風蝕這都是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在不同地區由于外力作用的千差萬別形成了許多特殊的地形。

    對照圖4―60至4―65看書P157內容。

    學生討論: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及我們家鄉地形變化的主要外力因素。

    教師小結:地球的巨大內力是地形的塑造者,而外力則是地形的雕刻師,雕刻出千奇百態的特殊地形。外力的作用對地形的影響是緩慢而持久的。

    思考:地球表面的形態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誰發揮較大的作用呢?(有時是內力、有時是外力。)

    課堂總結:

    布置作業:P158.2

    板書設計: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

    一、地形的類型

    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二、地形的變化

    1、地球內力的作用。流水沖刷

    2、地球表面外力的作用風蝕

    冰川移動等

    地形和表示地形的地圖第2課時

    上方鎮初中:徐建平

    一、教學目標:

    1、能根據等高線的特點讀簡單的等高線地形圖,能舉例說明等高線地形圖在生活和生產中的用途。

    2、知道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判讀簡單等高線地形圖。

    難點:繪制等高線的地形圖的方法。

    三、教具:老齡土做的山模型(濕土做好晾放一天)、小刀、明膠片做的山模型、等高線地形圖等。

    四、教學方法:實驗討論法

    五、教學過程

    引入:通過前面我們討論我們得出地形有丘陵、平原、山地、高原、盆地等。那么我們可用什么方法把它們表示到地圖上呢?

    讀圖4―52,討論關于珠穆朗瑪峰的知識。可用什么方法把山峰表示在地圖上?是否看到過表示地形的地圖。

    學生討論:

    代表發言:(等高線地形圖。)

    提問:等高線地形圖是什么呢?

    分組實驗:(要求把老齡土做的山峰,用刻度尺量出高度,按1厘米高度差用小刀刻畫出等高線,做好后把山峰放在白紙上。)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討論:(P155、1、2、3問題,重點是2、3兩問題。)

    學生代表發言:(把等高線繪制到白紙上學生方法有多種)

    教師選其一種進行示范:

    步驟:

    ①用硬棒從“老齡土做的山模型”山頂直插入到底。

    ②用小刀按等高線依次橫切“山”但不能切斷其中硬棒。

    ③把切好的“土串”正放在白紙上,用筆沿山腳輪廓在紙上描出最下面的等高線。

    ④把第一條到第二條等高線之間的“土塊”從“土串”上卸下,再用筆沿第二條等高線在紙上描出輪廓等高線,依次在白紙上描出相應的等高線。

    學生分組實驗:(要求學生盡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做。)

    教師巡回指導

    學生展示:

    教師小結且提問:等高線繪制在白紙上形狀是怎樣的?(閉合的曲線)

    教師講解:對于真正的等高線地形圖實際上是將不同高度的等高線投影到同一個平面上來表示起伏的地形。

    教師演示:等高線投影1(自制的有陡坡、緩坡、山峰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等高線投影2(有鞍部、山谷、峭壁的明膠片山體模型)

    學生討論:(陡坡、緩坡、山峰、鞍部、山谷、峭壁、山脊的等高線分布特點)

    代表發言:

    教師小結:(陡坡等高線密、緩坡等高線疏、山頂等高線呈封閉狀由內向外海拔增高、鞍部兩條等高線凸出部位相對、山谷等高線向海拔較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山脊等高線向海拔較低處凸出、峭壁等高線重疊。)

    學生讀圖4―56、4―57完成P156的表格

    練習:對照等高線地形掛圖由學生找出圖中山峰、山谷、陡坡、緩坡、峭壁、鞍部等。

    思考:盆地的等高線有什么特點?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篇8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說出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使學生學會判讀極地投影圖,并能根據兩極地區的氣溫特征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差異。

    3、通過書中實例,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2、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兩極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教學準備

    教師

    計算機或實物投影儀、兩極地區投影圖。

    學生

    1、收集有關兩極地區的自然景觀和生物資源的圖片、資料。

    2、歷史上人類對兩極考察活動的圖片。

    3、日本捕鯨的資料、照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提示和建議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過分別位于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國家和地區,今天我們來學習同時位于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區──極地地區。

    問題:

    1、假設我們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應建在何處?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學們了解兩極地區嗎?說說你們對南極和北極地區的印象。

    3、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分別是什么?

    板書: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極地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教師:掛兩極地區的投影圖,指導學生看教材P100~101,讀圖10.1“北極地區”和圖10.2“南極地區”。

    學生活動步驟

    1、找出北極圈和南極圈,并說出北極地區和南極的緯度范圍。

    2、研討緯度位置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3、對圖10、5(“南、北極地區氣溫比較”)進行對比分析。

    4、讓學生將南北極的氣溫和人體體溫以及水的冰點來對比,突出極地地區環境的惡劣程度。

    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對極地地區產生興趣。讓學生學會在極地地區辨別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組收集的有關兩極的資料和圖片,并展開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讀圖,指出環繞北冰洋的大洲和環繞南極大陸的大洋名稱。

    極地地區位于66.5°~90°的廣大地區,緯度位置屬于高緯度,這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造成兩極地區氣溫低下。通過對比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氣溫,使學生了解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均比北極地區低。

    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特征。

    讓學生閱讀P102的兩則閱讀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極地地區的.資料、圖片。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異同。

    學生活動步驟

    1、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個組代表北極地區,一個組代表南極地區。

    2、給5分鐘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和閱讀材料。

    3、各組選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并進行對比,討論。

    4、用紙列表比較出北極地區、南極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異同點。

    教師:下面請小組代表上黑板填寫下表。

    附表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對比

    異同點北極地區南極地區

    相同點

    不同點

    教師小結

    北極中心──北冰洋;南極中心──南極大陸。兩極地區終年嚴寒,即使是在暖季時,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極地區的環境更加惡劣,被稱為地球上的“寒極”,因大部分地區覆蓋著很厚的冰層,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另外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讓學生借助書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并能通過對比,找到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異同。

    提醒學生注意比較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地表的不同,以及兩地在降水量、風速等方面的差異。

    表格畫在黑板上,學生填完后注意訂正和點評。

    第二課時

    新課導入

    教師:同學們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可能會感到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滿了神秘之處。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它的認識過程。

    板書: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教師: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學家去考察。下面給每組布置一個題目,分組討論后,推出一個代表發言。

    第一組:人們最初去南極是出于什么目的?現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組:南極有哪些自然資源?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樣的氣候環境?

    第三組:南極大陸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價值?

    第四組: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學生活動步驟

    1、猜想。

    2、組內討論發言。

    3、老師巡察提示。

    4、小組代表發言。

    5、其他同學補充或發表不同看法。

    6、老師參與總結。

    (微機或投影儀展示)

    圖片1我國考察隊員手舉五星紅旗站在南極大陸上。

    圖片2我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圖片3“雪龍號”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師:同學們在平時讀書、看電視中,可能知道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考察站的名稱。下面,我們請兩個同學來發布下面兩條新聞,大家在聽的時候請思考下面的問題。

    (問題)1、為什么兩次建站的時間都選在2月?

    2、我國南極考察船從我國出發時,應該選擇什么季節最好?

    學生活動步驟

    1、(老師啟發)南極被稱為“寒極”“冰雪大陸”和“風庫”,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2、(學生回答)避開大風大雪溫度最低的季節。

    3、(老師啟發)南半球的季節在月份上與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學生回答)與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溫暖的季節,而且2月份南極大陸白晝時間長。

    5、(老師啟發)我國考察船到南極要行駛1~2個月。

    6、(學生回答)考察船應該在我國冬季(12月或1月)出發最好。

    (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大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學習能力。增強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各種答案盡量進行鼓勵。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提示學生在圖10、2上找到“長城站”和“中山站”。

    教師:北極地區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陸地和島嶼,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隨著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發現和開采,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考越來越頻繁。

    下面按剛才的分組,每組推舉兩個同學上臺來展示收集的兩極地區考察活動的圖片并作介紹。

    學生活動步驟

    1、選最好的圖片和一次考察活動介紹。(其中第一組介紹書上的閱讀材料“穿越南極”,第二、第三組另選一次南極考察活動介紹,第四組介紹北極考察活動)

    2、每組兩人上臺介紹,其他人可補充。

    3、要求介紹完后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收獲。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教師:兩極地區有大量的生物資源,比如南極地區的鯨魚,北極地區的北極熊、海豹、海象、海獅等。近年來,由于商業利益的驅動,南極地區鯨魚遭到濫捕濫殺,已陷入危機之中。人類應該怎樣合理利用兩極地區的資源?我們中學生在環保上應該怎么做呢?

    下面我們舉行一場辯論,一、二組為正方(綠色和平組織),觀點是進行科學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規模地捕鯨,更何況現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過被殺死的鯨來進行科學研究;三、四組為反方(日本),觀點是捕鯨是為了科學研究,而鯨肉食品只是科學研究的副產品。

    學生活動步驟

    1、每方四個選手,根據收集的資料準備。

    2、雙方陳述觀點。

    3、自由答辯。

    4、結束陳述。

    5、教師點評并小結:面對著最后一塊凈土,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簽訂條約,比如《南極條約》的簽訂。和平利用,共同保護兩極的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在環保上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提前布置收集資料、圖片的時候,有目的地按小組布置。該活動著重檢查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讓學生理解科學家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將第一排桌子反轉,作為辯論席。

    每個環節時間一般控制在2~3分鐘。

    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初中七年級地理教案模板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師教學工作計劃范本

    初中地理教學工作總結精選10篇

    七年級課程教學計劃模板5篇

    初中地理教學2022工作計劃范本

    學習啦網站地圖

    初中2022教學工作計劃格式模板

    地理教師工作總結最新(5篇模板)

    地理老師教學工作計劃模板5篇

    七年級地理《地球的運動》教案范文

    初中地理教研組工作計劃最新5篇

    6023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女神疯狂娇喘3p之夜| www.一级片| 波多野结衣两部黑人mp4| 国产精品乱子乱xxxx|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avai|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av东京热 | 国产在线jyzzjyzz免费麻豆|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观看| 男女下面一进一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日韩|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小说| 中文在线字幕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久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在线|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做受视频激情播放| 99久在线国内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级二级在线观看| 99久久er这里只有精品18| 日本护士xxxx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不卡| 高清国产精品久久| 大学生一级毛片高清版|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 毛片让我看一下毛片| 国产v在线播放| chinese麻豆自制国产| 宅男lu66国产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99久久久| 狠狠躁天天躁中文字幕无码|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一区视频| 日韩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