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怎樣學好地理
高中生怎樣學好地理
就地理科的學習而言,學習常規應包括預習、上課、作業、復習、考試、課外學習等六個方面,小編整理了相關知識,希望能幫助到您。
怎樣學好高中地理?
01.經驗之談:
1、地理有理科的成分,所以你做題一定要有邏輯思維,尤其是時間計算
2、區域地理提和時間計算題,一定要圖題結合。
方法:先把世界地圖,中國地圖按經線緯線,大致輪廓,地形區(如山地,高原,盆地,河流)畫一遍。——在往上填詳細信息(重要城市,氣候類型,植被,工業,農作物)
3、以上是基本的。能力培養——首先書上的知識一定得懂,必要時要背,最好能理解.做題從基礎起,在自己總結大體規律,如(問氣溫降水,就要考慮地形,氣候,海陸位置,是迎風還是背風呢?!,洋流性質;所以一定要積累和聯想。再做能力題,開放題。一道題想出不同的解釋。
4、讀圖,看地圖,分析。很重要
5、聽課不懂,一定要先思考。想不明白再問。——這樣你才能印象深刻!
最后,我也打了這多的字,我絕對是吐血奉獻!!分享給你的同學支持我吧!
02.落實學習常規:
就地理科的學習而言,學習常規應包括預習、上課、作業、復習、考試、課外學習等六個方面:
預習一般是指在老師講課以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做好上課的準備。
預習要做到:通覽教材,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預習時如發現與新課相聯系的舊知識掌握得不好,則查閱和補習舊知識,給學習新知識打好牢固的基礎;在閱讀新教材過程中,要注意發現自己難以掌握和理解的地方,并做好記載,以便在聽課時特別注意。
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中最基本的環節,上課也應是同學們學好功課、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決定性一環。
上課要做到:課前準備好上課所需的課本、筆記本和其他文具,并抓緊時間簡要回憶和復習上節課所學的內容;要帶著強烈的求知欲上課,希望在課上能向老師學到新知識,解決新問題;上課時要集中精力聽講,要緊緊抓住老師的思路,注意老師敘述問題的邏輯性,問題是怎樣提出來的,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
要特別注意老師講課的開頭和結尾;如果遇到某一個問題或某個問題的一個環節沒有聽懂,不要在課堂上“鉆牛角尖”,而要先記下來,接著往下聽。
不懂的問題課后再去鉆研或向老師請教;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對于地理筆記,我認為有些最好是記在地圖冊上,以便在看地圖時復習。
作業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通過作業不僅可以及時鞏固當天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學過的知識加以運用,以形成技能技巧,從而發展自己的智力,培養自己的能力。
作業必須做到:先看書后作業,看書和作業相結合;注意審題,要搞清題目中所給予的條件,明確題目的要求,應用所學的知識,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作業經老師批改后,要仔細看一遍,對于作業中出現的錯誤,要認真改正。
要知道,出錯的地方,正是暴露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弱點的地方。經過更正,就可以及時彌補自己知識上的缺陷;作業要規范,書寫要工整,切忌寫了又改,改了又擦。
復習的主要任務是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使知識融匯貫通。同時還要通過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真正成為自己知識鏈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復習包括:當天的功課當天復習;單元復習;期中復習;期末復習等。
考試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環節。通過考試可以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以便總結經驗教訓,改進學習方法,為以后的學習明確努力方向。所以要正確對待考試,重視考后分析,將每一次考試作為檢查自己學習效果、調整學習狀態、改進學習方法的機會。
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擴展,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整體。尤其是地理學科與社會方方面面的話題聯系密切,所以適當進行課外學習,既可以開闊自己的知識領域,發展個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同時對課內學習也會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03.重視地理圖像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圖像,地理圖像包括了地圖、結構圖、素描圖、坐標圖、原理圖等等。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
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和學習地理最重要的工具,運用地圖記憶地理知識是最準確、最牢固、最有效的記憶方法。地理內容紛繁復雜,但絕大部分的地理知識都源于它在相關圖上的位置。
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還可以填圖、繪圖),“圖不離手”,每次看圖的時間不宜太長,但要堅持經常看,把地圖印在腦子里,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這樣,當我們解答地理問題時,頭腦中就能浮現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圖:
04.改變學習方式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帶來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深刻變革。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
新課程改革力圖逐步改變這種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的局面,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與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元化的學習方式。
新課改中,倡導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這就要求學生必須積極適應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改變自己的學習方式,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習能力。
怎樣學好高中地理
(1)“喜歡”上地理老師
找到老師身上的閃光點,找到使自己欽佩的地方。當然,這不是老師有多帥、多漂亮。小編初中的地理老師(蔡老師),即使喝醉了酒,晚自習依然搖搖晃晃的給我們講好每一道題;高一的地理老師(王老師),感冒到自己說不出話,仍然堅持給我們講試卷。老師對我們的付出,小編很感動,聽課時都會很認真,不會走神。
(2)課前“1分鐘”
老師一般會提前到教室一分鐘,你這時候拿出課本,大致瀏覽一下,看看這節課講什么,做到心中有一點底。這樣老師在講課時,你便胸有成竹,輕松的跟上它的節奏。
(3)筆記做在“書本上”
老師和家長們,都習慣讓學生記在筆記本上。但有很多同學,高三復習的時候,找不到了...而且筆記要和課本的地圖對應著看,效率不高。小編一直都將老師講的重點,工整地記在書上當節課的地方,這樣既不會丟失,再次復習的時候也能迅速記起當時的情景,更方便地復習。
(4)記錄“疑問”
課堂上聽不懂的地方,用筆圈出來,當日的疑問當日解決(請教老師、同學)。解決后便住在疑問處,這樣期末或高三復習的時候,對當時的難點、疑點一目了然。
(5)善于“看圖”
高中地理,基本都依托于地圖。同學們在記憶的時候,一定要結合大洲大洋的位置、海陸的位置等,結合地圖來記憶。
(6)學會“串聯”
高中地理中,地形、風帶、洋流、氣候都是相互聯系的,在分析氣候/洋流對某一個區域的影響時,一定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在考慮某一個工廠的區位優勢時,除了自然因素(地形、氣候、水、土壤等),還要結合社會經濟因素(政策、勞動力、市場、交通、科技、地價等),將各個因素串聯起來,綜合答題,減少失分。
(7)學會“歸納”
高中地理中,不同的章節、題目,往往會有相似的答題套路,要善于歸納總結。例如考察南美洲西側為什么會發育狹長的沙漠?原因是山脈的阻擋、秘魯寒流的降溫減濕等。同樣,那北美洲西側為什么也有狹長的沙漠呢?也是同樣的原因。我們便可以把這倆歸為一類,一同記憶。
(8)早讀+做題+歸納
早上抽出10分鐘,背誦一下昨天的地理要點足矣。白天自習課上抽出20分鐘,做相關的練習題。做完題目后,花10分鐘對一下答案,找到自己易錯的地方,總結一下記錄在課本相應的位置,警醒自己。
(9)高一地理:理解
高一地理可以說是“文科中的理科”主要是自然地理,經緯網、時區、地形、風帶、洋流、氣候等,都是需要理解記憶,需要很強的邏輯思維,所以一定要結合著地圖來學習。
(10)高二:歸納
高二的地理稍微簡單一些,考題的區域性比較強,但是每個區域在答題時,套路都是大同小異,例如都可以分為自然、社會經濟方面作答。所以在多做題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一套自己的記憶方法。
(11)高三:串聯
高三是總復習階段,考題大多結合了整個高中的知識,一個選擇題,往往需要你翻好幾本書才能完全明白。因此此時早讀一定要多背背高一的知識,在答題時將高一、高二的內容串聯起來,爭取拿全分。
高中生怎樣學好地理相關文章:
5.學習啦在線學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