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考點總結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考點總結
生產活動是制造業企業經營活動的核心,即由生產工人利用機器設備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和裝配,生產出市場所需的各種產品,生產活動需要支付職工薪酬和其他生產費用,表現為資金支出。小編在這里整理了相關知識,快來看看吧!
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考點總結
[基礎再現]
一、農業生產
1.區域農業發展條件分析
(1)自然條件
分析角度 | 答題模板 |
氣候 | 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全年高溫、降水豐富(夏季高溫多雨) |
地形 | 地形平坦(位于沖積扇、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古老的高原)土層深厚,易于耕作 |
水源 | 靠近水源(河流、湖泊、水庫) |
土壤 | 土壤肥沃(沙質土) |
(2)社會經濟條件
分析角度 | 答題模板 |
市場 | 接近市場(人口密集、市場廣闊) |
交通 | 交通(鐵路、公路、水運、航空)便利 |
勞動力 | 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
科技 | 科技水平高(培育良種)、機械化水平高、冷藏保鮮技術水平的提高 |
國家政策 | 國家實施“種糧補貼”政策等 |
2.判斷農業地域類型的方法
判斷農業地域類型,關鍵是要建立一種從生產對象→生產目的→生產規模→地域類型的思維模式,如下表:
判斷依據 | 判斷結論 | ||
生產對象 | 生產目的 | 生產規模 | 地域類型 |
水稻 | 自給 | 小農經營 | 季風水田農業(水稻種植業) |
牛、羊 | 面向市場 | 大牧場 | 大牧場放牧業 |
小麥、玉米 | 面向市場 | 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 商品谷物農業 |
谷物、牲畜 | 面向市場機械化水平較高 | 規模較大,機械化水平較高 | 混合農業 |
單一熱帶經濟作物 | 面向國際市場 | 大規模的密集型農場、生產設施齊全 | 熱帶種植園農業 |
【技法提升】
1.農業主導區位因素判斷的四種方法
(1)看類型:如城郊農業、觀光農業、乳畜業等是面向市場的農業生產,主導因素為市場。
(2)看特性:不同的作物適宜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生長,如茶樹適宜在紅壤地區生長,主導因素為土壤。
(3)看特色:如綠洲農業主導因素為水源,河谷農業主導因素為熱量,立體農業主導因素為地形等。
(4)看區域:如海南地區地處熱帶,熱量是其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主導區位因素。
2.農業類型區位分析的答題思路
(1)地價的高低:一般來說,距城鎮越近,地價越高,農業生產成本越高,應選擇單位面積產值較高的農業類型,如花卉、乳牛、蔬菜等。
(2)單位面積產值大小:從單位面積產值看,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乳牛、塘魚、果園、棉糧等。
(3)需水量多少:需水量大的花卉等應分布在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資源豐富的地方。
(4)產品對運輸的迫切性:鮮花、蔬菜需要保鮮,應分布在靠近城市及交通便捷的地方。
(5)占用土地的多少:占地多的農業類型,宜布局在離城鎮較遠的區域,占地少的農業類型宜布局在離城鎮較近的區域。
(6)環境要求:奶牛場、養雞場等不宜靠近飛機場,噪聲影響其產量。
二、工業生產
1.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及其變化
2.掌握工業指向類型和主導區位因素
工業指向類型 | 主導因素 | 工業生產特點 | 典型實例 |
原料指向型工業 | 原料 | 原料不便于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較高 | 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 |
市場指向型工業 | 市場 | 產品不便于長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較高 | 啤酒廠、家具廠、印刷廠等 |
動力指向型工業 | 動力 |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 煉鋁廠 |
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 廉價勞動力 | 需要投入大量廉價勞動力 |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廠 |
技術指向型工業 | 技術 | 技術要求高 | 集成電路、衛星、飛機、精密儀表 |
【技法提升】
1.工業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
(1)根據要素比重:投入要素比重最大者為主導因素。
(2)根據運輸環節:原料可運性差(如易變質、易燃、易爆、易碎)為原料導向型;產品可運性差的應屬于市場導向型。
(3)根據區位優勢:大慶石化工業屬于原料導向型,南京石化工業屬于市場導向型。
2.某地發展工業條件的答題思路
(1)自然條件:能源資源豐富(煤炭、油氣、水能等);礦產資源豐富(鐵礦、有色金屬等);水資源豐富(臨河流、湖泊)。
(2)社會經濟條件:(人口密集,城市眾多)市場廣闊;(靠近鐵路、河流、沿海、高速公路、航空港等)交通便利;(人口密集——豐富廉價,有高等院校——有技術先進的)勞動力。
(3)特殊區位:工業基礎(老工業基地),農業基礎(靠近商品糧、棉基地,乳畜業發達等)。
3.“三廢”污染工業布局原則
(1)污染大氣:布局在居民區盛行風向的下風地帶,或垂直風向的郊外,或最小風頻上風地帶。
(2)污染水源:污水排放口遠離水源地及城市河流上游。
(3)固體廢棄物污染: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三、交通運輸
1.交通區位因素的分析答題模板
(1)自然條件
分析角度 | 答題模板 |
地形 | 平原:選線時要盡量少占好地,處理好交通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城鎮發展的關系 |
山地:線路應盡量沿等高線修建,避開陡坡,修成“之”字形彎道或開鑿隧道 | |
水文 | 線路應避開沼澤地,盡量避免跨越河流,以縮短橋涵總長度 |
地質 | 盡量避開地殼運動活躍地區;開鑿隧道要避開斷層,從背斜部位穿越 |
氣候 | 濕潤地區應注意排水,干旱地區應注意防風固沙,高寒地區應注意克服凍土帶來的不利影響 |
(2)社會經濟條件
分析角度 | 答題模板 |
資源條件 | 資源豐富地區發展交通運輸是開發資源的需要,發展交通運輸能夠促進資源豐富地區資源的開發 |
經濟條件 | 交通運輸是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基礎,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必須先行一步,以適應其他經濟部門的發展對交通運輸的需求 |
科技條件 | 科技水平比較低的時代或地區,自然因素的影響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較高的時代或地區,自然因素的影響程度逐漸下降,社會經濟成為最主要的因素 |
2.優選法確定貨運方式
【技法提升】
常見交通運輸考查類型的答題思路
1.交通運輸線路建設的意義
一般從經濟意義、社會意義和戰略意義三個角度考慮。但要結合線路有所側重。
2.交通運輸線路建設的作用
一般從合理布局交通網,加速區域開發,使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強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的聯系,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保證國家的政治統一和安全,加強民族團結,進行文化和科技交流等方面進行分析。
3.交通線路建設的影響
一般從有利和不利兩個角度分析。其不利方面往往是從環境因素考慮;有利方面則從經濟和社會角度分析。
4.交通運輸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自然障礙
這點要從沿線經過的自然環境考慮,一般從地形、地質、氣候、水文等方面分析。
5.交通運輸線路的評價
一般從交通的區位因素是否合理來分析評價。
[考前押題]
1.農作物播種面積指實際播種或移植有農作物的面積。下表示意我國兩省區某年四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單位:萬公頃)。據此回答(1)~(3)題。
作物 | 小麥 | 甘蔗 | 水稻 | 甜菜 |
A省區 | 53 | 0 | 145 | 18 |
B省區 | 8 | 60 | 249 | 0 |
(1)A、B兩省區最可能是( )
A.吉林、安徽 B.黑龍江、廣西
C.安徽、福建 D.青海、河南
(2)制約A省區農業生產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崎嶇 B.灌溉水源不足
C.熱量不足 D.土質黏重
(3)B省區發展農業生產最具優勢的自然條件是( )
A.熱量豐富 B.光照充足 C.地形平坦 D.土壤肥沃
解析 第(1)題,根據表格數據判斷,B省區以水稻種植為主,且盛產甘蔗,故B省區應位于我國南方地區;A省區水稻的種植面積較大,不種植甘蔗,該省區還生產小麥和甜菜,故A省區可能位于北方地區。選B。第(2)題,由上題分析可知,A省區為黑龍江省,緯度高,氣溫低,熱量不足,會制約農業生產。選C。第(3)題,B省區是廣西,地處熱帶、亞熱帶,水熱資源充足。選A。
答案 (1)B (2)C (3)A
2.讀某區域圖,回答(1)~(2)題。
(1)20世紀前半葉,甲、乙兩城市制造業興旺發達,但是20世紀中后期,甲、乙兩城市工廠大量倒閉,遺棄的工廠設備銹跡斑斑,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銹帶”。其形成原因是( )
①環境污染嚴重 ②工業結構單一 ③交通閉塞 ④勞動力不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煉鋁工業沿著河流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水運便捷 B.就近獲得水源
C.市場廣闊 D.能源資源豐富
解析 第(1)題,圖示區域為美國東北部老工業區,20世紀中后期,甲、乙兩城市由于工業結構單一,環境污染嚴重,經濟衰退明顯,大量企業倒閉,廠房設備閑置,形成“銹帶”。選A。第(2)題,丙河上游干支流沿岸地區煤炭資源豐富,河流落差大,可以開發火力發電和水力發電,進而發展煉鋁工業;丙河上游干支流,河流落差大,不利于發展水運;煉鋁工業屬于動力導向型工業,雖然也要考慮水源和市場因素,但這些不屬于主要因素。選D。
答案 (1)A (2)D
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針葉櫻桃原產于加勒比海地區,果皮薄、果肉軟,含有多種維生素,是世界上已知維生素C含量最高的水果,結果期內太陽紫外線越強,果實維生素C含量越高。20世紀90年代,針葉櫻桃在我國海南、云南、廣西三個省區試種,卻只在海南島形成了規模種植。由于保鮮期短,加上當地缺乏深加工和先進的營銷理念,海南島的針葉櫻桃一直處于被忽視的狀態。2015年針葉櫻桃在新鮮果蔬缺乏的三沙市島礁種植成功。下圖示意海南島和三沙市位置。
(1)分析海南島種植針葉櫻桃有利的氣候條件。
(2)分析海南島針葉櫻桃一直處于被忽視狀態的主要原因。
(3)簡述針葉櫻桃在三沙市種植的積極影響。
解析 第(1)題,應主要從氣溫、降水、光照以及氣象災害等方面進行分析。第(2)題,可從針葉櫻桃果實特征、交通、市場、當地的加工能力和營銷理念等方面分析。第(3)題,可從為當地提供新鮮水果、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保護海島的生態環境等方面分析。
答案 (1)海南島緯度低,終年高溫,熱量充足;受寒潮、霜凍的危害小;受夏季風影響時間長,降水充沛;年平均正午太陽高度大,陽光充足,紫外線照射強烈,利于維生素C含量的提高。
(2)針葉櫻桃果皮薄、果肉軟,運輸難度大;保鮮期短,易腐爛變質,不易存儲;海南島與大陸有海峽相隔,交通不便,不利于拓展銷售市場;當地缺乏深加工能力和先進的營銷理念,經濟效益較低。
(3)為當地提供新鮮水果;預防和減輕當地居民維生素缺乏的癥狀,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提高植被覆蓋率,保護海島的生態環境。
4.朱拜勒和延布是沙特阿拉伯的兩個大型石化生產基地。朱拜勒是石油、天然氣、礦石等資源的產地,又有方便的海路運輸通道,其石化產業已形成集群化布局。延布為沙特阿拉伯石油和天然氣管道的最西端,與朱拜勒工業城一樣,有充足的能源供應和完善的基礎設施。在沙特皇家委員會的規劃中,延布被指定為沙特阿拉伯面向地中海、歐洲和美洲地區的出口,朱拜勒將成為面向亞洲的門戶。讀沙特阿拉伯及其附近地區略圖,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材料,分別說出朱拜勒、延布發展石化產業的獨特優勢。
(2)分析朱拜勒石化產業集群化布局的主要目的。
解析 第(1)題,兩地發展石化產業的獨特優勢可從材料中獲知。第(2)題,產業集聚有利于充分利用基礎設施;有利于加強技術交流與協作;有利于減少運費,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獲得規模效益;有利于集中處理污染物。
答案 (1)朱拜勒:油氣資源豐富;靠近亞洲市場。延布:靠近蘇伊士運河,地處國際重要航海線上;靠近歐洲和美洲市場。
(2)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技術交流與協作;減少運費,降低生產成本;獲得規模效益;進行污染物集中處理。
5.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滬昆高速鐵路(又稱滬昆客運專線)是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四縱四橫”的快速客運通道之一。2015年12月25日,滬昆客專云南段開始鋪軌,預計2016年開通運營。滬昆客專云南段正線全長184.7千米,開通運營后,將形成一條西南地區與華中、華東地區之間大容量的快捷客運通道。下圖為滬昆高速鐵路示意圖。
(1)分析滬昆客專云南段鐵路修建的自然區位條件。
(2)比較滬昆客專東西兩段沿線地區自然地理特征的差異。
(3)分析滬昆客運專線鐵路建設對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
解析 第(1)題,從自然角度看,滬昆客運專線云南段所經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工程難度大。第(2)題,自然地理特征差異主要從地形、氣候、水文等方面進行比較。第(3)題,滬昆客運專線對西南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加快對外聯系、加快資源開發、扶貧攻堅以及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等方面。
答案 (1)途經地區喀斯特地貌廣布,地勢起伏大,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工程難度大。
(2)地形:東段沿線地區以平原、丘陵為主,地勢起伏較小,西段沿線地區以高原為主,地勢起伏大。氣候:同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但東段沿線地區降水主要受東南季風影響,西段沿線地區降水主要受西南季風影響。水文:東段沿線地區河湖密布,西段沿線地區多地下暗河,地表水缺乏。
(3)①加強對外聯系,方便西南地區與華中、華東地區之間的經濟貿易;②加快資源開發,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帶;③有利于我國扶貧攻堅目標實現,進一步縮小東西部差距,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知識點總結
知識點一:內力作用
1、能量來源――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表現形式――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重點)
3、各種內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勻
案例
喜馬拉雅山的形成與基拉韋厄火山大爆發
我們可以從喜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緩慢改變。大約40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開始隆起,當時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20世紀最后30年,喜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達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由于抬升速度緩慢,所以,經過4000萬年,喜馬拉雅山才成為世界最高的山脈之一。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火山噴發導致的地表形態特征的變遷。基拉韋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島上。1930年,基拉韋厄火山大爆發,熔巖流從高處奔騰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邊填造了一塊2平方千米的新大陸。
由于變質作用一般發生在地殼深處,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巖漿也只有噴出地表時才可以直接影響地表形態。所以,在內力作用中,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方式。
4、地殼運動學說
大陸漂移學說
解釋地殼運動、海陸分布及演變的一種學說。1912年由德國地球物理學家、氣象學家魏格納正式提出。起初,魏格納看到地球儀和世界地圖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歐洲的邊緣相吻合的現象設疑,從而進行系統研究。該學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個統一的巨大陸塊,稱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其余部分稱為泛大洋。由于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導致大陸發生從兩極向赤道的離極運動。由于日月對地球的引力產生的潮汐作用,導致大陸向西的運動。在2億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陸漂浮分開。美洲大陸漂得最快,亞洲、澳大利亞大陸漂得最慢。在美洲大陸與歐洲、非洲大陸之間首先形成大西洋,接著澳大利亞大陸與南極洲大陸間形成印度洋。直到新生代第四紀初期,才形成現代世界上海陸分布的輪廓。世界上的山脈也是大陸漂移被擠壓褶皺而形成。亞洲東緣的島弧群,是陸地向西漂移時留下的殘塊。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東西向大山脈,是大陸從兩極向赤道的擠壓結果。現代科學的發展、精確的大地測量數據證實,目前大陸仍在緩慢地保持水平運動。古地磁的資料也表明,許多大陸塊現在所處的位置并不代表它初始的位置,而是經過了位移。但最初的大陸漂移說不能解釋泛大陸分裂的古生代褶皺帶,不能解釋升降運動;因此這一學說在當時并沒有被人們接受。20世紀60年代以來,板塊構造學說的興起給這一學說以新的解釋。
赫斯的“海底擴張”學說
人類對海洋及海洋地質的認識是逐漸深化的。19世紀有名的幾次海洋綜合探險調查,迅速擴大和加深了人類對海洋的認識。1871年“獵犬號”進行了為期五年的環球探險,1872年“挑戰者號”進行了為期四年的探險,圍繞海洋學、海洋生物學、海洋地質學等幾個方面對三大洋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寫了50卷調查報告。這是海洋地質學長足的進步。二次大戰以后,海洋地質學成了熱門,深海探測技術迅速發展。海洋地質學廣泛地使用了回聲探測技術、水下電視、紅外照相機及立體攝影等。現代深潛器一般都配備了攝像設備,測量用的各種傳感器,以及搜集標本的采樣器和靈活的機械手等,深潛器都有動力系統和控制系統,運轉自如而且安全性都很好。經過精確的測量,人們搞清楚了中洋脊、深海溝、橫向深斷層和海底平頂山四大海底地貌及分布。徹底改變了人們過去那種認為海洋是平坦的盆地,大洋地殼比大陸古老,大洋地殼不活躍的傳統觀念。人們發現了具有全球規模的大洋中脊—深海溝系統,發現了大洋中脊兩側成對稱分布的巖石磁條帶,還發現了沿大洋中脊和深海溝分布的強烈的洋底熱流異常,正是這些大量的事實促使新的科學理論產生了。
1960年美國的赫斯發表了《海洋盆地的歷史》,他認為,海底沿中洋脊的頂部裂開,新的海底就在這里形成,并向洋脊頂部的兩側擴張。洋底地質實際上正是地幔對流的直接體現,地幔對流的上升點在大洋中脊,然后分成兩股向兩側運動,正是這種巨大的力量在大洋中脊中間沿軸線形成巨大的中央裂谷。順著裂隙,地下的熔巖涌流出來,形成新的洋底地殼。這新的洋殼被對流的地幔牽動向兩側不斷擴張延伸。地幔對流的下降段在海溝附近,在那里古老的洋殼被對流的巨大力量拽入地球內部而被地幔吸收。洋殼從產生到消失需大約2億—3億年左右,處在不斷地更新之中,所以人們找不到更古老的大洋巖石。韋格納曾經主張,各個大陸都是被獨立地推動的,因此大陸的運動就像一只船在柔軟的洋底上行駛。但是赫斯卻假設大陸并不是作為一個獨立體系而運動的,大陸像木筏凍結在同樣堅硬的海底地殼上并隨海底一起運動,美國的羅伯特·迪茨稱這一過程為“海底擴張”。
海底擴張學說是地學現代革命的開端,在短短的幾年的時間里得到了大量觀測事實的證實。1968年美國的威爾遜在《地球科學的革命》中高度評價大陸漂移和海底擴張學說,認為這是一次地質學的大變革,它的意義可以與原子論、進化論和相對論媲美。
板塊構造學說
主要內容:
1、全球共由六大板塊構成,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北冰洋被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劃分了。
大西洋被美洲板塊、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劃分了。
大洋洲絕大部分被劃分到印度洋板塊。
南北美洲劃分到一個板塊——美洲板塊。
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只包括海洋外,其余五個板塊里都既有陸地又有海洋。因此,我們又把太平洋板塊稱為大洋板塊,把其他五大板塊稱為大陸板塊。
亞歐板塊包括歐洲和除中南半島、阿拉伯半島外的亞洲及其北部、西部、東部邊緣的一部分海洋(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東西跨度較大。
非洲板塊包括整個非洲,還有西部大西洋的一部分,東部印度洋的一部分,南北跨度大。
印度洋板塊既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又包括亞洲的阿拉伯半島、中南半島,大洋洲的絕大部分,呈西北東南走向,跨的大洲多。
美洲板塊包括南北美洲及東部大西洋的一部分和西部北回歸線以及北太平洋的狹長區域。南北方向長。
南極洲板塊包括南極洲及其周圍的部分海洋,呈團狀分布。
2、用經緯網對六大板塊進行空間定位
出題時,如果沿某條經緯線在六大板塊構造圖上做剖面圖,往往選擇經過的板塊名稱多、復雜的經線或緯線,依照這個原則,可以選取0°、60°E、120°E、120°W經線;0°(赤道)、南北回歸線、60°N緯線等。
0°經線自北向南大致穿過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60°E經線自北向南穿越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120°E經線自北向南依次穿過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120°W經線自北向南穿過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
其中,60°E經線穿過的板塊最多,最復雜。
0°緯線(赤道)橫跨的板塊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五個。
23°26′N(北回歸線)貫穿的板塊多而復雜,有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五個,其中所跨太平洋板塊長,亞歐板塊短,即除南極洲板塊外均有。
23°26′S(南回歸線)東西貫穿的板塊有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與南極洲板塊五個,唯獨沒有亞歐板塊。
60°N緯線橫跨的有亞歐板塊、美洲板塊。
通過分析可知:
南北緯50°與0°經線、120°E經線所圍成的區域以及南北緯50°與120°W經線、60°W經線所圍成的區域板塊名稱多、分布復雜,這些區域又是地球上人口、國家稠密的地區,考試命題的幾率較大。
總結:
1、生長邊界—張裂邊界
板塊張裂形成的地貌—海洋、裂谷。
2、死亡邊界—碰撞邊界
大陸板塊—大陸板塊相碰撞:巨大的褶皺山脈。
大洋板塊—大陸板塊相碰撞:大洋板塊向下俯沖可形成海溝;
大陸板塊向上抬升形成海岸山脈和島弧。
注意:①板塊相撞形成的島弧或山脈并不在交界線上,往往位于兩個板塊中位置較高、密度較大的那個板塊上。②邊界類型分消亡和生長兩類,海溝、造山帶是消亡邊界的標志;海嶺、斷層是生長邊界的標志。③邊界類型與附近地帶形成的地貌名稱之間的關系是:碰撞消亡成山成島,張裂生長變谷變洋。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日本群島(日本)、臺灣省(中國)、菲律賓群島(菲律賓)等。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消亡邊界)小亞細亞半島(土耳其)、伊朗高原(伊朗、阿富汗)、印度河(巴基斯坦)、雅魯藏布江(中國)、喜馬拉雅山脈(印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灣(孟加拉國)、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印度尼西亞)。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消亡邊界)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阿爾卑斯山脈、阿特拉斯山脈(阿爾及利亞、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等)。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生長邊界)死海、紅海、亞丁灣等(埃及、蘇丹、沙特、索馬里、也門等)。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消亡邊界)新幾內亞島(印尼)、所羅門群島、新西蘭。
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海岸山脈,落基山脈(美國)。
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消亡邊界)墨西哥、中美洲、安第斯山脈(秘魯、智利)。
美洲板塊與亞歐和非洲板塊(生長邊界)大西洋。
知識點二:外力作用
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會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這些作用統稱為外力作用。
1、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表現形式—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和固結成巖。(重點)
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容易發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叫風化作用。
一塊四四方方的磚頭,最容易被破壞的是磚頭的角,其次是棱,沒有了棱角,磚頭就會變得圓乎乎了。在自然界中也是這樣,所以這幅投影片所顯示的是受到風化后的花崗巖景象。
在水、冰川、風等外力的侵蝕作用下,使被侵蝕掉的物質離開原地,原地就形成了侵蝕地貌。(風對巖石侵蝕的結果:風可以吹揚起巖石的碎屑,并夾帶碎屑磨蝕巖石,投影片所展現的景觀為沙漠地區常見的風蝕蘑菇。海浪對巖石侵蝕的結果:海浪打擊巖石,也會對海岸起破壞作用,這幅圖就是海蝕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巖石稱為海蝕柱。冰川侵蝕的結果:高寒地區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蝕流經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
風化或侵蝕作用的產物被搬運到了低洼的地方堆積起來,形成了堆積地貌。
在沉積過程中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后沉積,所以沿著水流方向我們先看到顆粒比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礫石、沙、粉砂、粘土等顆粒大小不同的沉積物。
堆積地貌——新月型沙丘圖片
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這些沙丘在風力作用下會成為流動沙丘,掩沒農田和村莊,甚至是整個城市。人類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擴展的方法。
總結:風化為侵蝕提供了條件,風化侵蝕的產物又為搬運沉積提供了條件。所以外力作用這幾種表現形式是緊密相連的,又是互為條件的,正是在它們長期緩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態。
外力通過風化、侵蝕作用不斷地對地表進行破壞,并把破壞不了的物質從高處搬運到低處堆積起來,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于平緩。
在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中,內力和外力是同時起作用的,它們作用的結果也往往結合在一起。
地表形態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
知識點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
1、(重點)巖漿巖是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
沉積巖是裸露地表的巖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漸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物質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
變質巖是各種已經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
2、各類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并與其他巖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
3、地殼物質循環的特點
(1)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巖漿-各種巖石-新巖漿
(2)地殼物質與地球內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斷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轉化,即內、外力作用。
(3)由大氣、水、生物參與地殼物質循環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質循環,對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