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學習方法>備考資料>

    2022地理必修二知識提綱

    時間: 自暢0 分享

    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記住很多復雜的知識點,很多同學覺得非常的不輕松。那么你是不是需要復習提綱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2021地理必修二知識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地理必修二知識提綱

    第一章 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傳統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第二章 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城市化

    1、 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大城市化趨勢

    3、 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② 逆城市化的原因:對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以及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4、 發展中國家城市化

    ① 特點: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② 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③ 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 熱島效應、 雨島效應 、城郊熱力環流 、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 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② 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環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③ 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第三章 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澆水。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地租、政策、勞動力)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形成條件(區位優勢):★自然條件:地勢平坦,耕地廣闊,地廣人稀。

    ★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技術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家庭農場為主

    2、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①氣候:季風氣候,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利于耕作③勞動力:(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3)特征:①小農經營②單產高,商品率低③機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① 良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

    ★休耕和輪作、(有利于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 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閑時。

    ③ 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4)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①氣候:氣候溫暖濕潤②地形:平坦開闊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條件好

    社會經濟因素:①地廣人稀,農場規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場廣闊,面向國際市場④機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勵扶持

    4、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

    (2).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區位條件:①氣候溫暖、草類茂盛;

    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陸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圍欄放牧,劃區輪牧③開辟水源,種植飼料④改善交通條件

    4、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地域類型

    分布地區

    形成原因

    主要特點

    遷移農業

    某些原始部落地區

    生產力水平低,“刀耕火種”

    影響生物多樣化;氣候惡化

    乳畜業

    發達國家,我國大城市周圍等

    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經濟發達,人口集中,對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機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響大;

    集約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影響工業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政策、技術、動力(能源)工農業基礎

    4.1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經濟效益

    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利潤。[記憶]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工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2、社會效益[了解]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國防的需要:

    個人偏好的影響:工業慣性的影響:

    3、環境效益[理解+記憶]

    讀課本《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分析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應如何選擇?分析過程:某工廠——污染類型——如何治理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工業集聚——工業地域[理解記憶]

    1.工業聯系

    (1)投入——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如紡紗——織布——印染——服裝制造。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也屬于這種聯系方式,如生產流水線。

    (2)非生產上的空間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并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

    3)信息聯系

    4.2工業地域的形成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① 可以加強企業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② 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 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 有利于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區位)。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 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② 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4.3傳統工業區和新工業區

    一、傳統工業區[理解記憶]

    1、主要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2、傳統工業區的特征[記憶]

    ⑴一般是在豐富煤、鐵資源基礎上,以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為主;

    ⑵以大型企業為軸心,逐漸發展起來的;

    二、魯爾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讀課本圖)

    1.發展的區位特點[記憶]

    (1)豐富的煤炭資源(2)離鐵礦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主要原因[記憶] 20世紀50年代以后,經濟開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產結構單一 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鋼鐵過剩(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5)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3.綜合整治措施[記憶]凡世界區域的傳統工業都可借鑒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綜合整治。

    A、調整工業結構 (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或引入技術水平高的中小型企業)

    B、調整工業布局 (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

    C、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科技和教育、工業旅游、金融服務業)

    D、優化環境

    4、資源枯竭型城市(工業區)的轉型:對于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城市的發展歷程和城市資源(無論是礦產、土地和人力資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條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點進行經濟轉型。如山西大同轉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興工業,河南平頂山的轉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發展鹽化工。

    這類型的城市或區域轉型出路:可以借鑒德國魯爾區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規律:(1)優化產業結構,(2)立足本地區位優勢,培育優勢產業 (3)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和旅游業

    三、新興工業區的概念、分布[理解記憶]

    1、 概念:新興工業區是指20世紀50年代之后,在發達國家的一些鄉村地區,逐漸形成了以靈活多變的中小企業為主的工業地域。

    2、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東北部和中部地區,德國南部地區,以及美國“硅谷”等,日本的“硅島”(九州島)

    四、意大利新興工業區(讀課本圖)

    1.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發展的主要條件[記憶]

    ① 大批廉價勞動力是發展的當地條件;

    ② 20世紀70年代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漲價是發展的國際條件;

    國內條件

    發達的信貸體系

    ④ 意大利高度開放的經濟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1)概念

    指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生產企業和生產企業之間、生產企業和非生產企業之間)以一項經營活動為中心,根據現代經營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信賴、比較穩固的 協作關系和產供銷體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強專業化,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競爭力。

    3、溫州工業可以借鑒的地方:(1)企業間相互交流與協作(2)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3)提高生產和管理人員的技術水平。

    五、美國“硅谷”(讀課本圖)—— 微電子工業為主導[理解記憶]

    1.特點

    20世紀中、后期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興工業迅速發展起來。

    (1) 人才:從業人員水平高

    (2) 產品:研發費用高;

    (3) 增長和更新速度快;

    (4) 產品面向國際市場

    2.崛起原因[記憶]

    (1)位置優越,環境優美。 舊金山東南部

    (2)氣候宜人。這里屬于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

    (4)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航空港)。

    (5)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美國國防部)

    世界區域內的高科技產業的區位因素:(1)地理位置(2)環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理解記憶]

    運輸方式

    優點

    缺點

    鐵路運輸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受自然因素影響小,連續性好

    修筑鐵路造價高,消耗金屬材料多,占地面積廣,短途運輸成本高

    公路運輸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的運輸方式。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對各種自然條件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水路運輸

    歷史最悠久的運輸方式,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航道水文狀況和氣象等自然影響大

    航空運輸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且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管道運輸

    運具和線路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貨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煤漿及其它礦漿。氣體不揮發,液體不外流,損耗小,連續性強,平穩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晝夜不停,運量很大。

    管道運輸要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絡化、國際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三、[理解記憶]

    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條件和地質條件)2、社會因素(人口和城市)

    3、經濟因素(主導因素和決定性因素)4、技術因素(作保障)

    a.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京九鐵路為例(1、合理布局交通網,2、促進沿線經濟的發展,3、維持香港的長期穩定和繁榮,4、先進的科學技術是保證)

    b.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2、盡量少占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e.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筑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運輸網[記憶]

    1、鐵路網(文科要求)

    五橫:

    京包—包蘭 隴海—蘭新線

    滬杭—浙贛—湘黔—貴昆 濱洲—濱 南昆

    七縱

    京滬 京九 京哈 京廣 焦枝—枝柳 寶成—成昆 蘭青—青藏

    2、修建鐵路的意義作用:

    政治戰略意義——(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進民族團結;(2)有利于鞏固國防安全。

    經濟意義——(1)促進資源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2)促進商品生產和流通,促進沿線經濟發展。(3)完善交通鐵路網

    四、如何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狀況:(1)合理規劃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網(2)以自行車代步出行(3)禁止大貨車進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車實行單雙日行駛制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6.1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一、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記憶]

    時期

    人類思想

    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協調

    農業社會

    利用自然

    對抗性增強,環境受到破壞

    工業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關系全面不協調

    新技術革命

    人類謀求協調發展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直面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的產生 [理解記憶]

    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納和清除能力(環境自凈能力)。當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了資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了環境的自凈能力時,就會出現環境問題,

    2、環境問題的表現:[記憶](1)資源短缺(2)生態破壞(3)環境污染

    當今世界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包括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態破壞(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壞、資源的枯竭、生物物種的減少)兩大類。

    3、環境問題的分布:[記憶]

    城市地區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鄉村地區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較發達地區嚴重(其原因是:環境承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經濟、技術水平落后;發達國家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

    三、可持續發展

    環境問題的防治:[理解記憶]

    從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壓力、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從總體上,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產生的,必須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2、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它既滿足其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內涵概括為:生態持續發展(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條件)、社會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課本圖)

    (2)原則: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

    6、2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踐

    1、必然性:[記憶]

    1)大的人口壓力 2)資源短缺 3)深刻的環境危機

    2、途徑——循環經濟是重要途徑。[記憶]

    循環經濟以環境無害化技術為手段,以提高生態效益為核心,以環境友好方式利用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

    1)循環經濟在工業中的表現形式是清潔生產。

    清潔生產從原料開采—生產制造—消費使用—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只重視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帶來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

    2)循環經濟在農業中主要表現為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和生態平衡納入協調一致的軌道。它模擬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形成經濟上和生態上的良性發展。留民營村是“中國生態農業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調整產業機構,開展綜合利用,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

    3、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途徑

    1、控制人口規模:減輕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壓力,協調人口發展與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2、轉變發展模式

    ① 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品產量和提高消費水平為目的。后果:使人類的社會生產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形成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使人類陷人嚴重的資源、環境危機。

    ② 可持續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礦藏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改變傳統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為特征的發展模式,通過引人市場機制,平衡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以實現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減少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壓力和資源消耗。

    3、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綠色食品市場應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才會更廣闊?:(1)加強對綠色食品的宣傳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產品價格(3)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健康觀念、消費觀念,促進綠色食品的發展。

    地理有哪些學習方法

    對比聯想記憶法

    是指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具有明顯對立性特點加以聯想的記憶方法。通過對比聯想,有助于我們比較地理事物的差異性,掌握各自的特性,增強記憶。如氣旋和反氣旋是大氣中最常見的運動形式,其氣壓分布狀況、氣流狀況、天氣狀況都相反,學習時,只需精記一種即可。

    從屬聯想記憶法

    是根據地理事物之間因果、從屬、并列等關系增強知識凝聚的聯想記憶方法。通過關系聯想,引導思考、理解地理知識彼此之間的關系,使思考問題有明確的方向,感到有些地理知識多而不雜,雜而不亂,有規律可循。如因果關系:地理自轉→地轉偏向力→盛行風向→洋流的流向;從屬關系:總星系→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并列關系: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巖作用。

    聚散聯想記憶法

    是指運用聚合思維對一定數量的知識通過聯想,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到一起或運用發散思維對同一地理知識,從多方面進行聯系的記憶方法。包括聚合聯想記憶法和發散聯想記憶法,互為逆過程。運用聚散聯想記憶法有助于學習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擴大思路,建立地理知識的“聯想集團”。

    形象聯想記憶法

    是把所需要記憶的材料同某種具體的事物、數字、字母、漢字或幾何圖形等聯系起來,借助形象思維加以記憶。形象聯想既有利于激發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加深記憶。如新疆的地形特征可與新疆的“疆”的右半部分聯系起來,“三橫”表示三山即阿爾泰山、天山和昆侖山:“兩田”表示兩大盆地即準噶爾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又如意大利的輪廓圖像高跟靴子。

    怎么才能快速學習地理

    文理交融,學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包括宇宙、大氣、海洋、陸地等,主要屬于理科內容。特別是其中的地球運動及時間計算、太陽高度角、各種日照圖以及氣候、洋流、各種等值線圖等內容,具有鮮明的理科特點,需要較多的邏輯思維

    學習時,應該采用偏重理科的學習方法,強調理解重于記憶,以會用為目的,側重于對地理原理、地理規律的理解運用,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平時還應多做練習,重視解題思路,特別要多畫圖,以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

    圖文結合,易學好記

    地理學習離不開地圖,必須重視地圖,識圖、用圖也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著豐富多彩的各種類型的插圖,與文字配合,使教材內容的呈現更加直觀、形象、生動。學習時,不論是自然地理還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視圖的學習和運用,采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各種地理事物和現象、地理規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學、好記好用。

    緊扣學習主線

    無論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現為以人地關系為主線的顯著特點,幾乎所有的地理問題都跟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習地理必須緊扣這條主線。

    2021地理必修二知識提綱相關文章

    地理必修二復習提綱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匯總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高中地理必修二總結知識點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主要內容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整理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2020

    高中地理必修2知識點2020總結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2022地理必修二知識提綱

    在地理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記住很多復雜的知識點,很多同學覺得非常的不輕松。那么你是不是需要復習提綱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2021地理必修二知識提綱,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地理必修二知識提綱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106586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免费观看午夜在线欧差毛片| 日韩欧美不卡视频| 花季传媒app免费版网站下载安装| 中日韩国语视频在线观看| 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久久| 女人张腿让男人捅| 欧美日韩一道本| 狠狠色先锋资源网| 两个人看的视频www在线高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7|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乱码 | 999福利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潮喷videosvideo| 麻豆人人妻人人妻人人片AV| 一二三四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动漫版|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天堂在线最新资源| 最猛91大神ben与女教师|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差差| 激情三级hd中文字幕| jizz之18|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 好爽~好大~不要|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在线小说| 美女露胸视频网站| 俄罗斯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一本一道久久综合狠狠老|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国产丫丫视频私人影院| 国产码欧美日韩高清综合一区|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真实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91se在线视频| 男女拍拍拍免费视频网站| baoyu122.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