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復習秘籍介紹
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復習秘籍介紹
想要考好語文,學生需要知道一些的復習方法,對待不同的板塊復習的方法也不同,下面學習啦的小編將為大家帶來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復習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復習秘籍(一)
一、整體:是否理清文章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小說、寫人記事為主的散文)
開端:文本中矛盾沖突的起因
發展:矛盾沖突從展開到激化的過程
高潮:主要矛盾最尖銳的時刻,決定人物命運的關鍵時刻
結局:矛盾的最終結局,人物性格的完成,事件的結果,主題的凸顯
二、段落
考察哪一個段落的作用?
(先從“結構”和“內容”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再思考不同位置的段落的不同作用)
(1)開頭的作用:
①交代時間、地點、背景?
②照應題目?
③引出下文,為后文做鋪墊?
④點明主題,總領全文?
⑤渲染氣氛,奠定感情基調?
⑥設置懸念,吸引讀者興趣?
(2)中間的作用:過渡
①承接上文的……內容?
②為下文寫……做鋪墊?
③推動……情節的發展?
(3)結尾的作用:
①卒章顯志,點明中心?
②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③點明題旨,深化主題?
④照應前文,首尾呼應?
⑤交代故事結局和人物命運
⑥是否是歐亨利式結尾
A為文章增加波折,使故事曲折生動
B照應上文……的伏筆
C強化對……贊美或諷刺
D委婉含蓄,耐人尋味
(4)標題的作用:
①點明線索,貫穿全文?
②點明主旨?
③奠定感情基調?
④使用比喻、對比、擬人、雙關、象征等手法?
⑤有多重含義(表層意+深層意)?
⑥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三、情節的作用
(1)對人物的:刻畫了人物……的心理?表現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塑造了……的人物形象?
(2)對主題的:突出、深化……的主題?
(3)對結構的:為文章增加波折,使情節曲折生動?推動下文……情節的發展?
(4)對閱讀的: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
四、理解詞語或句子
1、詞語理解型:
(1)是否有比喻義?搞清其比喻的對象,尋找它的本體、喻體和相似性;
(2)是否有象征義?象征對象,內在關聯;
(3)是否有雙關義?諧音雙關、語意雙關
(4)代詞的詞義?
(5)是否緊扣上下文?從上句或下句尋找釋義。
2、句子理解型:
(1)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現手法或修辭手法?
將形象化的語句轉化為概括性的直白的語言,點明表達效果和情感
(2)是否有多重含義的字詞?
將抽象含蓄的概念或詞語轉化為具體化的闡釋,將多重意蘊的詞轉化成表層和深層兩種含義
五、環境的作用
1、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
2、怎樣描寫的環境?
(1)描寫內容:抓住特征,進行形、聲、色、味等方面的描寫。
(2)描寫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多種感官進行描繪。
(3)描寫順序:寫景有層次,講究觀察角度,或定點換景,或移步換景。
(4)常用技巧:①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寫景強調形象;②斟詞煉字,寫景要求準確傳神;③動靜結合,寫景追求神韻;④點面結合,寫景應該全面且突出重點;⑤虛實結合,要合理運用聯想與想象。
3、環境描寫有何作用?
(1)交代……時間、地點、……背景?
(2)營造……氛圍、渲染……氣氛
(3)烘托了人物……心理、情感
(4)暗示或象征了人物的……性格
(5)推動……情節的發展
(6)對文章的主旨有無暗示或突出作用
高三語文現代文閱讀的復習秘籍(二)
六、表現手法:用了何種表現手法?是如何運用的?有什么表達效果?
1、象征:借助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點是利用象征物與被象征物之間的某一特點(內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現,增強文章的表現力,象征手法的“托義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隱而不晦。
2、襯托:是指不直接地對主要的人物或事物進行描寫,而是對其背景、與之相關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繪,使其形象突出,這種寫法除了利用反差對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鮮明外,還會使文章曲折含蓄,獨具風格。
3、先抑后揚:引發好奇,感情鋪墊,引發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對事物的進行描繪的過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個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讀者在欣賞中獲得獨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過景物描寫來襯托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虛實結合: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從而更鮮明的刻畫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題旨。
7、動靜相襯:動襯靜,靜襯動,生動烘托作用。
8、以小見大:由平凡細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題,突出表現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
10、聯想想象: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創造出新形象的過程。聯想想象可使文章內容更為豐富,形象更豐滿、生動,增添文章的藝術表現力。
11、引用 : A、引用傳說故事增強文章的傳奇性,豐富文章的內容;B、引用詩歌豐富文章內容,可增強文章的詩情畫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 。
七、修辭手法:用了何種修辭手法?是如何運用的?有什么表達效果?
1.比喻: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擬人:給物賦予人的形態情感,描寫生動形象,表意豐富。
3.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
4.夸張: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5.對偶:使詞句有音樂感;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內容集中,增強氣勢;敘事透辟,條分縷析;長于抒情。
7.反復:寫景抒情感染力強;承上啟下,分清層次;多次強調,給人以深刻印象。
8.對比:使所表現的事物特征或所闡述的道理觀點更鮮明、更突出。
9.設問:自問自答,提出問題,引發讀者的思考。
10.反問:強調語氣,語氣強烈,強化情感。
11.通感:以某種感覺(視、聽、味、觸、感)來寫某種感覺,使表述生動形象。
12.雙關:本意和雙關意的結合,委婉含蓄,富于感染力
13.對比: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鮮明地表現出……
八:語言特色
文章有什么語言特色?為什么是這種語言特色?有何作用?
1.有無修辭手法?能否產生生動形象(如比喻、擬人、象征等手法)、委婉含蓄(如雙關等)等效果
2.句式有何特點?整散句、長短句
3.是否有疊字疊詞?
4.是否符合常見的語言特色?
平實質樸、含蓄雋永,豪放剛健、清新自然,生動形象,幽默諷刺、華美絢麗等。
5.是否引用了古典詩詞,增加了文化韻味?
九、傳記類文本的特點
傳記屬應用性的文體,同時兼具真實性和文學性這兩個特點。
(1)真實性:
是否引用日記、書信、回憶錄等原始資料?
是否使用了具體的時間、地點、數字等?
(2)文學性:
是否運用了描寫手法、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
十、探究拓展
1.題干是從哪個角度加以拓展探究的?
(1)主旨層面: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2)藝術層面:對文章的某些結構安排、表現手法等藝術處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2.是否結合了文本?
3.是否按照題干要求進行了適當拓展?
高三語文語句銜接的復習秘籍
一、陳述對象是否一致?
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一個意思要表達連續、完整,陳述對象必須保持一致,這是語句銜接的重要條件。一要看幾個句子主語是否一致,二要看主語不一致的句子是否從同一對象角度展開的。
二、是否找到了一個中心話題?行文內容是否一致?
所謂“行文內容要一致”,其實指的就是話題要一致,即要圍繞一個中心說話。要注意銜接句的內容一定要與原文的整體含義,特別是局部關鍵詞語的含義要相互照應。
三、語句結構是否一致?
所謂“語句結構”,這里指句式結構和短語結構。“語句結構一致”就是強調銜接句和其前后語句結構和短語結構要一致,破壞了這種一致性,也就失去了語句的連貫。
四、語句意境是否一致?
在描寫或抒情的語句中或語段中,往往要表現出一種特定的意境,或喜或悲,或褒或貶,或明快或低沉,在同一段文字里,都應保持一致,做到情景相融,才能使整段語句連貫銜接。選填這類語句要充分尊重原文語境的情感基調、感情色彩及語言風格等,比如語境句子是熱烈的,與之銜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涼的;語境句子是壯闊的,銜接的句子就不能是柔婉的;具體做法是看語段中景物色調和特點的統一,抓感情基調和語言風格的和諧,做到情景相融,才能使整段語句連貫銜接。
五、分類組合是否一致?
有些并列詞、句的先后順序也有一定的聯系和規律,但很難用一種嚴格而科學的手段加以界定,它們遵循的往往是人們在長期使用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組合順序。“分類組合一致”就是要求學生針對選項中的多個內容進行科學的分類。
六、注意語句手法要一致?
這里的手法是廣義而言的,可以是表現手法,也可以是修辭手法,手法不同,表現出來的效果就不一樣,或質樸平實,或風趣幽默,或穩健莊重,“語句手法一致”,就是要求銜接句與上下文的手法一致,從而使整段的語言風格保持一致。
七、事理邏輯是否一致?
常見的順序有三種:時間(先后)、空間(高低、上下、前后、左右、外內、遠近)、邏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體到抽象、由主到次、由少到多等)。
復句中分句或語段中句子之間常常有遞進、順承、轉折、因果、條件、總分等事理關系,解題時根據上下文,判明屬于哪種邏輯順序,確定句子間所存在的內在關系,然后就可以把握句子的順序了。
八、音節是否和諧?
一是句式對稱,音節協調;二是上下文壓韻,對稱和諧。保持整個句子音節的勻整性。
九、關聯詞語是否一致?
關聯詞語是句子與句子銜接的重要樞紐,關聯詞語的恰當搭配,則是保證句子連貫的重要條件。
十、前后照應是否一致?
所謂提承照應的一致性,就是前面提到的內容要與后面承接的內容要一致。最常見的形式是句子中出現的雙面詞——“與否”、“是否”、“是不是”、“有沒有”、“是非”、“勝負”等,它們表示事物的兩種可能性,稍不留心,就會出現前面提到的是兩種可能性,而后面承接的只涉及到一種情況,形成照應不周全的語病。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