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詩詞鑒賞常用藝術手法大全(2)
正側
【概念】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寫是正面描寫;描寫對象周圍的事物,使對象更鮮明、突出的是側面描寫。
【例句】“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昌齡《從軍行》
【賞析】白詩第一、二句運用正面描寫的手法,描寫了春天柳樹的嬌美形態。
王詩第二句側面描寫戰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事的緊張狀態突現出來。
直抒胸臆
【概念】即景抒懷,表達詩人面對自然景象所產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例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賞析】 前兩句寫景,后兩句直接抒發在這樣的環境里產生的情懷,天然的形勢、闊大的氣象與詩人在這景象面前產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借景抒情
【概念】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正面不著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發感情。
【例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賞析】人的身影越來越遠,最后完全消失,滾滾的江水有如對友人的不斷思念。
托物言志
【概念】在描摹事物以盡其妙的基礎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例句】 “一樹春風千萬枝,嫩于黃金軟于絲。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白居易《楊柳枝詞》)
【賞析】托物言志,寫柳樹獨處荒園無人觀賞,抒發人才被埋沒的感慨。
用典
【概念】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詩句兩種。用事是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態度、個人的意緒和愿望等等,屬于借古抒懷。
引用或化用前人詩句目的是加深詩詞中的意境,促使人聯想而尋意于言外。
【例句】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賞析】這首詞除回顧作者43年前南下經歷一層外,全是用事。“想當年……氣吞萬里如虎”寫劉裕當年北伐抗敵的英雄氣概。借贊揚劉裕,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表現出作者抗金的主張和恢復中原的決心。
“春風十里”引杜牧詩,表現往日揚州繁榮景況,是虛寫;“盡薺麥青青”,寫今日所見的凄涼,是實寫。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昔盛今衰的感慨。
高中語文詩詞鑒賞修辭手法
比喻
【概念】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作另一種事物或情景??煞譃槊饔?、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例句】“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劉禹錫《望洞庭》)
【賞析】詩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將皓月銀輝下的山比做銀盤里的青螺,色調淡雅,山水渾然一體。
借代
【概念】借用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所要表達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體,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運用使語言簡練、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賞析】詩中用“綠”和“紅”兩種顏色分別代替葉和花,寫葉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張
【概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的作用。
【例句】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賞析】愁生白發,詩人用夸張的手法寫白發竟有“三千丈”那么長,可見愁思的深重。
對偶
【概念】用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一對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從形式看,語言簡練,整齊對稱;從內容看,意義集中含蓄。
【例句】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賞析】從篇法結構講,四聯八句,句句對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落葉聲對“滾滾”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更重要的是,從這里感受到詩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苦痛。
比擬
【概念】把物當作人來描寫叫擬人,或把人當作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的更形象、生動的作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林逋《山園小梅》)
【賞析】這一聯采用擬人的手法。“先偷眼”極寫白鶴愛梅之甚,它還未來得及飛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幾眼;“合斷魂”一詞寫粉蝶因愛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對梅的喜愛之情夸張到極點。
排比
【概念】把內容緊密關聯、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句子或短語接連說出來。
【例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賞析】純用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設問
【概念】先提出問題,接著自己把看法說出。問題引入,帶動全篇,中間設問,承上啟下,結尾設問,深化主題,令人回味。
【例句】“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魯威作)
【賞析】以設問開篇,點明題旨,領起下面,分層次地敘述三國人物的英雄業績。
反問
【概念】用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感情。
【例句】 “江東弟子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王安石《疊題烏江亭》)
【賞析】使用反問句式,語氣冷峻,強調了歷史之必然。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