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最新版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最新版
編寫高質量的歷史教案對提高教師課堂歷史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最新版,僅供參考。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最新版(一)
第7課 歷史轉折與鄧小平理論(二)
【內容標準】、【教學目標】參見(一)
【教學要點】
重點:十一屆在中全會,十三大,十五大、鄧小平理論。
難點:理論性強,政治常識多。
本課時要點:鄧小平理論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逐步形成。
【新課探究】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形成
1、十二大
⑴時間:1982年9月。
⑵主要內容:
①確定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奮斗綱領。
②鄧小平在會上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⑶意義:從此,“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面旗幟。十二大以后,改革開放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2.十三大:
⑴時間:1987年10月
⑵主要內容:系統闡明了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指出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了概括。
⑶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這條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后來被概括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⑷ 中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部署:
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
第二步,到20世紀末,是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注:到20世紀末,我國順利地實現了第一、第二步的發展目標。全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目前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鞏固和提高目前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期的艱苦奮斗。
3、南方談話
(1)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面對復雜的局勢,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缺乏信心,對改革開放提出疑問,對黨的基本路線產生動搖。
(2)時間:1992年初。
(3)含義: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南方城市,發表重要談話,統稱“南方談話”。
(4)內容:鄧小平強調:“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
(5)意義:科學地總結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從理論上回答了長期以來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不僅對當時的改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4、黨的十五大
(1)時間:1997年9月。
(2)內容: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命名為“ 鄧小平理論”。在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確定為黨的 指導思想,作為指引全黨前進的旗幟。
(3)鄧小平貢獻:鄧小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于1997年2月19日逝世)
【總結鞏固】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最新版(二)
第8課 城鄉改革不斷深入
【內容標準】
(1)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的基本原則。
(2)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掌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主要內容、意義和優越性。知道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原因、意義。知道國有企業改革的主要內容。
2、 過程與方法:采用自主學習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教學要點】
重點: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
難點:城鄉改革及涉及生產制度,分配制度,用人制度,管理制度。
【導入新課】
對內改革,對外開放是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主要標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城鄉改革不斷深入。
【新課探究】
一、聯產承包責任制
1、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
安徽、四川農民于1978年底、1979年初率先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2、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民以家庭為單位,向集體經濟組織承包土地等生產資料和生產任務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形式。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的意義
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民告別了人民公社制度,也推動了中國農村各項事業的蓬勃發展,農村面貌由此發生顯著變化。
4、評價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一項適合于我國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廣大農民愿望的重大改革。改革是在堅持集體經濟(公有制)的前提下,在經營方式上改為分戶承包,自負盈虧,
使農民在生產上獲得更多的自主性。
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1、原因
(1)城鄉經濟交流日益頻繁
隨著城鄉經濟交流日益頻繁,我國城市工業中的有些產品要升級換代,有些產業因用地緊張也要轉移,鄉鎮企業的發展,為轉移部分城市工業提供了方向。
(2)農村經濟開始朝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3)剩余勞動力的客觀存在,大批剩余勞動力逐漸從土地上轉移出來。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意義:
①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②有利于農民學習文化、學習技術。③有利于擴大農民的致富途徑。④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地方優勢項目。⑤有利于改變城鄉的布局,一大批小城鎮相繼興起。⑥有利地促進了工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3.地位:成為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為增加國內生產總值、農民收入、出口創匯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三、國有企業改革
1、城市改革的重點是國有企業。
2、國有企業改革的三個階段
①第一階段:1978年10月至1984年10月。
主要內容:進行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主要內容的試點和探索。
2.第二階段:1984年10月至1993年。
中心環節:把增強企業活力作為改革的中心環節。隨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主要內容:國有企業按照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適當分離的原則,打破“大鍋飯”,開始實行各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
3.第三階段:1993年至今
主要內容: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責任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改革進入轉換機制、制度創新階段。
到2000年底,基本實現了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大多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 。
【小組討論】
1.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優越性體現在哪里?
提示:①責任到戶有利于勞動力的自然調節與合理配置,增強農民生產自主性和積極性,推動農民關心生產、關心市場。②三者得利。農村生產的農產品,“保證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兼顧國家、集體生產者個人三方面利益,也克服了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③切合實際,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低,農民勞作的個體差異性大,分戶承包適合大部分地區的生產實際。
2.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的原因是什么?(參見新課探究)
3.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有何重大意義?(參見新課探究)
4. 如何看待改革浪潮中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如企業破產、職工下崗、東西部差別、環境污染等?
思路提示:①任何一項改革都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都會影響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判斷改革成功與否的標準在于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進大多數人的利益。②任何一項改革都不會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甚至挫折。③任何一項改革都是探索的過程,老問題解決了,可能又有新問題出來,這就需要我們不斷研究,不斷總結,不斷探索,與時俱進。④對于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以調控,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科學發
展觀,關心和保護弱勢群體,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全面發展。
【總結鞏固】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最新版(三)
第9課 對外開放逐步擴大
【內容標準】
以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建立為例,探討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⑴知道經濟特區創設的作用和影響。 ⑵了解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是中國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 ⑶了解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產生的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習了解 80年代初經濟特區的創設,90年代初的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21世紀初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中國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充分認識對外開放,從方法論看,是借他人之長,補自身之短的聰明舉措;從現實需要看,是促進中外交流,加快經濟發展的英明決策;從長遠意義來看,是打破封閉,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教學要點】
重點:經濟特區的建立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為以后進一步的開放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難點:如何深入淺出的理解加入世貿組織是把雙韌劍。
【導入新課】
復習上一課時重點知識。
導入新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史上又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會議作出了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其中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并擴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建設新貌。
【新課探究】
一、經濟特區的建立
1.經濟特區建立: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8年劃定海南島為海難經濟特區。
2.意義:
⑴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
⑵對吸引外資、引進技術、發展生產、擴大出口、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等起到了重大作用。 ⑶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⑷特區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
思維拓展:
對外開放的開始。 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東南沿海城市被設為經濟特區,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課文第52頁小字部分介紹了特區的建設成就和鄧小平的評價。
1985年以后,我國的對外開放梯次推進,逐漸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對外開放格局。(利用地圖加以形象了解開放格局的特點)
建設教師以課本第 53頁最后一段文字為基礎,對創設經濟特區的作用和影響,略加說明,同時,進一步點明,開放最早的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等地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
二、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
1.背景: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明顯加快,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時間:1990年4月。
3.結果:
⑴已建成一座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的新城區。
⑵初步建立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的基本框架。
⑶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和取得顯著成就的重要標志。
4.設問:為什么中央在 20 世紀 90 年代選擇上海作為開發的重點?
思路:第一取決于改革開放形勢的需要。 90 年代初,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對外開放也相應地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第二,取決于上海自身的優勢。 出示中國地圖和上海地圖,師生共同分析上海在地理交通,經濟技術,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說明上海在中國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上海建設好了,就可發揮其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帶動長江三角洲及至整個長江流域的經濟騰飛。
5.設問:建設上海為什么又要重點開發開放浦東地區?
思路:借助地圖說明浦東具有區位優勢,浦西沿江不臨海,開發余地不大,而且開發成本高。而浦東既沿江又靠海,交通更為便利;有足夠的開發空間,地價低。
強調指出中央對建設上海和開發浦東的定位,即上海要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的中心和長江經濟的龍頭,簡稱“三個中心,一個龍頭”。
由此可見,上海的建設目標是以發展第三產業為主。
6.設問: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為什么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思路:鄧小平的關心支持,中央的英明決策,上海人民的熱情和創造力,以及全國人民的支持。
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1.原因:是中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
2.時間:2001年12月,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3.意義:這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4.影響:中國將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在更大范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給我們帶來了各種機遇和挑戰,必將對21世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5.介紹:“世界貿易組織”的概況:它成立于 1995 年 1 月 1 日,總部設在日內瓦,由二戰后成立的“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發展而來。作為一個獨立于聯合國的永久性國際組織,世貿組織又被稱為“經濟聯合國”。它強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推行互惠、公平競爭,發展中國家特殊待遇,磋商協商等原則,有利于促進世界經濟貿易的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進程。
6.討論分析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利與弊,舉例說明如何進行調整。
利:有利于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國際經濟的競爭和合作,它可以繞過某些貿易壁壘,充分發揮自身在制造業,加工業,初級產品等方面的優勢,開拓貿易市場,確保貿易利益。
弊:加入世貿組織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各種權利和機遇,還有各種義務和挑戰,特別是我國的某些弱勢項目,或競爭力低或產品老化或技術不具優勢,或特色不鮮明等。
調整:舉例說明競爭會引起調整。如我國鐵路過去曾被稱為“鐵老大”。近年來,隨著公路和航空等運輸手段的快速發展,鐵路的優勢不再。于是,鐵路部門不得不通過提速,改善服務來提高競爭力,求生存求發展。
【總結鞏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為加速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的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的建設新貌。
【教學實踐與反思】
七年級歷史上冊教案最新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