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文章精選
創業文章精選
創業,做創新先鋒,最后成為悲情先驅,這是新手;發現新領域,利用最新成果,做創新組合,最后成為行業領袖,這是高手,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創業文章精選,希望大家喜歡。
創業文章精選:創業的根本歸根到底就是人的問題
許多人都夢想創業、夢想成功。然而經過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創業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慢慢磨礪出來的。如果一個企業從零做起來都是你一手操辦的,最后做大了你就是創業者。而一個希望把“蛋糕”做大做好的創業者,需要的是一種創業精神,需要繼續奮進,需要不斷堅守。
創業的核心無非是“創”和“業”這兩個字。
那么創業首先是業不是創,每個人身上都有創的基因,都想做事。但是關鍵是做什么事,有沒有事情做。
那么什么是“業”呢?撿垃圾也是業,考試也是業,業本身不是一個問題,問題是創業者用什么樣的精神狀態來做這個業,就是怎么樣來適應。創業的業,應該是一種信念,這種信念是創業者覺得這件事非做不可,并且創業者始終想把它做好。業同時是一種堅守,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不管是金融海嘯,還是雪災地震,都不能放棄自己所堅持的事業。哪怕最后你反復摔倒無數次,心中都得堅守對這份事業的熱愛。
其次是“創”。創是什么概念呢,其實創就是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稚嫩到成熟的變化發展過程。
創新的概念是創業本身,從小做大的過程中間,要經歷很多脫胎換骨的痛苦,要有企業、人事、人際關系包括利益改變。對于你的合作者和你本人來說,創業和創新不是擁有高科技,也不是擁有強大的技術力量就一定能取得成功,而是在于創業者本身善不善變,會不會跟著市場的發展改變企業的營銷策略,提升企業文化,再通過培訓等手段幫助員工改變,去適應這個公司,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
創業的根本歸根到底就是人的問題,怎么樣隨著你事業的改變不斷地改變自己。隨著事業的改變不斷改變你周圍的人,然后共同改變向世界標準邁進,直到你符合世界標準,你才能走向世界,最終成為專業的領航者。
創業文章精選:創業是一個艱苦的過程,也是一個創造的過程
美國的哈佛大學曾經做過一個耗時25年 的測驗。那一年,一群意氣風發的大學生 從美國哈佛大學畢業了,他們即將開始穿 越各自的事業人生。他們的智力、學歷、 面臨的環境條件都相差無幾。
在臨出校門時,哈佛大學進行一次試驗, 對他們進行了一次關于人生目標的調查。 結果是這樣的:
27%的人,沒有目標;
60%的人,目標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較短期的目標;
3%的人,有清晰而長遠的目標。
25年的時間里,哈佛大學一直在對 這群學生的發展進行跟蹤調查。最后發現結果是這樣的:
3%的人,25年間他們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業領袖、社會精英;
10%的人,他們的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的人,他們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什么特別成績,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
剩下27%的人,他們的生活沒有目標,過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會,在所有的抱怨中,一個共同的主題是世界“不肯給他們機會”。
其實,他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于: 25年前,他們中的一些人知道為什么要前進,而另一些人則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目標清晰,長期堅持,最終獲得成功馬云就是這樣的創業者。
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互聯網史上的一次奇跡,這次奇跡是由馬云和他的團隊創造的。
馬云是阿里巴巴創始人,被稱為“創業教父”。曾經的創業艱辛、近日的榮耀 輝煌,使得這位卓越企業家身上有散發不 完的光環在縈繞。馬云是投資理財講師張 雪奎最敬佩的創業大師,白手起家,一次 成功,幾乎很少走彎路,10年間成為屹 立世界的企業巨人。其崛起速度,可以相比的也就是蓋茨等寥寥幾人。
但是阿里巴巴創業開始,錢也不多, 50萬,是18個人東拼西湊湊起來的。50 萬,是他們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這 50萬,馬云卻喊出了這樣的宣言:我們 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 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
那是1999年,中國的互聯網已經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國外風險投資 商瘋狂給中國網絡公司投錢,網絡公司也是瘋狂地燒錢。50萬,只不過是像新浪、搜狐、網易這樣大型的門戶網站一筆 小小的廣告費而已。阿里巴巴創業開始是相當艱難,每個人工資只有500元,公司的開支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來用。外出辦事,發揚“出門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車。據說有一次,大伙出去買東西,東西很多,實在沒辦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馬路上向的士招手,來了一輛桑塔納, 他們就擺手不坐,一直等到來了一輛夏利,他們才坐上去,因為夏利每公里的費用比桑塔納便宜2元錢。
阿里巴巴曾經因為資金的問題,到了幾乎維持不下去的地步
創業艱難百戰多,8年過去了。2007 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市值200億美金,成為中國市值最大的互聯網公司。馬云和他的創業團隊,由此締造了中國互聯網史上最大的奇跡。
大部分想創業的人都是一樣,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他們比馬云聰明多了,能想出非常多的創業好點子 來,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去執行過。因為他們有著太多的借口和理由。
“我沒有錢。”他們都這樣想
于是,他們繼續過他們平庸的生活。 俞敏洪在北京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人的一生是奮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過 得很偉大,有的人一生過得很瑣碎。如果 我們有一個偉大的理想,有一顆善良的 心,我們一定能把很多瑣碎的日子堆砌起 來,變成一個偉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沒有理想,從此停止進步, 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
創業文章精選:20幾歲的你,就業還是創業?
一、想清楚你的核心競爭力究竟是什么
對比改革開放時期,現在創業所需要的能力模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三十年前,創業需要的是覺醒的意識,過人的膽識,良好的人脈關系和賭對產業的運氣。但時至今日,成功的創業者可簡單歸結為四類:核心科技掌握者、資源整合者,商業模式設計高手及超強執行者。
其中,核心科技者可算是掌握硬實力的人,可通過學術及天賦獲取,而后三種能力更多需要來自于頂級企業或是商業實操的歷練,對并非天資秉異的大多數人來說,不交足學費則很難獲得。
現實情況是,對于第一種核心科技掌握者,無論是創業還是選擇先進入大企業,結果都是差不多的,因為他掌握的是整個行業的稀缺技術或專利,即使創業失敗,也絕不缺乏追求者,因此其承擔的風險趨近于零。
假如當年的扎克伯格不選擇創業,那么他也應該是一位非常優秀的程序員或產品經理。假如李彥宏創業失敗,也絲毫不影響他到任何一家頂級互聯網企業擔任要職。因此對于核心科技掌握者來說,選擇很輕松,天地任我游。
但對于后三種創業者來說,事情就不那么簡單了。我見過的大多數情況是某位同學在大學一直擔任學生領袖或活躍分子,視野開闊,富有感染力,遂決定拉起創業大旗,組建技術團隊,擁抱互聯網,但往往最后的結果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還是在于他的個人能力尚未經歷高強度的打磨,在以科技為主導的創業競爭中,逐漸被技術團隊邊緣化,或是在以品牌及渠道創新為主導的模式中,因自身資源缺乏、能力不足而失敗。所以了解自己,是決定是否創業的第一步。
二、看看我們的宏觀環境及微觀環境
創業是一個超級性感的詞匯,具有無窮的誘惑力,包括我自己和身邊的朋友們也都在涌入這個群體。但對于初出茅廬的年輕人,除了欽佩這種追隨初心、勇敢去闖的精神,我們還是要善意地多問幾句:同學,你真的準備好了么?
提起美國的創業者環境,相信所有圈內人士都是羨慕嫉妒恨。類似于初期的Google、現在的Quora這樣在凡人眼中沒有任何盈利模式的企業,依然得到眾多投資人的瘋狂追捧和堅定支持,其核心就硅谷土壤認同其文化中強烈的價值觀及使命感。與此同時,美國的法律制度、社會信用體系以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障機制也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大環境。可以這樣說,在美國,只要你只要有靠譜的想法,過硬的技術和優秀的執行力,連上帝都會幫你。
而對于國內的情況,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相對于十幾年前,我們的創業配套環境毫無疑問實現了大幅飛躍,但幾個核心問題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簡單來說:你的核心技術是否抗抄襲能力足夠強?你是否能讓投資人有耐心相信你的項目能夠盈利而不是一直燒錢?你有沒有足夠的智商與情商游走于資本、客戶與政府之間?
微觀環境指的是我們自身的特定環境。我們都知道只有創業才能成為喬布斯或馬云,但卻不知道這兩位是一路踩著多少創業企業的尸體成就霸業的。創業者的成功有著強烈的光環放大效應,很容易讓人忽略那些潛在的風險,當然我并不是說不應該冒風險,而是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在做出決策之前評估一下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
在全球性大公司走出的人而言,畢竟還是積累了更多的資本、人脈和運作經驗。沒有過多的經濟和生存壓力,之前頂級企業的工作背景也為在VC、PE那里討價還價做了有力的背書。
退一萬步來講,即使最后因為某種原因事情沒做成,也會有無數公司愿意把我們聘回去做高管。但對于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來說,事情是不一樣的。因此我的建議是,在做出決定之前,分析創業失敗可能導致的結果,如果你確定最壞的結果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justdoit!
三、分析你想要投身的領域是否能給自己增值
很多人喜歡預測下一輪龍卷風的發起點,因為如果你趕上了,基本不會飛得太低。
舉一個我身邊發生的例子:A和B是大學的同班同學,A一直比B優秀和聽話,在畢業后A遂父母的意進入了公務員系統,而B去了一家當時名不見經傳的互聯網企業,甚至是那家公司為數不多的擁有本科學位的員工。
幾年過去了,A現在成為了一名副科級主任科員,而B當年所在的互聯網企業雖然早已被巨頭收購,但他憑借業內經驗跳到了同行業的龍頭企業擔任副總監,在獲得價值數百萬期權的同時,也天天被各大獵頭騷擾著。這是一個很勵志的故事,但其實還有一個番外篇。
他們還有一個同班同學C,畢業時同時拿到一家頂級會計事務所的offer和一家初創的輪胎外貿企業的offer。經過慎重考慮,他放棄固定收入固定路徑的職業選擇,加入了那家輪胎外貿企業,因為那時這個行業利潤豐厚、欣欣向榮。直到2008年,美國出臺了限制中國輪胎的貿易法案,他們的業務也就急轉直下。
如今,C依然在一家輪胎公司擔任銷售代表,并在努力準備名校金融專業的研究生考試,希望通過再教育來回到四大或銀行工作。而當年選擇了進四大的很多同學已有不少人擔任投行或VC的中層職位了。
這時你可能會問,他之前不是拿到過這家會計事務所的Offer嗎?直接去申請不就好了?其實不然。當我們走出校園幾年之后,求職最重要的籌碼已經變成了過往的從業經歷,公司雇傭管理培訓生買的是期貨,賭的是潛力,而當期貨變成現貨的時候,考量的也就是你工作幾年積累的本事了,如果積累的方向不對,就要承擔市場價值縮水的后果。
以上故事只想說明一個道理,畢業后無論是創業還是就業,對于產業的深刻了解及職業規劃永遠都是年輕人應該盡早弄明白的問題。如果能夠看到一個蓬勃發展的機會,放棄大公司的工作也無妨,畢竟積累的行業insight是有用的。而如果沒有敏感的嗅覺和洞察力,不妨稍微慢一點,加入一家優秀的大企業,在一個大的平臺耐心觀察和學習,磨礪意志,積累籌碼,方可在未來潛龍騰淵,一鳴驚人。
以上三個思考維度謹代表個人觀點,供迷茫中的青年人參考。創業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但并非適合大多數人。看到更多的案例是許多小試身手的朋友都因耐心不足或能力問題黯然放棄,最后還到處宣稱創業不靠譜云云。
其實創業或就業都只是人生職業選擇的不同方向,風險不同收益不同,各有利弊。所以認識自己的內心,明確使命,提升能力,或許才是我們當下最應該下功夫做的事情。
看過“創業文章精選”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