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節日的故事2021最新
故事是一種側重于事情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跌宕起伏的文學體裁。它可以解釋為舊事、舊業、先例、典故、花樣等涵義,較適于口頭講述。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節日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更多故事相關內容推薦↓↓↓
關于節日的故事1
春節在農歷中代表著新年到來,這一天里,家家戶戶都在門上貼上祈福的大紅對聯,并燃放鞭炮,希望來年順利。
根據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兇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將它囚禁在大山內部,每十二個月才讓它出來一次。
十二個月過去了,年被放了出來并開始為非作歹。
人們討論對付年獸的方法,有的人說年怕見紅色、火光和噪聲。
人們張貼寫著吉利話的紅對聯,放炮竹,并敲鑼打鼓。
怪物害怕得發抖。
夜幕降臨,所有的人家都點亮了燈籠。
怪物被嚇壞了,從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來。
年獸被打敗了,但慶祝新年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關于節日的故事2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個習俗要追溯到兩千年前。
傳說在天庭里,天帝過著無聊又無趣的生活。
當他聽說地面上的人們生活得幸福美滿時,他十分惱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渾身燃燒著火焰的仙鶴到人間,在正月十五那天將人間燒毀。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們這件事。
有個聰明的人提出每個人都要馬上點亮一盞燈籠。仙女又說應該把仙鶴關在一個籠子里并將火熄滅。
當仙鶴降臨到人間時,它被逮了起來并裝入一個無法燃火的籠子里。
人們點亮了燈籠,燃放鞭炮和煙花。天帝看到人間失火后非常高興。他認為仙鶴已經成功摧毀了人間。
事實上,人們舉著燈籠游行來慶祝他們的勝利。為了紀念這一日,人們懸掛燈籠或提著花燈上街散步。這就是元宵節。
關于節日的故事3
除夕:
農歷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來歷: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除”意思是 “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舊歲到此而除,明日另換新歲”的意思。“除”乃除舊布新之意。“除夕”有“送舊迎新、祛病消災”的意思。
風俗活動:守歲、放煙花、吃團圓飯。
詩句:(唐)范成大《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
關于節日的故事4
寒食:
清明節前一天是寒食節。
來歷、故事:春秋時出亡多年的晉國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即晉文公,封賞隨其亡的臣子,唯獨漏掉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攜老母隱居綿山。晉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賞,尋至綿山,找不到他,便想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堅持不出,結果母子二人俱被燒死。晉文公于是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人們起火燒飯,以寒食表示悼念。
風俗活動:不生火、吃寒食、掃墓。
詩句: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關于節日的故事5
國慶節是由一個國家制定的用來紀念國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們通常是這個國家的獨立、憲法的簽署、元首誕辰或其他有重大紀念意義的周年紀念日;也有些是這個國家守護神的圣人節。雖然絕大部分國家都有類似的紀念日,但是由于復雜的政治關系,部分國家的這一節日不能夠稱為國慶日,比如美國只有獨立日,沒有國慶日,但是兩者意義相同。而中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如今,中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紀念日10月1日。世界歷史上最悠久的國慶節是圣馬力諾的國慶節,遠在公元301年,圣馬力諾就把9月3日定為自己的國慶節。
關于節日的故事6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游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斗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歷4月5日前后。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關于節日的故事7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起源于上古時代,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節是秋季時令習俗的綜合,其所包含的節俗因素,大都有著古老的淵源。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20__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__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關于節日的故事2021最新相關文章:
關于節日的故事2021最新





上一篇:魯迅小時候的故事
下一篇:紅樓夢故事情節2021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