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拳的起源
泰拳也是武術中的一種,是一種在泰國被發揚光大的武術,一直以來也都是頗為的受到人們的關注,每一次泰拳的比賽場上,都是讓人熱血沸騰,這是一種殺傷力極強的武術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泰拳的起源。歡迎閱讀!
泰拳的起源
泰拳,在泰語中叫做“摩易泰”,英語為"ThaiBoxing"。擁有五百多年歷史的泰拳,一直被世人視為最兇悍殘酷的體育運動。泰國拳擊術是在古代長期戰斗的歷史中演變發展起來的。泰人的祖先很早就創立并運用它來保家衛國。泰拳在泰國軍事上自古以來就受到重視,現在仍作為泰國軍隊肉搏戰術訓練的內容之一。長期以來,幾乎沒有一個泰國男子不懂得泰拳.
無論是在首都曼谷,還是在偏僻鄉村,到處都設有拳賽館。泰國古稱暹羅國,關于泰拳的起源,有幾種說法:
一說是古暹羅王所創造。據傳,公元1560年(泰國佛歷2103年),緬甸與暹羅發生戰爭.在一次戰斗中,暹羅王那尼遜被俘。緬王知道暹羅王是一位著名的搏擊高手,于是提出讓暹羅王與緬甸的拳擊冠軍比武,如能獲勝可被釋放回國。結果暹羅王用兇狠的膝撞、腳踢、肘擊等招法擊敗對手取得勝利暹羅王回國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他根據自己的搏擊經驗創造了一套在戰場上肉搏格斗的拳術,傳授給將士,并取名為“泰拳”,并被公認為一項國技而流傳至今。
泰拳的起源
一說是暹羅一勇士為泰拳開山祖師在緬甸與暹羅的一次戰爭中,勇士赤手空拳與十幾名緬甸士兵相遇,以泰拳與之搏斗,擊傷所有對手,回國后受國王嘉獎并讓他傳授拳法、訓練士兵。
一說是根據一種叫"藩藍”的古拳演變而來。16世紀初,泰國處于"拍納尼遜”朝代,為了抵抗外族侵犯,當政者規定軍人都要練習一種叫“藩藍”的古拳法,以提高泰國軍隊的徒手格斗能力。這種“藩藍”即為現代泰拳的雛形,,古“藩藍”拳法注重發揮人的因素,認為人體任何部位都可以用作攻擊武器。招式有頭撞、口咬、擒拿、抓捏、挖眼、肩撞、臀頂、摔跤、拳打、腳踢、膝頂、肘擊等。
延伸閱讀:
泰拳的格斗技巧
(1)右蹬腿連擊
我腳掌蹬地,墊步躍起,左腳向前落在右腳原來的位置,右腿屈膝上提,腳尖里勾,當左腳將落地時,右腳踏擊對方右膝,隨即右腳迅速收回上抬,轉而踹擊對方頭部。
(2)中、高掃踢連擊
這是泰拳高手經常采用的腿擊戰術,低中部掃踢的主要目的在于引開對手防守上部的手,然后突然向頭部發動高掃踢,這是決定性的一擊。我以左中部邊疆掃踢主動發起攻擊,猛擊對手大腿至肋側一段,迫其右手下落防守,隨即突然向其右頸側發出一記高掃踢,若此擊被對手以雙臂防住,我在腿落地后,立即以右高掃踢擊其左頸側。
(3)在低中部蹬擊接右高掃踢邊擊
此招與(2)所述之招式為異曲同工,變常為泰拳高手采用。我以左低蹬踢踹對手膝部,主動發起進攻,不待腿下落,即蹬向對手胸腹,迫使對手下落防腿,我即收回左腳,落地后,立即以右高掃踢攻擊對手左頸側。
(4)左高掃踢、彈踢接右高掃踢連擊
此招為典型的聲東擊西戰術,右高掃踢為決定的一擊。我直接以左高掃踢發起攻擊,接著腳不落下彎曲膝部,左高彈腿再擊其右頸側,迫使對手雙臂右移防我左腿然后我左腳落地,立即以右高掃踢攻擊其左頸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