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母雞不交配就能下蛋
時間:
顯鈐0由 分享
雞蛋是人們非常熟悉的食品之一。市場上大量的雞蛋供應,主要依靠現代化的養雞業。我們知道,家雞是由野生的原雞人工馴化而來的。可是野生鳥類,往往都是交配后才會下蛋。而人工養殖的母雞,無論散養或是籠養,都可以在不交配的情況下下蛋,這是為什么呢?
野生鳥類為適應飛行活動,在非繁殖期,其生殖器會處于顯著萎縮狀態,以減輕體重。進入繁殖期后,在性激素的調控下,生殖系統才會迅速發育并開始產卵。家養的母雞,因為很少飛行,并且有充足的食物,生殖系統并不會萎縮。
母雞的卵巢中,密布著約4000個初級卵母細胞。當小雞長大到性成熟后,生殖系統便一直處于活躍狀態。這些初級卵母細胞會逐日發育成熟,并逐個排出進入輸卵管。發育成熟的初級卵母細胞在卵巢內包裹上卵黃物質,進入輸卵管后再包裹上卵白、卵膜和硬質的卵殼,最后形成雞蛋,排出體外。
母雞產卵的現象,和雌性靈長類動物的月經周期類似,與是否和雄性交配過無關。若母雞與公雞交配,精子便會與初級卵母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這樣產下的蛋是種蛋,能夠孵出小雞。如果母雞未交配,則產下的是未受精蛋,是孵不出小雞的。我們平時吃的雞蛋,基本都是未受精蛋。
家養母雞和野生雌鳥,只要生殖系統處于活躍狀態,無論是否與雄性交配,都會產卵,只是自然界中的雌性鳥類,卵細胞只在繁殖期間發育,這就形成了母雞不交配就能下蛋的現象。其實,自然界中的野生鳥類也會在不交配的情況下產下非受精卵,只是這種現象較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