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么要團圓
中秋節正式成為一種全國性節日的,是在辛亥革命后。民國初期,北京政府在強令改用公歷紀年之后,開始確定并推行了一批法定節假日。下面是小編收集的一些關于中秋節為什么要團圓,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為什么要團圓
中秋節是團圓的意思,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古代在中秋節這一天,出家的女子要回家與父母團聚,所以團圓是凝聚著一種能量的傳遞,這樣才能教育出進退有度、有擔當的孝子賢孫。
中秋節是民族凝聚的促進劑,有著強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高度體現,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理念。中秋節是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之時。
中秋節在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節日到來之際人們全家團聚圍桌吃飯,飯后吃月餅,賞月聊天。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是什么
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中秋節以圓月為標志,寄寓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夢想,積淀著中華兒女團圓的心理訴求。花好月圓之夜,就是親人團圓之時。從天上的月亮聯想到人間團圓,這是人民特有的思維方式。
每當中秋時節,金桂飄香,花好月圓,人們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思念家鄉,思念親人,寄托情懷,更多地賦予了情感色彩,給人以甜美至純的心靈感受。
中秋節的歷史:
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一般人認為,中秋節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但是,從宋代開始一直到清代末年,盡管有許多關于中秋節慶祝活動的記載,但那時的中秋節更像是達官顯貴和市民階層的一種娛樂和游藝活動,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民間節日。
中秋節特點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
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為什么要賞月
1、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2、中秋節俗有久遠源頭,中秋節俗貼近了民眾生活的需要,民眾將秋季的節俗都集中到中秋,使中秋成為四季慶賞的大節之一。
3、拜月、賞月、團圓慶賀是傳統中秋節俗的核心,從當代社會生活看,它依然有著符合民眾生活需要的現實意義。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賞月有什么用
1、中秋節賞月的意義:就是意味著每個人都盼望全家團圓。有的人們為了事業或者某種原因在外奔波勞累,就想和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
2、中秋節由古代祭月演變而來。古代歷法把每個季節分為三個月,分別是孟月、仲月、季月。農歷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農歷八月十五又正好們于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稱為“中秋”。最初這一天被定為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日,慢慢就演變成為了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