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教育普及不到偏遠地區
為什么教育普及不到偏遠地區的原因
近年來,偏遠地區推進城鎮教育一體化發展取得了不錯效果,但由于城鎮教育的二元結構、地方的財力等,導致偏遠地區教育在地理環境、師資水平、人口結構等方面與城市教育存在較大的差距,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為什么教育普及不到偏遠地區,希望你喜歡。
為什么教育普及不到偏遠地區
1.農村小學布局太分散,規模小
2.留守兒童,少年大量存在,缺乏家庭教育
3.教師緊缺,在校學生文化基礎差
教育條件存在地區差異的根本原因
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發展不平衡,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中西部偏遠地區由于經濟和發展較為落后,很多孩子還是面臨無法上學,上學條件差等問題,這需要社會共同努力,讓更多的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
偏遠地區教育發展現狀
(一)地理情況復雜。盡管近年來偏遠的農村教師待遇有了明顯的提高,就我工作的鄉鎮而言,是一個地處三縣交界處的“飛地”,離中心城區約40公里,農村教師返鄉費錢、費時、費力等,海拔較高,冬天道路容易結冰,使得我鎮教師工作條件相對艱苦,導致這里農村教師與城區教師所占有的各種優勢不能相提并論,出現了城區的教師不愿意下鄉支教交流,新聘的農村年輕教師不能安心從教等問題。近年來,我鎮很多年輕教師只是把在鄉鎮的教育工作作為一個職業跳板,一旦有機會,便轉向考公務員,或者想方設法調到城區的單位。于是我鎮出現招教師容易,留教師長期任教困難的現象。
(二)人口結構差異大。以我鎮一個易扶點為例,易扶點的留守兒童居多,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獨留老人和孩子在家,使得家校合作得不到有效發展,為農村教育增添負擔。同時也出現農村中小學生向城區流動的趨勢。在城鎮化和家長對教育期望值不斷攀升的大背景下,出現城區、集鎮的學校“人擠人”,村級學校“空蕩蕩”的現象。在農村,學校教學點平均班額都比較低,有的學校甚至只有1個班的單班教學點,尤其是1名教師教全部課程的現象居多,如若混班教學,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
(三)農村教師隊伍整體水平偏低。城鎮教師的綜合素質總體上優于鄉村教師。一是農村教師平均年齡較大,所擁有的知識結構相對老化。二是農村學校教師高學歷、高職稱以及骨干教師比例與城鎮比起來偏低。三是農村音、體、美、信息化等特色學科教師不足,學生很難得到全面發展。
為什么偏遠山區的教育發展不平衡?
治本首先要先治根、 偏遠山區本來就是一個劣勢, 當地政府如果重視,有投資商去開發改善當地的經濟發展條件那么自然解決了教育問題, 條件好了也就有良好的教師愿意去任教,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農村偏遠地區中小學的教改為什么舉步維艱?同這7個原因密切關聯
1.封閉性。中國農民善于在一個狹小的、較為封閉的環境里獨立的、踏實的工作,卻不善于在一個更為廣闊、更為開放的環境中與人合作。
2.狹隘性。由于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環境特征等的局限,他們的胸襟往往表現出令人頭痛的狹隘,而且不易改變。
3.自私性。這是在農村較為落后的、單一的、單干的生產方式的基礎上產生的。
4.固執性。他們喜歡默默無聞的、腳踏實地、認真認真地去做事,但思想觀念很固執,因此,常常不注意方法上的靈活性和效益上的高效性。
5.“老好人”式的不誠實。他們在面對某種集體性問題時,首先不是從全局利益出發來考慮。他們首先考慮的是:我這樣做,會不會得罪人。基于這個原因,他們的集體觀念較為淡薄。
6.“曬太陽”式的懶惰。尤其是在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偏遠地區,除了農忙季節,在很多情況下,農民以曬太陽、閑聊、抽煙鍋等方式打發光陰。
7.“蝸牛式”的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