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新發展
以來,黨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立足于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深化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是我們黨治國理政方略與時俱進的新創造、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新飛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新發展。
“四個全面”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水平
“四個全面”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和目標。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主要著眼于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協調發展,側重點在社會建設。“四個全面”更進一步,著眼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戰略布局由局部性上升為全方位,涵蓋內容由“四位一體”擴展為“五位一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目標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四個全面”從更精準、更具體的方面擴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目標,它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經濟、民主、文化、人民生活水平、社會建設五個方面充實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四個全面”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動力和路徑。指出,“四個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四個全面”四足鼎立,共同舉托起“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構筑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障,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動力源泉與路徑選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而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和時代潮流,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從嚴治黨是執政黨加強自身建設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簡單并列關系,而是有機聯系、相互貫通的頂層設計。“四個全面”的主線,既闡述了動力,又規劃了路徑,勾繪出社會主義中國的未來圖景,閃耀著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光輝。
“四個全面”構建了一種整體的戰略視野。“四個全面”是涉及歷史、現實與未來,關系社會各個領域的龐大系統工程。無論是在中國現代化百年征途上,還是世界社會主義幾百年演進中,都標志著一個全新的探索。它以“為子孫萬代計,為長遠發展謀”的高度,以堅持中國道路、完善中國制度為立足點,從歷史認知中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認同,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內推改革發展穩定,外展“親、誠、惠、容”的理念,融通內政外交,治黨治軍治國全面有序推進。一曲曲恢弘的“改革樂章”奏響新篇,一陣陣久違的“清新之風”橫掃積弊,一幅幅亮麗的“民生畫卷”徐徐展開,一股股強大的“正能量”噴薄而出,構建了以繼承發展為前提,以實踐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旨歸的一種宏闊的歷史視野和歷史方法論。
“四個全面” 揭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戰略
“四個全面”是以同志為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體思路,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布局。這是我黨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行的具體的謀篇布局和任務落實。
從“建立新中國”到“四個全面”的社會治理的現代轉型。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就進行救國救民、興邦富國的探索。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發出的“建立新中國”的號召,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開始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再到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開始逐步形成。1986年,十二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1992年,經濟體制全面走向市場經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的現代化版圖逐漸清晰。
以來,面對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現狀,以同志為的黨中央,立足當代中國實際、總結歷史經驗、直面突出矛盾和問題,滿足人民群眾的熱切期待,開始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總體戰略布局,提出的“四個全面”,成為統領中國發展的戰略總綱。
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到“四個全面”的治國理政新布局、新戰略。1987年召開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黨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正式提出“四個全面”。至此,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全面吹響了治國理政的“集結號”。
從“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齊頭并進,到“四個全面”指導下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顯示出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布局和戰略的新發展。這種新布局、新戰略,使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關鍵環節、重點領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內在邏輯更加嚴密,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提供了強力保障。
從“一個全面”到“四個全面”的立體戰略、全面戰略。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一個全面”,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十七大重申了這個奮斗目標,并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升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一步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簡化為“全面深化改革”。
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2014年10月召開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三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2014年12月,在江蘇考察調研,進一步提出“四個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至此,“三個全面”首次擴展為“四個全面”,融系統于全面之中,寓小康于改革、法治、黨建之中,謀小康之業、揚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執政之基,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更立體、更全面。
“四個全面” 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責任和擔當
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四個全面”圍繞如何發展、如何改革、如何治國、如何管黨,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歷史與現實的交集的聯系上,深刻闡明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統籌偉大事業與偉大工程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把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提升到新的高度,是黨治國理政方略的又一次與時俱進,是中國和中國人民闊步走向未來的關鍵抉擇,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責任和擔當。
著眼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四個全面”。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是堅持走中國道路的根本保障,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打鐵還需自身硬”。黨的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四個全面”提出全面從嚴治黨,這是中國共產黨鞏固執政地位、走在時代前列、肩負歷史使命的關鍵所在。全面從嚴治黨,才能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提供政治保證、組織保證。
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推進“四個全面”。“四個全面”是“五位一體”建設的保障。“五位一體”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而“四個全面”良性互動的過程,是經濟新常態發展條件下,中國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更加全面協調穩定發展的過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越來越完善和鞏固的過程。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還是生態文明,都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缺少任何一個“全面”,都不能也不可能完成“五位一體”中的任何“一位”。“五位一體”總布局是“四個全面”重要戰略思想產生的基礎,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四個全面”重要戰略思想對“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指導作用。
著眼于實現中國夢協調推進“四個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是時代的主題。“四個全面”從實現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布局治國理政的方略,為中國這艘大航船最終實現中國夢把好舵。實現中國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基礎和階段性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是動力,全面依法治國是支撐,全面從嚴治黨是關鍵。唯有著眼于實現中國夢的基礎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我們才能在實現中國夢宏偉藍圖的中國道路上,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增創中國優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