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全面”為何長期管用
人物簡介:
施芝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曾任上海市委政研室處長、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等職。曾參與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多個重要文件起草工作。
施芝鴻是兩會期間被各路媒體“圍追堵截”的重點對象。這位平時很少露面的“筆桿子”,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的每次發言,都會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上世紀90年代初,施芝鴻在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間,參與了著名的“皇甫平”系列政治評論文章寫作,鼓呼改革開放,引發強烈反響。后來,他調入中共中央辦公廳,2007年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參與了包括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在內的系列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長期在中央智囊部門工作的施芝鴻,面對媒體的采訪非常嚴謹。3月7日晚,在接受環球人物雜志記者采訪時,他從公文包里拿出厚厚一沓材料,回答每個問題都字斟句酌。第二天晚上,他又約記者深談,拿出自己學習領會“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精神的文稿,逐字逐句地解讀,甚至連標點都逐一向記者說明。施芝鴻說,中共文件的起草過程,是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對中共文件的解讀,必須做到客觀、嚴謹。
在解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及治國理政大思路時,施芝鴻歸納出朗朗上口的四句話:“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引領新常態,為民造新福。”
從“一個全面”到“四個全面”
環球人物雜志:請您解讀一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形成過程。
施芝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是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逐步提出和形成的。其間,經歷了3個階段。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一個全面”,即“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了這“一個全面”的奮斗目標,并且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12年,黨的報告中統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將“一個全面”擴展為“兩個全面”。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把“兩個全面”擴展為“三個全面”。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不久,在江蘇調研時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主動把握和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至此,“三個全面”擴展為“四個全面”。
對“四個全面”的定位也有一個發展過程。最初,這“四個全面”是作為全面完成黨的提出的任務、要求及當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必須解決好的主要矛盾提出來的。2015年2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的講話中,首次把這“四個全面”定位于黨中央的戰略布局。
環球人物雜志:為什么要在現在這個時間點提出“四個全面”?
施芝鴻:瓜熟才能蒂落,水到才能渠成。黨的以后,面對“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的新形勢,在實踐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科學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就在全面。這個“全面”,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我認為,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幾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的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及其它各方面創新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我們黨更多地認識和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在規律的生動體現。所以,只有在此時此刻才能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和戰略思想。
“四個全面”之間的關系
環球人物雜志:這“四個全面”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
施芝鴻:“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實際上是一個戰略目標和三大戰略舉措的關系。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就要有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這三個戰略舉措,一個都不能缺。
發展是當今時代的潮流、中國的主題。后三個全面,歸根到底是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有動力;只有全面依法治國,建立規則秩序、推進公平正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有保障;只有全面從嚴治黨,鍛造領導核心、提供政治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才有保證。
環球人物雜志:有海外媒體把“四個全面”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相比照,將其理解為“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您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施芝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它大體上相當于黨的基本路線中的一個中心,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而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作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戰略舉措,與黨的基本路線中的“兩個基本點”,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也是一致的、對應的。
環球人物雜志:全面從嚴治黨是當下老百姓比較關注的,請您談談在這方面的認識。
施芝鴻:全面從嚴治黨是在我們黨90多年歷史上首次提出的,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規律的新探索、新概括。全面從嚴治黨,核心問題是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重點是要從嚴治吏、正風反腐、嚴明黨紀,目標是要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確保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全面從嚴治黨,首先是指內容無死角。現在,黨的建設中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是輕視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以為定了制度、有了規章,就萬事大吉。有的黨員干部甚至已經不會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大習慣于被做思想政治工作了,還有的黨員干部甚至認為組織找自己談話是多此一舉。針對這一情況突出強調,對廣大黨員干部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要同向發力、同時發力。
第二是指主體全覆蓋。就是要強化黨的建設,包括黨風廉政建設的主體責任,黨委(黨組)書記作為第一責任人,既要掛帥,又要出征。在這方面,目前地市縣是薄弱環節,所以要把主體責任延伸和落實到地市縣。
第三是指勁頭不松懈。曾斬釘截鐵地說,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永遠在路上,開弓沒有回頭箭,是一場輸不起的斗爭,必須決戰決勝。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這場攻堅戰、持久戰,必定會迎來海晏河清的那一天!
第四是指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到全面從嚴治黨更加重要的位置。紀律不嚴,規矩不彰,從嚴治黨就無從談起。
“四個全面”為何長期管用
環球人物雜志:“四個全面”和“中國夢”等此前提出的治國理政思想有何聯系?
施芝鴻:這個問題提得很好。黨的以來,在提出“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同時,還提出了其它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我把這些梳理和歸納為治國理政的總思路,它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共同構成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總思路、總布局。這個總思路可以表述為“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引領新常態,為民造新福。”
環球人物雜志:您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施芝鴻:一二三四五,就是“一個中國夢”“兩個一百年”“三大戰略”“四個全面”“第五個現代化”。
“一個中國夢”,是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的,“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兩個一百年”,是2012年1月至11月在主持起草黨的報告過程中提出來的,就是要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三大戰略”,是2014年12月9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中央決定,要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
“四個全面”,是2014年12月14日在江蘇調研時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第五個現代化”,是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的講話中提出的:“我們講過很多現代化,包括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科技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第一次講。”
“上山打老虎”是指黨的以來,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按照零容忍、全覆蓋、無禁區,不封頂、不設限、無例外的原則持續高壓反腐。兩年多來,我們黨對“四風”的嚴厲整頓,對裸官的系統性清理,對腐敗的零容忍懲治,對境外逃犯的不懈追捕,一系列反腐行動讓廣大干部群眾看到了我們黨全面從嚴治黨是動真格、敢碰硬的。
“引領新常態”,是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概念。中國經濟在持續高速增長30多年后出現的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就是一種符合經濟增長規律的新狀態、正常態。新常態的提出,是尊重這種客觀經濟規律的體現。
“為民造新福”,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堅持以人為本,持續增加民生投入,保基本,兜底線,建機制,2014年盡管財政收入增速放緩、支出壓力加大,財政用于民生的比例仍達到70%以上。在醫療、養老、教育、文化等領域都有新的改善和提高。
環球人物雜志:“四個全面”能管多少年?
施芝鴻:“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抓住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統領中國發展總綱,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主攻目標、戰略方向、重點領域、政治保證。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強調,“四個全面”是引領民族復興的戰略布局。這就是說,提出的“四個全面”這一黨和國家工作的戰略布局,不僅要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日,也即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之日,而且對實現第二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也將是長期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