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元旦手抄報內容文字
說到元旦大家肯定不會覺得有陌生之處,這是因為在新的一年到來的第一個節日就是元旦,那我們知道關于元旦手抄報內容文字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元旦手抄報內容文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元旦手抄報內容文字
元旦節的介紹
中國古代的元旦,也就是現代中國所稱之春節的習俗,現代中國的元旦,根據中國政府把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放假一天,后常常將當日前或者是后雙休日調整,一般連續休息三天。
現代中國對元旦的慶祝較之春節,重要性要小得多。一般機關、企業會舉行年終集體慶祝活動,但民間活動是非常少的。
由于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并且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的時候,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并不會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的時候,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2024年元旦高速免費不
2024年元旦高速不免費,但元旦是我國法定假日,會放假。今年元旦放假時間:2023年12月30日-2024年1月1日,共放假3天,無調休。
中國古代元旦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的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這寓意著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都是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從哪一天開始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非常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時期開始,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者是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
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元旦話題作文
元旦快要到了,我收到老師的通知:讓我主持節目,我聽了,高興極了!
回到家,我和爸爸媽媽說了后,他們非常支持我,而且媽媽還幫我把聯歡會主持詞抄寫了下來,我真是感激不盡!啊!偉大的母愛!
等星星,盼月亮……終于盼到了元旦節!我穿上了節日的盛裝,來到了學校。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教師的黑板被畫得花花綠綠,還寫著“元旦快樂”幾個字樣;窗戶上掛著氣球,拉花等飾物。轉眼間,原來黑洞洞的教室變得五彩繽紛,十分美麗!
看完抄本展覽后,我們就開始了聯歡會,“當日歷又翻開新的一頁,當小樹又增加一個年輪……六年級一班新年聯歡會現在開始!”頓時,教室里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久久不息……
下面,同學們就開始表演節目了,在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牛歡歡、趙家琦、羅慧茹表演的雙簧《元旦倒霉》了,他們那奇怪的樣子,讓我們捧腹大笑……不僅是這個表演吧,還有張娜、侯旭芳的小品,李彪何康旺的小品《校園》、趙沛斌的魔術,都非常奪人眼球。在此,我也非常高興,因為我是主持人,我還自編自演了小品《學英語》,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功勞。
最后,大家合唱《新年好》,再次將聯歡會推向了高 潮,全體同學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聯歡會,期盼著一個新目標——20_。
通過這件是事,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幸福要靠自己的雙手,才能結出豐盛的果實。
20_年的元旦,我要把它保留在記憶的深處,讓它一直存在。愿美好的歌聲和祝福,伴隨我們新的一年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