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旦節的小學生手抄報模板
中國元旦節的小學生手抄報模板是怎樣的呢?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中國元旦節的小學生手抄報模板,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中國元旦節的小學生手抄報模板
今天下午,是我們期盼已久的元旦聯歡晚會。我一進教室,就看見教室的每一個角落被掛滿了五顏六色的氣球,美麗極了。
上課鈴響了,同學們陸續的走進了教室,等待聯歡會的開始。只見主持人走上臺來,我發現他們緊張得直發顫,只聽“轟”的一聲響,主持人拉響了彩條,并說:“元旦聯歡會,現在正式開始!”
我們的班長首先登場,演唱了一首《奔跑》之歌,本是吵鬧的教室一下子靜了下來,都被這美妙的歌聲陶醉了,好像真的把我們帶到了草原上,我們騎馬奔跑,快樂極了!第二個節目剛要開始,就在這時,校長來了,校長為我們演唱了英文歌曲《新年快樂》,我們都紛紛說好聽,并報以熱烈的掌聲,我還上臺向校長頒發了一個面包獎呢!還有就是東東的武術表演,別看他人很弱小,可他的武術打得特別好,馬步扎的穩,出拳有力,大家看的目瞪口呆。
時間過得真快,一眨眼,元旦晚會就要結束了,因為時間關系,節目沒能表演完,我們都意猶未盡。
今天的元旦,使我終身不忘的一次元旦晚會。
元旦的來歷故事
相比于其他傳統節日,我們過元旦節的歷史并不是很久遠。元旦是公歷紀年的第一天,我國政府采用公歷,始于中華民國建立。所以,在我國,有元旦節的.歷史尚不足百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元旦是怎么來的?元旦的產生有哪些傳說?中國吃網小編接下來就為您介紹。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政府采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采用公歷,中國傳統的農歷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歷后邊標注外,官方文件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于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國務院)會議上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為我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此處元旦就是指公歷元旦了,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元旦節了。
由于最近500余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基督國家的影響,縱橫世界各大洲,也由于公歷的相對精準,公元紀年法被世界各國紛紛采用,元旦作為節日,在西方比不過圣誕節,在中國比不上春節,但由于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