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興趣愛好>學攝影>攝影入門教程>

    尼康自動對焦與測光系統實用指南

    時間: 詩琪1201 分享

      拍攝演唱會相機選擇的關鍵因素是:便捷的曝光參數控制,強大的追焦和測光性能,比較強大的高速連拍能力

      對于大多數品牌來說,選擇旗艦相機或者專業相機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并不是說入門級別的相機做不到。問題只是在于入門級別的相機需要更好的技術來駕馭,而擁有這一層面技術的用戶往往又會選擇攜帶更專業的設備——因為他們會意識到器材本身帶來的差異。D810不是尼康產品線上最適合拍攝演唱會的相機。站在今天,我認為D500更合適一些(如果你可以攜帶300mm甚至更長鏡頭的話,D5無疑是最合適的)。D810的操控自然是一流的,也配備了強大的追焦和測光系統,5fps的連拍速度稍微慢了一些,然而可以接受。D810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弱光環境下自動對焦能力下降比較明顯。但是,D810的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低ISO情況下有豐富的細節表現力,后期處理空間非常大。同時,3600萬像素帶來的高像素密度也降低了對鏡頭焦段的要求。其實演唱會舞臺對相機高感性能的要求并不算特別高,所以D810高感方面的弱點(相對而言)并不突出。在尼康產品線上,我認為D7200及以上的器材都能夠滿足演唱會拍攝的需求。

      165mm, f/4, 1/250s, ISO 400, 9點動態區域AF, 亮部重點測光測光,曝光補償0EV,手動曝光模式。 這是全身照片的裁剪, 為了獲得全身影像,使用的是165mm焦段。這張照片的尺寸接近于100%(短邊970px,實際照片是1021px。微信上顯示可能有縮小,網站上是970px)。也就是說,差不多是我在第三排用165mm鏡頭使用D810拍攝所能獲得的實際像素。

      在鏡頭選擇方面,職業攝影師可能會選擇105mm、50mm甚至28mm這樣的鏡頭來拍攝演唱會,這是因為他們所處的位置與歌迷不一樣。我相信你唯一需要的是一支長焦變焦鏡頭。我此次攜帶的是70-200mm f/4 VR。我看了兩場演唱會,上海我坐在第10排中間,杭州我坐在第3排中間略微偏左。在第3排200mm勉強夠用,第10排的話我認為可能至少需要300mm。我現在個人的想法是,70-200mm f/2.8應該是最合適的鏡頭。如果你坐得稍微遠一些,也許你至少需要300mm f/4鏡頭來拍攝舞臺。

      由于演唱會拍攝事實上處于某種妥協之中,一般都采取睜只眼閉只眼的態度(也有些演唱會公開支持粉絲拍攝偶像,當然這還是極少數)。通常攝影器材不會被拒之門外,但是你攜帶太專業、太龐大的相機和鏡頭還是要三思后行。因此,選擇那些看起來不算太夸張的鏡頭。總體上焦段是第一位的,其次再考慮光圈。

      順便說一句,準備好容量足夠的存儲卡,邊拍邊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02

      如何拍攝到理想的演唱會畫面

      我并不會在這里詳細介紹演唱會的拍攝經驗,我自己也并沒有資格做這方面的教程。我只是在這里就如何以觀眾的視角拍攝理想的演唱會畫面談幾點自己的感想,這和下面涉及到的技術也有一定關聯。

      1

      捕捉舞臺燈光

      快速變換而又反差強烈的燈光既是演唱會拍攝的最大挑戰,也是演唱會美的重要來源。舞臺燈光是舞臺之所以呈現出與日常不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明星站在光影幻化的舞臺上就仿佛魔法加持,會顯得更加光彩奪目。因此,拍攝到理想的演唱會畫面第一要點是捕捉舞臺上最美麗的燈光。事實上,演出方耗費巨資打造的舞臺燈光效果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如何不可能復制的,所以你所要做的就是用手里的相機將這些效果固定到畫面里去。

      200mm, f/4, 1/200s, ISO 800, 9點動態區域AF, 亮部重點測光測光,曝光補償0EV,手動曝光模式。

      200mm, f/4, 1/200s, ISO 64, 9點動態區域AF, 亮部重點測光測光,曝光補償0EV,手動曝光模式。演唱第一部分最后一首歌Stay By My Side的時候,舞臺亮起紫色的光束,我分別從側面和正面拍攝到了不同的感覺。這也是舞臺上唯一亮起這漂亮的紫色光帶的時候。上面一幅照片舞臺的反差非常大,而下面這幅照片就柔和很多,因為光源正好被麻衣的頭發遮蓋。同樣的光線,構圖視角不同就完全可以營造不同的氛圍。

      不要用閃光燈:很多場合禁止攝影的主要目的其實是禁止閃光燈。我不想說對著月亮打閃光燈是腦殘的行為,因為這只是用戶不理解閃光燈的原理而已。但是請不要在演唱會使用閃光燈,哪怕你是無意為之。姑不論閃光燈是否能夠照亮舞臺,是否會破壞舞臺燈光,如果你曾經從舞臺上往下看,就會明白閃光燈對歌手可能帶來的困擾。

      2

      了解你的偶像

      每位歌手都有自己的演唱習慣,很多演唱會都有一些固定的套路。你知道她會在什么時候做什么姿勢,或者在哪首音樂響起的時候她可能會往哪里走。這是一種預期。在變化快速的演唱會里了解這些預期對于捕捉理想的鏡頭會有很大的好處。畢竟你不可能整場拍攝,這是職業攝影師做的事情。對于粉絲來說,拍攝到底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時間還是留給演唱會本身更好一些。

      3

      看兩場甚至更多演唱會

      對于有多個場次的巡演,如果能夠看兩場或者更多場次的話一定會有利于拍攝到心儀的照片。這樣你就等于有了一次預習或者說預演,熟悉了舞臺燈光的變化,知道哪首歌或者哪個時刻的舞臺燈光最美麗,也能夠預期偶像的行為和動作。對于自己來說,多看幾場演唱會也能夠讓自己既拍攝到偶像美麗的身姿,也不影響從頭到底陶醉在一場演唱會里。

      200mm, f/4, 1/200s, ISO 64, 9點動態區域AF, 亮部重點測光測光,曝光補償0EV,手動曝光模式。 在Time After Time橋段以后,全場唯一一次出現的紅色燈光。因為在上海演唱會已經有預期,所以在杭州聽到橋段以后馬上舉起相機拍攝這獨特的紅色舞臺。沒有強烈的光線照亮麻衣,因此整個舞臺的色彩融為一體。也正因為如此,背景的燈光顯得異常明亮,直射進相機,導致曝光量略有不足。我在后期通過Lightroom進行了提亮。

      4

      坐盡可能靠前靠中間的位置

      我前面已經說過自己的拍攝位置。在考慮座位的時候既要考慮前后也要考慮左右。有些歌手喜歡頻繁走邊,這樣的話也許邊上的第1排位置也可以考慮。不然的話我個人建議還是要在中間,前面幾排都可以考慮。如果觀眾席離舞臺非常近,最前排的拍攝視角可能會有點問題。但是,無論如何,是越近越好。順便說一句,即使不考慮攝影,我也建議在經濟能夠承受的情況下坐在內場前排看演唱會,那絕對是和在后面看大屏幕或者用望遠鏡看完全不同的臨場感。

      5

      熟悉你的相機和鏡頭

      演唱會舞臺情況復雜,很多機會可能只有一次,所以你必須了解你所使用的設備。這時候拍攝參數的一些設置調整可能完全出于本能,只有熟悉所用器材的攝影師才能夠不錯過自己喜歡的畫面。我還是強調這句話,拍攝到構圖、燈光、表情、對焦都很準確的照片絕對不是簡單的事情。在一系列連拍過程中,或許你真正滿意的神情就只有1張,而如果恰恰是這張照片對焦不準確呢?這就是我們需要一臺可靠的相機,同時也需要熟練技術的原因。

      03

      合理設置自動對焦系統

      尼康D810使用的是MultiCAM 3500自動對焦系統,這套系統最初搭載于D3和D300,先后使用這套系統的尼康相機包括D3、D3S、D3X、D700、D300、D300S、D4、D4S、D800、D800E、D810、D750、D7100、D7200。MultiCAM 3500曾經是尼康最優秀的自動對焦系統(現在依然是世界上最優秀的自動對焦系統之一),直到D5/D500出現。MultiCAM 3500雖然一直采用的是51個自動對焦點的對焦模塊,但是多年來依然在不斷發展,不同相機在自動對焦性能方面也有一定的區別(比如D810的自動追焦明顯強過D300,而D750的弱光對焦能力又顯著強于D810),然而它們的操控方式基本一致。

      在我拍攝麻衣演唱會的時候,首要解決的問題是用哪種方式實現自動對焦。D810提供了兩種自動對焦模式:

      AF-S:單次伺服自動對焦模式

      AF-C:連續伺服自動對焦模式

      熟悉我的人知道,我的相機長期都設置在AF-C模式并且使用AF-ON驅動對焦。就演唱會來說,即使歌手在演唱的時候是固定在落地式話筒前,我也建議要使用AF-C模式。在合適的拍攝距離下,200mm f/4的景深是很淺的,我們需要相機持續對眼睛對焦以獲得最好的畫質。

      比較復雜的是區域模式選擇。AF區域模式決定相機選擇自動對焦點的方法。MultiCAM 3500系統提供了7種不同的AF區域模式:

      單點AF(S):使用選定的對焦點進行對焦。

      9點動態區域AF(d9):由拍攝者指定起始對焦點,如拍攝目標偏離選定的對焦點,相機將使用選定對焦點周圍的8個對焦點進行對焦(加上選定對焦點一共是9點)。尼康說明書上舉例是拍攝跑步運動員、賽車。

      21點動態區域AF(d21):類似9點動態區域AF,相機使用21個自動對焦點進行對焦,即對焦區域擴大。尼康說明書上的舉例是足球運動員。

      51點動態區域AF(d51):類似9點動態區域AF,相機使用所有51個自動對焦點進行對焦。尼康說明書上的舉例是拍攝小鳥。

      3D跟蹤(3d):由用戶指定起始對焦點,相機將鎖定對焦。當對焦對象偏離所選對焦點,相機將自動選擇拍攝對象當前所處的對焦點,并應用該對焦點進行對焦。3D跟蹤更多依賴測光感應器獲得的色彩信息進行跟蹤對焦。

      群組區域AF(Grp):一次激活5個自動對焦點進行對焦,尼康說明書的描述是該模式可以防止意外對焦于背景而發生失焦。在AF-S模式下,群組區域AF具有面部識別功能。

      自動區域AF(Auto):不需指定對焦對象,由相機自動選擇對焦點進行對焦。

      AF區域選擇在自動對焦實踐中是核心內容之一,這也是尼康的核心技術。上述列舉的是以D810為代表的MultiCAM 3500系統,其實尼康D610、D5600等裝備的MultiCAM 4800系統以及尼康D5/D500搭載的MultiCAM 20K系統在AF區域選擇方面都遵循相同的邏輯。尼康說明書上對這些區域模式都做了介紹,然而字詞間可能略有曖昧。究竟哪種方式更適合拍攝麻衣的演唱會呢?

      自動區域AF基于你對相機的完全信任。在光線良好、主體與背景分隔良好的情況下,自動區域AF可以很方便地獲得理想對焦。但是,這種全自動的區域模式完全由相機控制,不適合演唱會這種光線非常復雜的環境,也不適合想要自己更好地控制對焦區域的攝影師。

      21點和51點動態區域AF模式用于捕捉活動范圍較大的主體。事實上你只要理解相機是否能跟上主體的活動就可以理解動態區域AF的概念。單點AF模式下只有一個點,必須牢牢跟住對焦主體。主體活動快了,跟不上,于是采用9點動態區域,這樣哪怕沒有完全跟上,邊上的點還能夠發揮作用。如果主體的活動更無規律、范圍更大,就擴展到21點、51點來覆蓋對焦。但是,因為對焦點數量更多,也更容易發生錯誤對焦于不需要的人物或者物體上的情況。對于舞臺上的歌手,并不需要非常寬的對焦區域。當然,如果是在快速跑動的情況下,也許21點動態區域是可以考慮的(類似于說明書上所描寫的足球運動員)。

      200mm, f/4, 1/250s, ISO 400, 單點AF, 亮部重點測光,曝光補償-1EV,手動曝光模式。如果坐在相對靠后的位置,70-200mm鏡頭也可以容納觀眾席帶來現場的感覺。這是一張采用單點AF拍攝的照片。

      排除了上述三種AF區域模式,剩下的就是我考慮的四種模式了。

      單點AF能夠準確地對焦在所選對焦點,但是對于會移動的拍攝對象,即使移動得很慢,拍攝對象也很容易離開對焦點。在200mm不開防抖的情況下,對焦點很容易偏離需要對焦的主體,而對焦一直處于激活狀態,這樣就會造成對焦不準確。因此,在AF-C模式下,單點AF用于跟蹤對焦的適用性有限,至少不適合拍攝演唱會。在我拍攝麻衣演唱會的過程中,當麻衣站在落地話筒前唱歌的時候,我會采用相對較慢的快門速度,開啟鏡頭的防抖功能,這時候我嘗試過單點AF進行精確自動對焦,效果可以接受。

      在剩下的三種自動對焦區域模式中,我首先想到的是3D跟蹤。3D跟蹤一直是尼康自動對焦的王牌,迄今尼康在3D跟蹤方面的能力依然無可企及。尼康的3D跟蹤充分依賴RGB色彩信息,結合對焦點位置進行計算。也就是說,當你選擇對焦點合焦以后,相機不但記錄了位置信息,也記錄了一幅“圖像”。此后,相機會根據“圖像”移動的位置選擇相應的對焦點進行對焦。3D跟蹤一直在不斷改進。早年我使用D300的時候對3D跟蹤并沒有好印象,但是D810已經改善了不少。然而,D810的3D跟蹤依然不完善。首先,我認為D810在3D跟蹤情況下的追焦速度不是非常快。但是,最大的問題是隨著光線減弱,D810的3D跟蹤準確性也下降明顯。

      事實上我在演唱會上嘗試過3D跟蹤,效果差強人意。我猜測舞臺上復雜的燈光變換也是影響因素。由于3D跟蹤依賴色彩信息,尤其善于跟蹤膚色,如果主體的色彩和背景區分不夠明確(舞臺上有大量模糊的光線)會影響3D跟蹤的判斷;同時,如果光線迅速變化,3D跟蹤顯然也會無所適從。比如,很多時候我嘗試對焦在眼睛上。在沒有任何移動的情況下,相機會突然把焦點移動到頭發和面部的交界部位造成失焦。我個人認為3D跟蹤的特點、演唱會復雜的光線、眼睛和頭發相對相似的亮度和色彩、D810暗部對焦不夠準確等因素都是造成3D跟蹤在該場合下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的原因。因此,3D跟蹤是理論上非常適宜的自動對焦區域模式,然而可能囿于技術的局限,在環境復雜的演唱會上我個人并無法通過D810的3D跟蹤獲得理想效果。我想,如果鏡頭焦段更長使得拍攝對焦的臉部占據更多對焦區域,也許3D跟蹤的效果會好一些。

      事實上我原本寄予厚望的是群組區域AF模式。尼康D810宣傳手冊宣傳群組區域AF模式時就采用了一個舞臺場景,使用群組區域AF對焦舞蹈演員的臉部。演唱會的舞臺也是一個能夠充分發揮該模式特點的場景,通過一組對焦點覆蓋主體,同時獲得背景信息進行計算,防止選擇錯誤的對焦點。我在上海場拍攝的大多數照片都采用了群組區域AF模式,應該說效果還可以,但是對焦的準確性明顯低于我在杭州站使用的9點動態區域模式。

      200mm, f/4, 1/125s, ISO 900, 群組區域AF,亮部重點測光,曝光補償-1EV。這套衣服相當漂亮,而這套紅色的禮服與藍色燈光配合的場景也只有這樣一個。

      200mm, f/4, 1/200s, ISO 64, 9點動態區域AF,亮部重點測光,曝光補償0EV。相同的場景,我在杭州拍攝時的位置偏左,營造的照片效果完全不同。對于演唱會來說,舞臺燈光是一張照片的的決定因素。在這樣的環境下能夠準確對焦和測光還是考驗相機性能和攝影師設置水平的。

      群組區域AF是從D4S這一代相機開始引入的新的AF區域模式。群組區域AF的覆蓋范圍基本類似于9點動態區域,我將它理解為不需要精確選擇起始對焦點的模式。在AF-S模式下群組區域AF具有人臉識別功能,然而尼康并沒有表述在AF-C模式下可以識別人臉或者膚色。實際的情況是群組區域AF模式拍攝的照片確實明顯失焦的情況并不多,但是精確合焦在眼睛的情況也不是太多。在一些情況下,群組區域AF會合焦到手等部位,這應該是由于群組區域AF具有優先選擇近距離物體對焦的特性。

      尼康的說明書描述群組區域AF可以同時使用5個對焦點進行對焦,然而這是不現實的。它或者從5個對焦點里面選擇一個最近的、反差最大的,也可以根據5個對焦點進行平均。群組區域AF可能更適合用于對焦那種面向相機移動的人物和物體,尤其是面向相機快速移動且背景很遠的人物。舞臺上的人物并不是這樣移動的,所以可能群組區域AF沒有發揮最大性能。

      我在杭州站的拍攝中基本全程都使用了9點動態區域AF模式。這是最傳統的AF區域模式,但是9點動態區域模式在拍攝演唱會的時候基本在對焦點覆蓋范圍方面達到了比較好的平衡——既不會讓你像使用單點對焦一樣經常失去對焦目標,又不會因為覆蓋范圍太大經常對焦到不需要的地方,同時你可以指定起始對焦點。本質上來說,在主體所占畫面區域足夠大的情況下,9點動態區域AF類似于一個大型的對焦點。對于9點動態區域AF模式在這場麻衣演唱會上的表現,我基本感到滿意。

      04

      選擇最佳的測光方式

      依賴相機進行自動曝光就需要相機對拍攝場景進行準確的測光。相機實現測光的主要模塊是RGB測光感應器。簡單來說,RGB測光感應器就相當于一塊小型的傳感器,捕捉拍攝場景,然后分析場景的亮度。不同尼康相機配備了不同類型的RGB測光感應器,D810所裝備的是91000像素RGB感應器。

      但是,測光數據并不完全來源于RGB測光感應器。比如在我們拍攝演唱會的時候,舞臺背景可能比較暗,但是舞臺光打在歌手身上歌手本身的照明很充分。我們拍攝兩張照片,一張是單純的舞臺,一張是正在表演的舞臺,可想而知需要的曝光量會有所差別。也就是說,相機要識別我們的拍攝主體,然后決定曝光——場景是一致的,但是主體不同,所需要的曝光量就會不同。

      尼康會采用來自對焦模塊的信息確定你的拍攝主體。例如,你的對焦點正好合焦在歌手的臉上,而RGB測光感應器在相同部分識別出膚色,或者說判斷是人臉,這時候相機就會“判定”你拍攝的是人物照片,會將更多權重計算在對焦主體上。這種結合對焦點信息(當然還有其他信息,比如鏡頭返回的距離信息,比如整個環境的亮度)進行測光計算的模式被尼康稱為“場景識別系統”。簡單來說,相機內置了很多不同“場景”,然后根據當前的對焦、色彩、亮度等信息分析你所拍攝的場景,并以此為基礎決定曝光參數。

      190mm, f/4, 1/400, ISO 640, 群組區域AF, 亮部重點測光, 曝光補償-0.3EV。倉木麻衣演唱Secret of My Heart。

      200mm, f/5.6, 1/320, ISO 6400, 單點AF, 亮部重點測光, 曝光補償0EV。倉木麻衣演唱Reach for The Sky。這兩張照片都是在Lightroom里做的黑白轉換,轉換的時候我腦子里想到的正是麻衣第一張專輯Delicious Way的封面。你可以搜一下麻衣的這張專輯,是不是畫風一致?Reach for The Sky也是麻衣早期我最喜愛的一首歌。此外,請注意一下這兩幅照片的ISO設置(我沒有寫錯),這就是舞臺燈光的多變!

      理解上述基礎內容對合理選擇測光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與大多數尼康相機類似,D810提供了四種不同的測光方式:

      矩陣測光:矩陣測光是一種復雜的計算模式,是我們上面講到的場景識別系統的具體體現。相機對RGB感應器進行分區,然后結合其他相關數據進行判斷,套用合適的場景,完成測光。

      中央重點測光:相機將75%的權重賦予中央區域(默認12mm,可以更改),將25%的權重賦予周邊區域,然后通過加權計算曝光量。

      點測光:相機只考慮對焦點周圍4mm直徑區域。點測光區域與對焦點聯動。

      亮部重點測光:D810所引入的新型測光方法。尼康的描述是該方法可以用于保留高光細節。

      盡管矩陣測光存在自身局限性(不在本文中討論),然而多數場景下,矩陣測光都是最好的測光方法。恰恰舞臺這類明暗反差極大的場景使用矩陣測光比較困難。在不做任何曝光補償的情況下,矩陣測光幾乎無一例外得到過曝的照片(其實這很好理解,嘗試用手機拍攝舞臺,是否獲得的是一張根本看不清人的超亮的照片)。曝光補償能夠解決問題,但是舞臺燈光變化太快,矩陣測光無法在變化的燈光下獲得穩定的結果,需要非常細致的曝光調整。

      理論上針對演唱會場景點測光是合理的選擇。然而,點測光存在幾個問題。首先,點測光的測光區域可能超過大多數人的預期。點測光所覆蓋的區域絕不是一個對焦點的顯示區域,至少覆蓋了周圍一圈對焦點區域。這樣,如果在覆蓋區域里同時容納了背景,所獲得的結果一定不是你想要的。其次,點測光的測光點并不受你掌控。點測光聯動的是當前激活對焦點,然而激活對焦點只有在單點AF模式下才是你選擇的對焦點!我個人的體驗是,使用點測光需要結合大量的曝光補償做修正,而正如我之前說過的,演唱會的特點是很多時刻具有唯一性,并不容你去查看結果、調整曝光。所以,與矩陣測光一樣,點測光在不同場景切換之間也缺乏穩定性。

      理論上當人物處于畫面中央時可以考慮使用中央重點測光,但是我自己并沒有實際使用它,因此對它所能獲得的結果無法評判。我懷疑弱光背景混雜著探照燈會影響中央重點測光的有效性,而這種模式更常用的場景是在雪地上拍攝人像。

      200mm, f/5.6, 1/320, ISO 6400, 9點動態區域AF, 兩部重點測光,曝光補償-0.3EV。我非常喜歡的一張照片,探照燈直接射過來,我在拍的時候甚至看不清舞臺。然而我的相機看到了。

      最后,你猜到我用什么測光方式了嗎?亮部重點測光!堪稱舞臺攝影的神助攻!

      在我最初使用D810的時候,以為亮部重點測光可以實現ETTR的效果,事實證明這是我的誤解。亮部重點測光其實是一種矩陣測光的變種,是尼康針對某個場景特別優化的矩陣算法,而這個場景正是舞臺。我引用尼康中國網站對亮部重點測光的一段描述:

      “芭蕾舞演員身著白色服裝在昏暗的舞臺上由聚光燈照亮,如果使用傳統點測光,即便是經驗豐富的攝影師也會為如何避免亮部過亮而傷腦筋。新型亮部重點測光模式可自動確定曝光,通過優先考慮場景中的較亮部分而避免亮部曝光過度。”

      亮部重點測光并不是保留“高光不溢出”,而是“避免亮部曝光過度”。也就是說,亮部可以一定程度過曝,取決于相機判斷的場景。正是基于這個原理,在風景攝影中利用亮部重點測光進行ETTR往往不可控——這是我當初認識的錯誤——因為亮部重點測光并不是為這樣的場景所設計的。但是,在演唱會舞臺上,選擇亮部重點測光,既能夠獲得非常真實是舞臺氛圍。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拍攝曝光合理的歌手,并且不打破舞臺的現場感。只有在歌手的主體光照非常暗而背景有強烈射燈的時候,才會造成主體曝光相對不足——這時候D810在低感光度下充足的動態范圍就發揮作用了。

      舞臺上最難解決的就是強烈的射燈,甚至達到讓人無法睜眼的地步——聽到Time After Time現場的那句“哦”了嗎?那就是探照燈直接射向觀眾的真實反應——亮部重點測光對這一問題的處理堪稱完美,它在主體亮度和背景、射燈之間做出了令人贊嘆的平衡。我認為這一專為舞臺設計的測光模式是我這次能夠拍攝到值得回憶的麻衣現場影像的最大功臣。在我寫《我愛尼康》的時候,其實內心深處是在感謝尼康為D810植入的這一測光方式,而這也是科技震撼人心的地方。

      05

      曝光控制與其他細節

      講完了自動對焦和測光方式,這篇文章的主體部分也就告一段落了。最后,我想就曝光控制和其他我想到的細節問題做一些小評注。

      在演唱會的大部分時間里我都采用手動曝光完成拍攝。手動曝光不等于自己判斷亮度,我充分利用了尼康出色的自動感光度功能。D810我最喜歡的功能之一是在手動模式下能夠根據相機的測光自動設定ISO。這樣,我既擁有了完全控制光圈和快門的能力,也依然能夠享受相機的自動測光。在需要精確控制快門和光圈的場景下,我建議你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曝光控制。唯一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在拍攝場景的亮度超過感光度下限的情況下照片會過曝,因此你需要留意取景器里的曝光提示。如果發現有過曝的警告,這時候你要提高快門速度或者縮小光圈。

      正如我之前說過的,演唱會的舞臺看起來很暗,其實由于光線的關系,你并不需要很高的ISO。在我拍攝的照片里很少因為噪點造成干擾,甚至有不少照片是在ISO 64的基礎感光度下完成的。因此,我建議你可以適當提高快門速度,而這也是我此次所沒有做好的部分。

      對我來說,評價快門速度主要是平衡光圈和ISO。70-200mm f/4這支鏡頭需要使用f/5.6獲得最佳銳度,而D810在感光度超過1000以后暗部區域會有明顯噪點(考慮到舞臺拍攝的主體因為有強烈背照光源,往往會欠曝一些,從而放大噪點的問題),因此我把快門速度放在最后考慮。一般運動攝影會把快門設置在1/800s以上,我判斷麻衣的運動速度不是太快(在大多數情況下),而實際上我發現1/320s的快門速度對于捕捉動態是不夠的。我沒有發現這個問題是因為上海站拍攝的時候因為離得比較遠,而且上海這邊基本是全程站著聽,尤其換第三套衣服以后只顧著應援了,基本沒怎么拍,而麻衣在這一段的舞蹈是最激烈的。當我檢視杭州站照片的時候才發現了這個問題——杭州全程禁止站立,所以……就多拍點照片了。我猜想可能需要1/500s-1/800s的速度來捕捉快速移動的場面。

      200mm, f/4, 1/320, ISO 125, 9點動態區域AF, 亮部重點測光, 曝光補償0EV。快門速度不夠高,因此動態畫面的表現差強人意。

      我在演唱會上也拍攝了幾段小視頻。D810視頻記錄的質量非常不錯,而且內置麥克風記錄的聲音完全超出想象。最大的問題還是在于視頻拍攝的自動對焦。

      最后稍微說兩句后期。這些照片的后期處理并不復雜,大多數是在Lightroom中完成的,有幾張照片我在Photoshop里做了一些局部調整,主要是在某些色彩下膚色的偏色過于明顯,因此我需要對麻衣和舞臺背景應用不同的白平衡和色彩調整。后期處理的簡單得益于舞臺燈光的美麗。這其實是不變的真理:如果拍攝場景設置得足夠好,后期處理的負擔就會小很多,而且很容易通過批處理解決問題。

      06

      總結

      自動對焦模塊和自動測光模塊是現代相機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科技含量很高的部分。我在這篇文章中結合自己作為觀眾拍攝倉木麻衣中國站巡演的經歷為你介紹了尼康相機的自動對焦與自動測光系統。對于這個獨特的案例,我給出的答案是9點動態區域AF和亮部重點測光的組合。但是我希望你通過這篇文章更深入地理解尼康自動對焦系統和場景識別系統,并且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重申一次,大多數演唱會并不支持拍攝照片。但是,將如此美麗的影像保留下來也許是一名作為攝影愛好者的瘋狂粉絲無法拒絕的沖動。這是攝影能為自己留下的記憶,一份青春的回憶。

    401914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窝窝社区在线观看www| 日本高清在线不卡|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午夜私人影院免费体验区| 七次郎在线视频观看精品| 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的视频| 成年人黄色毛片| 北美伦理电线在2019| 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在线| а√天堂8资源中文在线| 男女一进一出猛进式抽搐视频| 女人说疼男人越很里寨| 免费A级毛片无码免费视频| a级毛片免费完整视频| 毛茸茸性XXXX毛茸茸毛茸茸| 国产视频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国产高清|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 又粗又硬又爽的三级视频 | 无翼乌全彩无遮挡动漫视频| 国产1区2区3区4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播放| 狠狠色综合网站久久久久久久高清 |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巨大破瓜肉h强| 亲密爱人完整版在线观看韩剧| 91偷偷久久做嫩草电影院| 欧美另类69xxxxxhd|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在线观看黄的网站|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青青| 韩国理论电影午夜三级717| 成人精品一区久久久久|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