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梨的基本介紹和地理分布
鱷梨,又名油梨、樟梨、牛油果,是熱帶地區的一種珍稀水果,目前栽培較少。它為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含多種維生素、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下面跟著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鱷梨的基本介紹和地理分布。
鱷梨的基本介紹
樟科鱷梨屬的一種。原產中美洲,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但以美國南部、危地馬拉、墨西哥及古巴栽培最多。中國的廣東、福建、臺灣、云南及四川等地均有少量栽培。常綠喬木,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上面綠色,下面稍蒼白色,密生短柔毛。聚傘狀圓錐花序,多數生于小枝的下部,具梗,被短柔毛;苞片及小苞片線形,被短柔毛。花淡綠帶黃色,花被兩面被毛,裂片6,長圓形,外輪3枚略小;能育雄蕊9,排成輪3,花藥4室,退化雄蕊3,位于最內輪,箭頭狀心形。核果大,肉質,通常梨形、卵形或近球形,黃綠色或紅棕色。鱷梨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水果,果肉柔軟似乳酪,色黃,風味獨特,含多種維生素、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鈉、鉀、鎂、鈣等含量也高。果仁含油量8%~29%,油是一種不干性油,沒有刺激性,酸度小,乳化后可以長久保存,除食用外,可作高級化妝品、機械潤滑和醫藥上的潤皮膚用油及軟膏原料。
樟科(Lauraceae)的一種喬木,原產西半球大陸,從墨西哥向南至安地斯地區。植株高大或樹冠開展;葉橢圓形或卵形,長10∼30公分(4∼12吋)。總狀花序,花小,淡綠色,花被片6枚;雄蕊9,排成3輪,子房1室。果的大小、形狀、顏色各異。墨西哥的品種小如雞蛋;大的重達1∼2公斤(2∼4磅); 形狀圓形至梨形,有一長頸;顏色綠色至暗紫色。種子大,單生,圓形至圓錐形。外果皮有的不比蘋果厚,有的粗糙并木質化。果肉淡綠色或淡黃色,似黃油一樣黏稠,具濃烈堅果味。有些品種的果肉含不飽和油達25%,常用于沙拉,故又稱沙拉果。鱷梨泥是一種獨特的墨西哥食品鱷梨沙拉的主要配料。鱷梨含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A。
西班牙人征服美洲前,鱷梨在熱帶美洲廣泛單株種植,直到1900年以後園藝學家發現鱷梨很容易嫁接,使得改良品種成為可能,才建立了鱷梨果園以生產大小、外形、質量一致的果實。在墨西哥鱷梨種植極為普遍,加利福尼亞、佛羅里。
鱷梨的地理分布
南非種植極多,智利、巴西、夏威夷、澳大利亞、某些太平洋島嶼亦有種植,年產量也很高。以色列的鱷梨生產也已商業化,其他地中海沿岸國家也多有種植。
園藝上把鱷梨分為墨西哥宗、西印度群島宗和瓜地馬拉宗。有些植物學家認為墨西哥是不同的種,定為Persea drymifolia,原產墨西哥,其特征是葉有茴芹味,果小,90∼240克(3∼8盎斯),皮薄、香味濃、質量好,也最耐寒,可種植於其他種類不能生長的寒冷地區。瓜地馬拉宗原產中美高原地區,抗霜力略弱於墨西哥宗,果實中到大型(240∼1,000克),特征是皮厚,木質化,成熟期與其他宗不同。西印度群島宗最耐熱,在美國僅限於佛羅里達州南部,這一類果實大,質量也好。3個宗之間的自然雜交產生了許多變種,有些是重要的商業品種。
樟科鱷梨屬的1種。原產中美洲,全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均有種植,但以美國南部、危地馬拉、墨西哥及古巴栽培最多。中國的廣東、福建、臺灣、云南及四川等地均有少量栽培。
常綠喬木,高約10米。葉互生,革質,長橢圓形、橢圓形、卵形或倒卵形,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上面綠色,下面稍蒼白色,密生短柔毛,羽狀脈,聚傘狀圓錐花序,多數生于小枝的下部,具梗,被短柔毛;苞片及小苞片線形,被短柔毛。花淡綠帶黃色,花被兩面被毛,筒倒錐形,短小,裂片6,長圓形,外輪3枚略小;能育雄蕊9,排成輪3,花藥4室,退化雄蕊3,位于最內輪,箭頭狀心形;子房及花柱被毛,柱頭盤狀。核果大,肉質,通常梨形、卵形或近球形,黃綠色或紅棕色。
鱷梨因品種不同對溫度的適應性差異很大,墨西哥系的耐寒性比較強,危地馬拉系和西印度系的耐寒性較弱。引入中國的較多是墨西哥系,該系原產熱帶高原。鱷梨需要年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根淺,枝條脆弱,不能耐強風,大風影響可導致減產。它對土壤適應性較強。多用種子繁殖,也可用芽接壓條方法。
鱷梨的基本介紹和地理分布相關文章:
4.鱷梨的功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