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對人體的危害程度
輸液對人體的危害程度
輸液也就是打吊瓶,在醫院里到處可以看到輸液的病人,特別是在換季的時候,人們認為輸液治病會好的快些,但是輸液也有危害,下面學習啦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輸液對人體的危害程度。
輸液對人體的危害程度
危害一:據統計用電鏡觀察每瓶輸入人體的液體里有大約30萬個直徑在10--30Å玻璃碎屑及橡膠微粒,而人體毛細血管直徑只有10Å,所以這些看不見的微粒將沉積在肺臟導致肺功能下降,現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與此不無關系!
危害二:輸液過多過快將引起急性心衰,長期輸液將加重心臟和腎臟負擔,對健康帶來嚴重不良影響。
危害三:輸液過多往往伴隨著抗生素的大量濫用,導致人體菌群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細菌抗藥性的增加.這些都將對我們的身體產生嚴重的惡果!
危害四:如果消毒不嚴、操作不規范,因液體污染引起過敏反應、輸液反應等,為此每年全國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輸液的發展
現代這樣的靜脈內治療是起源于19世紀,19世紀是醫學大發展的世紀。第一個大的成就是在1818年,當時James Blundell在倫敦進行了第一次人與人之間的輸血。1834年Blundell再次進行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接受輸血的是一名因出血而生命垂危的產婦,由此, Blundell進一步認為出血造成的失血和低血容量有關。
1831年蘇格蘭發生了霍亂流行,這也是靜脈內治療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在這次流行中,Thomas Latta實驗性地給一個病人輸入了鹽水溶液,該患者當時"奄奄一息,任何東西也不會刺痛他,實際上,他已經消瘦得不成樣子,我恐怕還沒準備好用具,他就會斷了氣"。但Latta的治療成功了,病人最后康復并活了下來。鹽水注射的成功使這種療法在霍亂流行中得到廣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以后又進行了更多的工人病人輸液。
1900年Landsteiner發現人體不同血液混合時,會起反應,此重大發現,終于導致人類ABO血型系統確認。在輸血治療的歷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戰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戰爭期間輸血的應用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普遍,出于需要,必須給受傷的士兵輸血以挽救更多的生命,也因此造就今天,輸血治療是通用的醫療技術,血液可以分離成各種不同的成分,可以根據病人缺少的具體成分,單獨輸入病人需要的相應血液成分。
在二十世紀中,腸道外營養(TPN)支持也取得重大的發展。腸道外營養之父,Dr.Stanley Dudrick于1967年成功的由鎖骨下上腔靜脈輸入高濃度的葡萄糖和蛋白質。由于此突破,應用中央靜脈治療(CVC,俗稱CVP)的概念如春筍般的蓬勃發展,造就各式中央導管與敷料的發明與革命。
不需要輸液疾病清單
外科:能簡單治療,不靜脈注射
1. 體表腫塊切除術后。
2. 輕癥體表感染(無發熱,血象正常)。
3. 輕度軟組織挫傷。
4. 小型體表清創術后。
5. 淺靜脈炎。
6. 老年性骨關節炎。
7. 非急性期腰椎間盤突出癥和椎管狹窄癥。
8. 閉合性非手術治療的四肢骨折。
9. 慢性勞損性疾病。
10. 慢性膀胱炎。
猜你感興趣:
3.輸液對人的危害
5.輸液半個月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