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護理健康教育的文章(2)
精神科護理健康教育的文章
3 效果
半年了來的健康教育實踐,其效果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
3.1病人的醫學知識得到充實,預防保健能力得以增強。
3.2溝通護患心理,改善護患關系。半年來通過問卷、留言等方式調查表明,縮短了護患之間的距離,加深了護患感情,增強了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病人的保健意識和生活質量。病人對護士的滿意度大大提高。
3.3通過對病人的健康教育,護士自身價值得以體現,激發了護士的學習熱情,在病區中形成人人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好風氣。
3.4適應現代護理觀的發展,護士對防病知識普及教育工作的認識已不再限于住院病人范疇,認識到應向家屬和健康人擴展。
4 體會
4.1健康教育是一個醫、護、患三方共同制定教育計劃將有助于健康教育的順利實施。
4.2 教育形式要有針對性
4.2.1 教育要因人而異 每個病人因年齡、性別、職業、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生活特點不同,對醫學知識的認識、掌握和了解程度各不相同,對獲得知識的渴望程度也不盡相同,這就對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個體化教育。精神分裂癥、酒精中毒所致的精神障礙、雙向情感障礙等不同的精神疾病病人,對其教育方式不同,對此我們在進行對癥教育的同時,與家屬一起幫助他們正視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因人而異的個體化教育,是健康教育工作獲得成功的基礎。
4.2.2 教育要因病而異 精神疾病病種復雜多樣,不同疾病的病因、誘因各不相同,因此病人教育工作主要根據不同疾病的特點,采取相應的知識教育。精神分裂癥病人病情穩定時可做一些思想開導工作,樹立戰勝疾病的勇氣,鼓勵他們參加工娛療活動,減緩衰退;若是遺傳性格上缺陷,應從培養和鍛煉良好健全的性格上下功夫;用美好的語言和熱情的態度去幫助病人恢復對生活和自身的信心。
4.3 護士要注重自身素質提高,不斷自我完善
4.3.1 護理人員需要不斷加強社會責任感。只有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護士,才能積極參與這項工作。提高護理人員的社會責任感,是健康教育的基本點所在。
4.3.2 護士從精神病的癥狀、分類、藥物治療、藥物作用與副作用、康復措施、護理技巧、溝通技巧等方面進一步學習,業務理論知識需要不斷更新、拓展加深。只有這樣,護士才能正確、完善地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4.3.3 護士需要學習一些人文科學知識,具備良好的社會交際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與病人進行溝通,才能更好得向病人傳播醫學保健知識。
4.3.4 護士在從事健康教育工作時,應不拘泥于形式和方法,獨具匠心,勇于創新,采用綜合手段,注重實效。
4.4 擴大健康教育范圍 對家屬的健康教育也特別重要,資料顯示,絕大部分家屬希望接受精神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1],而且健康教育可以使家屬和患者更好地應疾病,降低其復發率,減少再入院率,節約公共衛生資源,對疾病病程帶來良好影響。
精神科護理健康教育的文章篇三
精神科分級護理服務對象、護理要點、健康教育
精神科分級護理服務對象、護理要點
分級護理,是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規定臨床護理要求,在護理工作中達到明確重點、分清主次、合理安排人力,使護理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有利于提高護理質量。醫生根據病人病情決定護理等級,以醫囑形式下達,級別為精神科特級護理、精神病護理(Ⅰ、Ⅱ、Ⅲ級)或狂躁型精神病護理。
一、精神科特級護理,標志為深藍三角
1、護理對象:
(1)精神病人伴有嚴重軀體疾病,病情危重者,如伴有嚴重的心力衰竭、高血壓危象、嚴重外傷、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者。
(2)有極嚴重的自傷、自殺危險。
(3)受傷或自殺未遂后果嚴重者,生命體征還不穩定者。
(4)腦立體定向手術后的病人。
2、護理要點:
(1)設專人護理,制定護理計劃,嚴密評估病情,包括生命體征的變化,保持水、電解質平衡,準確記錄出入量,并做好危重護理記錄。
(2)認真做好基礎護理及落實各項治療和護理措施,嚴防并發癥,確保病人安全。
(3)備好急救物品及藥品,以應搶救之需要。
二、精神病護理(Ⅰ級),標志為紅三角
1、護理對象:
(1)甲級入院尚不需特護的重癥病人,如中毒、脫水、自殺、癲癇發作、木僵、譫妄、昏迷、癱瘓、外傷、心、肝、腎功能衰竭,或軀體極度衰弱,或需嚴格臥床休息,生活不能自理者。
(2)嚴重的抑郁、自殺、自傷和極度緊張興奮者,或嚴重的被害、自罪妄想、幻覺所致的自殺、外走、傷人、拒食者。
(3)特殊治療需要嚴密評估病情和加強監護者,如ECT者,以及用大劑量精神藥物治療或有明顯不良反應者。
(4)入院2周內的病人。
2、護理要點:
(1)安置重點病室,嚴格監護,其活動不能脫離護士視野,需嚴密觀察病情,重點交接班。
(2)病人以在重癥病室內活動為主,外出必須由工作人員陪護,物品由工作人員管理。
(3)有自殺、自傷、沖動行為者,予以約束時,應做好相應護理。
(4)對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者,應做好皮膚護理,防止并發癥,同時要加強生活護理,保證生理需要,酌情進行針對性心理疏導。
(5)每天評估病情,每周記1次一般護理記錄,病情變化隨時記錄,并報告醫師及時處理。
(6)不間斷巡視病房,密切評估病情及治療后的反應。
三、精神病護理(Ⅱ級),標志為黃三角
1、護理對象:
(1)Ⅰ級護理病人病情好轉且穩定,精神癥狀不危害自己和他人,或僅有一般的軀體疾病。
(2)生活自理尚有一定困難需協助者,或年老體弱、兒童病人等。
(3)有輕度自殺、走失念頭的流露,能聽勸說且無行為者。
看過“精神科護理健康教育的文章”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