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鸚鵡辨別公母的方法有哪些
虎皮鸚鵡辨別公母的方法有哪些
虎皮鸚鵡原產于澳大利亞東部,后來經過人工培育,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籠養鳥。那么對于虎皮鸚鵡的公母應該如何辨別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虎皮鸚鵡辨別公母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虎皮鸚鵡辨別公母的方法
1、鼻部蠟膜顏色
虎皮鸚鵡分辨公母最準確的方法,就是看鼻部的蠟膜顏色,不同性別、年齡的雌雄虎皮蠟膜顏色是不一樣的。
2、發情呈現褐色
成年并且發情的雌性虎皮鸚鵡,鼻蠟膜呈現褐色,并且蠟膜不平坦,很皺,有時候甚至會翹起一塊角質層。
3、未發情姜黃色
成年未發情或者剛發情的雌性虎皮鸚鵡,蠟膜的褐色退去,取而代之的是姜黃色或者白色;而成年未發情的雄性虎皮鸚鵡,它的蠟膜顏色呈現藍色,或比較暗淡的藍色。
4、幼鳥白色鼻蠟
針對虎皮鸚鵡幼鳥來說,雌性鳥的鼻蠟膜基本都是白色,特別注意鼻孔周圍,有的時候周圍會是淡淡的粉色,但是中間區域要是白色的,就能確定是母鳥;而沒有這個特征的就是雄性的虎皮鸚鵡幼鳥。
虎皮鸚鵡的繁殖條件
1、活動空間需求
鳥籠不宜小,需要一定的空間供鳥兒活動,鳥籠不應小于0.5立方米,否則對虎皮鸚鵡繁殖后代會有影響。
2、明室暗室結構
籠型一般分明暗二室,明室就是鸚鵡活動和取食的地方,暗室則是用來虎皮鸚鵡產卵、孵化和育雛的,暗室(巢箱)中應放一個淺的皿式的產坐,利于雌鳥產蛋后蛋平穩,不滾到外面。明室的結構和單只飼養虎皮鸚鵡需要的類似。
3、底部鋪上細沙
籠子的底部放上托糞盤,方便清理,盤上最好再鋪上一層細沙,方便鳥啄取,促進腸胃消化。在暗室(巢箱)外開一個直徑5厘米左右的圓形門,便于清理糞便和觀察孵化情況。
4、雌雄比例平均
虎皮鸚鵡也可以群居,飼養群居的虎皮鸚鵡籠子越大越好,里面需要足夠的棲杠和巢箱。雄鳥和雌鳥的比例要平均,雌鳥可多一些。
5、鐵絲避免生銹
需要注意的是,籠子上的鐵絲要避免生銹,如果生銹要及時發現和清理,如果銹被鳥吃到肚子里對鳥的損害是很大的。
虎皮鸚鵡繁殖的管理
1、每年繁殖周期
備巢虎皮鸚鵡幾乎常年可以繁殖,每年可繁殖4-5窩。但夏季應中止繁殖,其方法是每年的7-9月將籠舍內的巢箱取出,進行消毒清洗,10月以后再放入籠內。
2、雌雄鳥的配對
產卵雌雄鳥配對后,很快就會選定自己的巢窩并交配,交配后不久,如果是在加食或喂菜時,雌鳥不出巢箱,雄鳥守候在一旁,可能是產卵了。
3、產卵間隔時間
應記下產第一枚卵的時間,一般是每天或每隔1天產1枚卵,每窩一般產卵4-7枚,產卵期應在飼料中增加較多的石灰質,補充鈣質,避免產軟殼卵。
4、孵化期18-20天
孵化虎皮鸚鵡的乳化期為18-20天,孵化初期雌鳥特別警覺,不要輕易搬動巢箱和窺視巢內的卵,要保持環境安靜。
5、雌雄各司其職
孵化任務完全由雌鳥承擔,孵化期間雌鳥全靠雄鳥叼食喂養,一般雌鳥產第2枚蛋后,就開始邊產卵邊孵化。孵化期18-20天。當距產第一枚蛋的時間約18天后,抽出巢箱看是否出雛,將無精蛋、破蛋撿出。以后隔3日查看一次。
虎皮鸚鵡飼養小常識
一、籠子
應采用較大的方型金屬籠,籠的大小為長40厘米、寬35厘米、高35厘米(尺寸僅供參考),籠底設有抽屜式的沙盤(托糞板),便于清理糞便。
二、食物
飼料一般以谷子和黍子為主,輔以麻籽、蘇子、稗子和加納利子,但用量不能超過10%。為了保證鳥所需的營養,青菜(胡蘿卜、油菜、玉米)、水果(蘋果)和墨魚骨(或雞蛋殼)、保健砂(補充微量元素)、電解質(兌水喂食)也要經常飼喂。這種鳥耐粗飼料,精飼料不宜喂得過多,以免造成脂肪沉積,影響產蛋、繁殖。
喂食時,要注意吹去食罐內的谷殼,青菜在喂前要洗凈,瀝干,吃剩下的當天取出。
三、溫度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于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夏季不可在強太陽光下直射虎皮鸚鵡。
四、繁殖
1、繁殖準備:
虎皮鸚鵡的巢箱有橫式和豎式兩種,一般豎式比較好。繁殖箱使用前,可先用開水沖洗,陽光下曬干殺菌消毒。木屑可混一些煙絲(不宜過多,大約為四分之一根香煙的量),可起驅蟲防蟲的作用。
2、繁殖情況
虎皮鸚鵡5-6個月齡達性成熟(大頭最好在第二次換毛后開始繁殖),開始發情、交配,可作為種鳥進行繁殖了,虎皮鸚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窩可產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產1枚蛋,雌鳥產蛋開始后一般不離巢,一直到孵化結束,這期間全靠雄鳥叼食喂養。在產第三枚蛋時雌鳥開始坐窩孵化,孵化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18天。虎皮鸚鵡的雛鳥屬晚成鳥,孵化25天內不能獨立生活,全靠成鳥喂食。親鳥育雛的方法是:雄鳥喂雌鳥,雌鳥再喂雛鳥。雛鳥生長30天后,就能出窩自己吃食,獨立生活。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