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
地震是非??膳碌淖匀粸暮?,地震來臨的時候造成的破壞相當大,甚至會出現人命傷亡,所以我們在平日里一定要注意做好地震的預防工作。以下就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這方面的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地震災害分為原生災害、次生災害和誘發災害
原生災害系指由于地震的作用而直接產生的地表破壞、各類工程結構的破壞及由此而引發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次生災害是指由于工程建構物的破壞而隨之造成的諸如地震火災、水災、毒氣泄漏與擴散、爆炸、放射性污染及地震引發的海嘯、滑坡、泥石流等災害。誘發災害是指地震引起的各種社會性災害,如瘟疫、饑荒、社會動亂、人的心理創傷等。
地震災害防御措施:加強防震減災宣傳
加強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是提高防震減災工作有效的重要措施之一。要針對部分群眾地震常識缺乏、防震減災意識淡薄的現狀,要深入持久地做好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要把每年的3月1日、5月12日和7月28日做為防震知識的宣傳日,宣傳普及防震減災科普知識,使廣大公眾了解開展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性和長期性。
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加強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
經過抗震設計的建設工程,能有效抗御地震的襲擊。唐山地震中一座八層的內柜架外墻承重結構的房屋,海城地震后因防震又續加十二根構造柱,結果在強震中大樓完整無損。同時,一些形體簡單、開門比較小、高度低、屋蓋輕的房屋,也幸免于難。這說明人類建筑房屋要考慮地震襲擊的可能,建筑結構應該合理、堅固,質量一定要過關。對建設工程進行抗震設計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規定或者通過地震安全評價確定的抗震設防標準,遵循抗震設防要求和規范。要根據地質環境、工程和建筑物的重要性及允許所有的風險水平、經濟承受能力和要達到的安全目標等綜合因素,確定其地震發生概率水準和相應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動參數,在進行工程設計時必須依據抗震設防要求,綜合考慮城市地址、建筑物場地地基處理、平立面布局、構件連接、材料施工要求等多方面的抗震設防問題。同時,科學合理的抗震設計要靠高質量的施工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加強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重大建設工程場地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和建筑工程質量的達標工作是減輕地震災害的重要環節。
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加強地震預測預警的科研基礎工作
地震預測預警是減少地震災害損失和影響的重要手段,現代防震減災安全觀特別強調要關注地震預測預警工作。首先要關注震情監視工作,空間對地觀測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和微電子技術的飛躍發展,為我們深入開展震情監視工作展示了更廣闊的前景。我們必須不斷吸收和引進高新技術,發展先進的震情監視手段和方法,更有效地監視地震動態。其次,要正確部署震情跟蹤工作,這是實現防震減災地震預測的關鍵舉措。必須通過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建立和完善更科學合理的震情跟蹤工作機制。再次,要抓好震情分析和判斷工作,這是實現地震預測的重要環節。通過改革震情會商制度,不斷發展震情分析判斷的方法和手段,逐步實現地震預測由經驗預測向物理預測的轉變。最后,還要抓好地震預警工作,考慮到地震科學發展現狀,在目前還無法作出地震準確預報的情況下,要改變傳統地震三要素預測觀念,應該提出先實現分區域的地震危險程度的概率預測,向社會公眾發出預警,增強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相關閱讀:地震前有什么前兆
1、前震:大地震前經常會有小震發生,多的可達幾十至幾百次。
2、大氣異常:震前,特別是大震前,經常會發生一些反常的大氣物理現象。如:狂風暴雨、大雪、大旱、大澇、溫度的驟然變化等。
3、出現地聲:震前幾分鐘、幾小時,甚至幾天,會有聲音從地下深處傳來。聲音越大越沉悶,震級也越大。這是大自然向人類萬物發出的警報。
4、動物反應異常:興奮型異常:驚恐不安、不進圈、狂吠、群遷等。抑制型異常:行動遲緩、發呆發癡、不肯進食等。生活習性變化: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活動不怕人、大批青蛙上岸等。
5、地光現象:震前常常伴有地光現象發生,有紅、黃、藍、白、紫等多種顏色。形狀不一,有的呈片狀或球狀,也有的象電火花一樣。地光一般時間很短,一閃而過,很難觀察到。
6、水位異常:震前,地下水的水位往往會發生異常變化,有時甚至會噴出地面。有時還會發生水質的變化,如變味、變色、出氣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