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學設計>環境設計>室外設計>室外設計知識>

    2040上海總體城市規劃

    時間: 其芳39 分享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編制工作自2014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規劃土地工作會議后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形成規劃草案,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40上??傮w城市規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40上海總體城市規劃

      1、都市圈面向區域 以上海大都市圈全面承載國家重要戰略和要求。“上海2040”將在交通通勤、產業分工、文化認同等方面與上海關系更加緊密的地區作為上海大都市圈的范圍,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是區域一體化發展的核心,積極推動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發展,形成多維度的區域協同治理,引領長三角邁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2、城鎮圈立足市域 以城鎮圈作為空間組織和資源配置的基本單元TOWN。“上海2040”將在郊區構筑若干個以新城或新市鎮為核心的城鎮圈,積極推進郊區地區的城鄉統籌發展,實現就業、生活、服務等功能一體化,并依托多模式公共交通網絡,形成圈內交通出行30-40分鐘。

      3、生活圈關注社區 以15分鐘生活圈作為社會治理和社區公共資源配置的基本單元。“上海2040”重點關注社區作為網絡化時代城市的基本社會生活的空間單元,通過15分鐘步行生活圈的構建,讓市民“住有所居”,日常生活環境更加宜人,出行更加方便,歸屬感和認同感更強。

      二、突出上海區域引領責任

      發揮上海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中的作用,強化上海對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引領作用,以上海大都市圈承載國家戰略和要求,具體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在內的“1+6”城市群范圍,總面積為2.9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400萬。

      1、強化生態環境共保共治

      共同完善長江口、東海海域、環太湖、環淀山湖、環杭州灣等生態區域的保護,結合黃浦江和吳淞江形成重要的區域生態廊道,推動區域、流域大氣、水環境的聯防聯治。

      2、加強區域交通設施的互聯互通

      推動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虹橋國際機場與周邊無錫碩放、南通興東、嘉興等機場的聯動,加強上海港與杭州灣沿海港口和長江下游港口的分工合作,深化江海聯運、海鐵聯運模式。

      3、促進區域市政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

      探索建立長三角區域內水源地聯動及水資源應急機制,強化鄰避設施的區域協調,實現電力、天然氣、高速信息等市政廊道的無縫銜接,協調區域防災救災基礎設施布局。

      4、加強區域文化共融共通

      探索水鄉古鎮聯動開發和世界文化遺產申請等策略,共同促進江南文化以及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承、再塑與創新。

      5、統籌戰略協同區共同發展

      對于上海與周邊省市在沿海、濱江、環湖等具有區域價值的戰略性地區,如東部沿海戰略協同區、杭州灣北岸戰略協同區、長江口戰略協同區、環淀山湖戰略協同區等,加強空間統籌力度。

      三、構建開放緊湊的市域空間格局

      規劃將以生態基底為約束,以重要的交通廊道為骨架,以城鎮圈促進城鄉統籌,以生活圈構建生活網絡,優化城鄉體系,培育多中心公共活動體系,形成“網絡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總體空間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制定差異化空間發展策略,形成“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市域城鄉體系。

      1、主城區:提升功能能級

      以中心城為主體,將中心城周邊的寶山、閔行、虹橋、川沙4個主城片區共同納入主城區統一管理,作為全球城市功能的主要承載區。

      2、新城:突出綜合性節點城市功能

      以區域重要功能廊道為依托,將嘉定、松江、青浦、南橋、南匯等5個新城培育成在全球城市區域中具有綜合性輻射帶動能力的節點城市。金山濱海地區、崇明城橋地區,發展形成相對獨立的門戶型節點城市。

      3、新市鎮:促進分類協調發展

      突出新市鎮統籌鎮區、街道、集鎮和周邊鄉村地區的作用,根據新市鎮的功能特點和職能差異,形成核心鎮、中心鎮、一般鎮、中心城周邊鎮四類推動協調發展。

      4、鄉村:凸顯人與自然和諧的宜居功能

      鄉村地區將通過生產方式轉變帶動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傳統風貌和自然環境。以提升全球城市功能和滿足市民多元活動為宗旨,形成由“中央活動區、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以及社區中心”構成的中心體系。

      四、上海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體系

      打破傳統城鎮體系以行政層級配置公共資源的方式,依托城鎮圈發展戰略,實現郊區地區的城鄉統籌發展規劃形成23個城鎮圈。

      五、以新城、核心鎮、中心鎮為引領,劃分15個綜合發展型城鎮圈

      5個以新城為引領,分別為嘉定、青浦、松江、南橋、南匯城鎮圈。

      2個以核心鎮為引領,分別為金山濱海地區和崇明城橋地區。

      8個以中心鎮為引領,分別為長興、楓涇、朱涇、安亭、亭林、奉城、惠南、羅店。

      1、對于主城區周邊城市化較高的地區,劃分4個整合提升型城鎮圈

      具體包括南翔-江橋、九亭-新橋、浦江-周浦-康橋-航頭、曹路-合慶等城鎮圈。

      2、以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為指向,劃分4個生態主導型城鎮圈

      包括陳家鎮、東平、廟鎮、朱家角等城鎮圈。

      3、促進跨行政區城鎮圈統籌發展

      加強規劃共同研究編制,實現功能布局和基礎設施統籌融合,推動近滬地區一體化發展。

      六、多模式公共交通網絡

      七、更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之城

      堅持生態優先,樹立低碳發展典范,擴大市域生態空間,優化生態格局。對接區域生態系統,構建“雙環、九廊、十區”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體系,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至204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河湖水面率不低于10.5%。

      1、完善市域生態環廊

      A、郊區,形成嘉寶、嘉青、青松、黃浦江、大治河、金奉、浦奉、金匯港、崇明等9條寬度1000米以上的生態廊道以及寶山、嘉定、青浦、黃浦江上游、金山、奉賢西、奉賢東、奉賢-臨港、浦東、崇明等10個生態保育區,作為生態戰略保障空間。

      B、主城區,形成近郊綠環和顧村楊行、嘉寶、滬寧鐵路、吳淞江、滬渝高速、淀浦河、滬杭鐵路、申嘉湖、吳涇、黃浦江、浦閔、外環運河、川楊河、張家浜、趙家溝、濱江等16條寬度100米以上的生態間隔帶。

      2、建設城鄉公園體系

      建設以國家公園、區域公園、城市公園、地區公園、社區公園為主體的城鄉公園體系。至2040年,全市人均公共綠地力爭達到15平方米。

      3、中心城織密綠地網絡

      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實現倍增(由現狀3.8平方米/人增加到7.6平方米/人)。增加若干個面積達1平方公里的大型公園,針灸式增加微型公園。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解讀

      出國留學網從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獲悉,《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已形成,即日起正式啟動為期1個月的社會公示。草案顯示,上海至2040年人口調控目標為2500萬人左右。

      發布會上,對于公眾關注的人口調控問題,規劃草案顯示,至2040年上海人口調控目標為2500萬人左右。同時,根據全球城市開放發展的特點,在常住人口基礎上,以實際服務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暫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游客等)的合理需求,預留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萬人。

      規劃草案對上海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提出了“負增長”要求。規劃提出,至2040年,上海市規劃建設用地總規??刂圃?200平方公里,其中還包括戰略留白空間200平方公里。

      上海的發展也將與周邊區域實現融合發展。根據規劃草案,未來將構建上海與蘇州、無錫、南通、寧波、嘉興、舟山等地區協同發展的上海大都市圈,形成90分鐘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應。

      到2040年,上海全市平均通勤時間將不超過40分鐘。

      根據昨日起公示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下稱《上海2040》),常住人口規模在2500萬左右。而截至2015年末上海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15萬人。

      其中對上海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提出了“負增長”要求,至2040年,上海市規劃建設用地總規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其中還包括戰略留白空間200平方公里。

      另外,至2040年,市域森林覆蓋率25%以上、對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的覆蓋率100%。

      滬將構建“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的城鄉體系,將有9個主城副中心、5個新城中心和2個核心鎮中心。浦東新增金橋、張江主城副中心。

      “八射八聯”軌交網絡

      《上海2040》提出構建“八射八聯”軌道交通市域線網絡,形成8條主城區聯系新城、核心鎮和中心鎮的射線,新城與中心城之間的公共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樞紐之間的軌道出行時間縮短至40分鐘。

      上海將基本實現對10萬人以上的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的全覆蓋,主城區軌道交通站點600米覆蓋面積、人口、崗位比例分別達到50%、60%、65%以上,新城城區分別達到40%、50%、50%以上。

      根據規劃,上海將加密北部、東部地區的軌道交通網絡,在中環附近預留城市軌道環線,增強沿黃浦江等主要客運走廊的軌道交通服務功能,確保張江、金橋等城市副中心均有至少2條軌道交通線路直接服務。通過射線加強新城與主城區、重要交通樞紐之間長距離、大中運量的聯系,新城與主城區之間軌道交通出行時間控制在30-40分鐘;新城、新市鎮內部及以中低運量的局域線、常規公交為主要依托,實現30-40分鐘公交可達。

      根據《上海2040》,上海將規劃建設機場聯絡線并控制軌道快線,加強浦東樞紐和虹橋樞紐的快速聯系。完善常規公交線網,全面構建地面公交專用道系統,建立水上公共交通及旅游觀光交通網絡。提高公共交通管理運營水平,城區干線公交線路平均運營速度不低于20公里/小時,營造安全舒適的運行環境。

      《上海2040》提出將增加公交和非機動車專用路權分配,建立公交專用道和非機動車通道網絡。逐步恢復禁行道路的非機動車通行權,提高慢行網絡的連續性和功能性,完善安全通達的騎行網絡和舒適便捷的步行活動區域。同時,通過制定分區靜態交通政策,適當滿足新城、新市鎮的停車供應,嚴格控制主城區停車供應,繼續加強車輛擁有和使用管理,主城區個體機動化交通出行比重降低到18%以下。

      建更多自行車+停車設施

      上海市規土局副局長徐毅松表示,未來將繼續實施公交優先戰略,通過發展多元化的公共交通模式,在既有市域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系統基礎上,構建由區域城際鐵路、軌道快線、城市軌道、中低運量軌道、中運量及常規公交和多元輔助公交等構成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統,達到3個1000公里,即市域鐵路(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地鐵(輕軌)以及中運量系統(現代有軌電車、膠輪系統等)各1000公里。提供因地制宜的公共交通服務,全市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重達到40%,全市平均通勤時間不大于40分鐘。

      《上海2040》還提出致力于依托軌道交通站點、公交樞紐等空間,綜合設置社區行政管理、文體教育、康體醫療、福利關懷、商業服務等各類公共服務設施,以激發社區空間活力。同時,將圍繞軌道交通站點,做好“最后一公里”慢行接駁通道的建設,提供更多的可供租賃的自行車,建設更多的“B+R”(自行車加停車)設施,縮短居民出行時間,至2040年,將生活性平均出行距離控制在2.5公里以內。對社區內的次干路、支路規劃設計將遵循慢行優先的路權分配原則,采取分隔、保護和引導措施,保障慢行交通的安全性。

      強化亞太航空樞紐地位

      《上海2040》還提出要從“海陸空”各個方面提升上海對外交通能力,強化亞太航空門戶樞紐地位:

      提升航空樞紐能級。拓展浦東國際機場的設施規模,著力提升浦東、虹橋機場保障能力,至2040年上海航空樞紐設計年客運吞吐能力1.6億-1.8億人次,旅客中轉率、國際客流比例提高至20%~25%和40%以上;貨郵運量1000萬噸左右。

      推動國際海港樞紐功能升級。至2040年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保持在4500萬TEU左右;拓展國際郵輪航線,年客運吞吐量達到500萬人次左右。鞏固提升國際海港樞紐地位,支撐長江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高港口國際、國內中轉能力,上海港國際貨物中轉比例達15% 以上。

      優化完善港口功能布局。上海港形成以洋山深水港區、外高橋港區為核心,杭州灣、崇明三島等港區為補充的格局,其中洋山深水港區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集裝箱深水樞紐港區、國際遠洋集裝箱班輪的主靠港。突出江海聯運,加快高等級航道和配套港區建設發展,至2040年水水中轉比例達到60%以上。

      增強鐵路樞紐輻射服務能力。強化上海鐵路樞紐作為國家鐵路網主樞紐的地位,實現鐵路占對外客運比重達到65%左右。優化京滬(滬漢蓉)、滬昆等既有鐵路通道服務容量和品質,加快推進滬通鐵路、滬乍杭鐵路、滬杭城際鐵路等規劃鐵路,規劃新增滬蘇湖鐵路,研究控制北沿江鐵路和滬甬鐵路。

      繼續優化完善客貨樞紐布局。在保留虹橋站、上海站、上海南站的基礎上,結合強化浦東國際機場對外銜接的功能需求,新增國家沿海通道上的上海東站,拓展浦東對外交通格局。

      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

      “未來,決定一座城市競爭力的,不是有多大的產量產值,而是你有多強的創新能力。”莊少勤說,未來的上海,應該便利各類高質量人才集聚在此工作、生活、創業,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從而激發城市不斷形成有機生長的旺盛生命力和持續競爭力。

      “上海2040”提出,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加快建設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引領創新經濟發展,進一步強化全球金融、貿易功能,提升全球經濟輻射力。進一步突出“文化興市、藝術建城”理念,塑造國際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體形象,建設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擴大國際文化影響力。發揮上海制造業優勢,將承載國家戰略功能、具有一定規模的高端制造業基地予以長期鎖定,用于保障高端制造業發展,產業基地內用于高端制造業發展的工業用地面積不少于150平方公里。做強城市核心功能,堅持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逐步推動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區以及更大區域范圍疏解。

      同時,建設更開放的國際樞紐門戶,完善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形成國際(含國家級)樞紐-區域樞紐-城市樞紐的樞紐體系,建設浦東樞紐、虹橋樞紐和洋山深水港區國際級樞紐,進一步鞏固提升上海亞太地區門戶樞紐的地位,加強對區域的輻射和服務能力。形成“一張網、多模式、全覆蓋、高集約”的軌道交通網絡,強化新城與主城區、兩場之間、新城與重點鎮之間的快速聯系,至2040年,基本實現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全覆蓋。完善城市物流格局,形成以沿海、沿江、沿灣為主、滬寧、滬杭為輔的物流通道布局。

      另外,在滿足生態安全、資源安全、運行安全的基礎之上,打造與創新經濟和創新發展相適應、促進生活和工作方式轉變的智慧互聯、文化教育、科研創造、健康休閑、社會關懷等空間和基礎設施,全面滿足人口結構優化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高質量人才工作、生活、創業,從而激發城市不斷形成有機生長的旺盛生命力和持續競爭力。

      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

      一座讓人有幸福感的城市,必須是宜居的。

      為此,“上海2040”,著力打造15分鐘生活圈,營造幸福宜居社區。堅持以居住為主、以市民消費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為主,構建可負擔、可持續的住房供應體系,新增住房將重點向新城和中心鎮傾斜,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和城市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四位一體”、租售并舉的住房保障體系,提高租賃性住房在住房供應總量中的比例;提供人才公寓、國際化社區等滿足市民多層次、多樣化的住房需求;結合城市有機更新,推進老舊住宅的可持續使用。

      住下來,還要生活方便。規劃提出完善公平共享、彈性包容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至2040年,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將達到100%;加強社區文化、教育、醫療衛生、體育休閑等設施的建設,提供覆蓋全年齡段的公共服務保障;打造一個24小時運營的城市,保證市民能夠享受更長時間的公共服務、交通出行和夜健身環境。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設和改造一批適老性住宅,提高社區適老性設施建設標準,實現全市新增住宅適老性達標率達到100%,加強養老設施建設,構建無障礙的公共活動網絡,建立終身學習成長的服務體系,形成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的社區空間。

      人的幸福感還來自于文化的滋養。“上海2040”著眼于保護城市文化戰略資源,逐級分類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自然文化景觀保護線、公共文化服務保護線等三類文化保護控制線。其中,歷史文化保護線和自然文化景觀保護線中的保護范圍作為文化保護紅線,實施最嚴格的文化保護政策。加強總體城市設計,形成“擁江面海、枕湖依島、河網交織、水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國際化大都市和江南水鄉風貌特色。

      另外,結合城市有機更新,構建高品質公共空間網絡。建設高效可達、網絡化、多樣化的公共空間,增加廣場、公園等獨立占地的公共開放空間,同時積極開放學校校區(尤其是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各級行政辦公園區等的附屬公共開放空間。提高社區公共空間規模和密度,保證每個社區生活圈的公共開放空間(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和廣場)的5分鐘步行可達率達90%以上。推進“通江達海”的藍網綠道建設,建成226條水綠交融的河道空間,形成總長度逾2000公里的慢行休閑網絡,承載市民健身、休閑等功能。提升公共空間文化藝術內涵,美化城市“第五立面”,加強對雕塑、色彩、照明、廣告等景觀要素的整體規劃。

      更可持續發展的韌性生態之城

      一座城市要帶給人幸福感,無疑也應該是環境和諧、生態優美、安全可靠的。

      在“上海2040”中,提出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全市碳排放總量與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達到峰值,至2040年碳排放總量較峰值減少15%左右。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提高水系連通性,市域河面率提高至10.5%左右,提高城市防汛除澇能力;增強地面沉降監測與防治能力。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和極端氣候影響。

      規劃提出構建“雙環、九廊、十區”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體系,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至2040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5%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5平方米以上。在生態空間格局上,郊區以10 片生態保育區和9 條生態廊道等生態戰略保障空間為基底,推進生態林屏障建設,保護濱江沿海生態岸線和灘涂,推進國家公園以及郊野公園建設;中心城周邊地區以外環綠帶、近郊綠環和16條生態間隔帶為錨固,防止主城區進一步蔓延;中心城內加快實施10片楔形綠地,結合重要轉型地區新增若干100公頃以上大型公園,加強13條濱河綠帶建設。將市域生態網絡空間和重要的現狀生態要素劃入生態保護控制線。

      按照“上海2040”的規劃,未來上海將顯著改善環境質量。力爭2040年PM2.5濃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高度聚焦水環境改善,2030年前實現水功能區全面達標。加強對土壤污染的監測、修復和控制。循環利用固體廢棄物,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標。

      此外,構建城市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城市安全運行。提高城市水資源、能源供給安全,完善區域、市域供水格局;增加上海北部外來電源接受通道,完善市外來電供應格局,推進分布式能源建設。強化防災減災救援空間保障,提升社區安全韌性水平。至2040年,中心城人均避難場所面積達到2.0-3.0平方米,中心城以外達到3.0-4.5平方米,滿足市域范圍內醫療急救平均反應時間小于8分鐘。提升城市信息安全水平,建立全球先進的城市信息基礎設施體系。

    2040上??傮w城市規劃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編制工作自2014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規劃土地工作會議后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形成規劃草案,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40上??傮w城市規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40上??傮w城市規劃 1、都市圈面向區域 以上海大都市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2040上海周浦城市規劃
      2040上海周浦城市規劃

      上海市總體規劃提出上海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標,在其指引下,浦東新區立足標志性的全球城市核心區建設,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40上海周浦

    • 2040上海主城區城市規劃
      2040上海主城區城市規劃

      面向2040年的上海要立足歷史新起點,適應發展新趨勢,應對發展新挑戰,邁向發展新目標。其城市需要新的城市規劃,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

    • 2040年上海城市規劃主要內容
      2040年上海城市規劃主要內容

      城市規劃通過對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等的分析,結合未來發展的安排,從社會需要的角度對各類公共設施等進行安排,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

    • 2030年上海城市規劃怎么樣
      2030年上海城市規劃怎么樣

      城市規劃是合理把握城市發展趨勢,綜合安排空間資源配置,并對一定時期內城市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進行統籌安排。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

    267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视频| 日韩在线免费视频| 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 免费a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91| 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恸哭の女教师大桥未久| 欧美xxxx做受性欧美88| 国产精品日日爱|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天堂中文资源网|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a网站在线观看| 深夜爽爽福利gif在线观看| 国模丽丽啪啪一区二区| 亚洲码欧美码一区二区三区| 91se在线视频| 欧美videos另类极品|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视频2|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五十路百度 | 九九热在线视频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伊人色综合|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自产视频在线观看香蕉|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特黄乱妇高清视频|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边| 国产aⅴ激情无码久久| yellow免费网站| 波多野结衣大战三个黑鬼| 国产精品揄拍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色8久久人人97超碰香蕉987 |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